鋼鐵業重組難跨“兩重門”
2009-7-21 2:1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鋼鐵企業如不加快自身整合的速度和力度,在國際競爭中很可能帶來損失。然而,在重組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的同時,卻面臨所有制和政府主導的“兩重門”阻力。
中鋼協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國內年產鋼500萬噸以上的21家大企業產鋼量占總產鋼量的50.54%,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5%;而地方中小企業鋼產量增加36.8%,比全行業增長17.89%。
同國際鋼企規模相比,中國鋼鐵集中度相當低。如日本前5家鋼企的鋼產量就占到全日本的75%;歐盟15國6家鋼企鋼產量占整個歐盟的74%;韓國浦項占據了韓國65%份額,從目前來看,產業集中度還在提高。
雖然中國每年的鋼材生產量世界第一,但“鋼鐵強國”還只是一個夢想,在國際市場上經常丟失“話語權”,“產業集中度過低”是一個關鍵的因素。正在進行的2009年國際鐵礦石談判中,中國雖為最大買家,卻遲遲不能拿到合理的價位,這種后果已經完全暴露出來。
鋼企做大做強難以逾越的一道門是所有制問題。
目前,國資、民資、合資鋼企在中國普遍存在,亦大有三分天下之勢。不同所有制的鋼企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這就大大加強了整合難度。
縱觀近幾年來的重組,可以清晰看出,同屬國資鋼企的重組是順利的。如2005年8月,鞍鋼、本鋼聯合重組的鞍本集團在沈陽揭牌;2005年12月19日,武鋼與柳鋼的跨省戰略重組塵埃落定;2006年1月18日,寶鋼集團和馬鋼(集團)公司正式簽署戰略聯盟框架協議。2008年,河北鋼鐵集團整合完成……這些重組的鋼企基本上都是以國資為主導的企業。
中國經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政治集權,經營分散”。原因在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這兩對矛盾總是把問題搞得“極其復雜”。
比如在鋼鐵企業的兼并過程中就牽涉到一個稅收的問題、審批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利益分配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合并問題的解決就有阻力。
一般來說省里給予支持的,能不出省就不出省,就比較容易推進。如沙鋼在合并淮鋼的時候,合并的速度之所以那么快是因為這兩家企業同處一省,可以統一審批,他們在財稅利益問題上沒有大的矛盾。
而鞍鋼和本鋼雖然同處一省,但因為鞍鋼是國務院國資委所管轄的企業,而本鋼則是遼寧省國資委管轄的企業,管轄級別不同讓審批、資產剝離變得異常困難。
因此,在鋼鐵行業的重組中,國家應該做的是取消阻礙鋼鐵企業兼并中的各種壁壘,比如國稅問題上,國家應該給予地方更大的優惠。只有破除了各種阻礙市場要素流動的體制問題,才能讓中國鋼鐵業的兼并走上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