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民:后發制人的“潛伏”者
2009-7-21 2:1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楊世新 實習記者燕磊
“三冠王”更多情況下是用在體育比賽中。這一詞語不僅僅是實力的象征,更多的體現了王者的霸氣。
然而,在7月11~12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牽頭、中國評價協會主辦的“2008中國企業自主創新高峰論壇”上,首鋼成為了企業界名副其實的自主創新“三冠王”。
首鋼總公司以創新指數9.34名列“2008中國企業自主創新TOP100”第五名;首鋼技術研究院榮獲自主創新研發創造獎;首鋼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朱繼民入選自主創新十大人物。
其實,首鋼在廠區搬遷的幾年里,一直扮演著“潛伏者”角色。此次被“曝光”的創新實力只是朱繼民手中的一張王牌。朱繼民領導下的首鋼還有哪些“殺手锏”?他們將如何上演后發制人好戲?
1
重壓之下 突出重圍
首鋼也曾 “獨霸一方、紅極一時”。
但在近幾年,一方面是首鋼因廠區搬遷而帶來的產能壓縮,市場開拓受困;一方面是其他各鋼鐵企業開疆拓土,吞并實地。漸漸地,首鋼似乎被人們視為沒落的 “貴族”。
當前,我國鋼鐵業整合重組 “大戲”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
有業內專家表示,鋼鐵業的跨地區并購重組應該形成以 “鞍鋼—本鋼”為核心的東北鋼鐵工業基地、以 “首鋼—河鋼”為核心的華北鋼鐵基地、以 “寶鋼—馬鋼”為核心的華東鋼鐵基地和以 “武鋼—攀鋼”為核心的中西南鋼鐵工業基地。
朱繼民深知,首鋼在區域性合并重組中仍占據主導地位,但 “地處鋼鐵業競爭激烈的華北,首鋼當前的日子并不好過。”有分析人士指出,2005年中信泰富斥資12.8億元 “入主”石鋼;2007年鋼鐵界大佬寶鋼與邯鋼共同組建500萬噸級精品鋼基地;2008年河北鋼鐵巨型航母——河北鋼鐵集團整合成功……
多家鋼企 “血拼”于華北大地,而此時正值首鋼廠區搬遷的企業發展低潮期,首鋼所能守住的剩余空間并不多。重壓之下,必有勇夫。朱繼民以及帶領下的首鋼人沒有選擇坐以待斃,而是勇敢的選擇突出重圍。
此后,朱繼民明顯加大了在華北以外地區的并購力度,首鋼在山西和貴州的 “動作”足以證明。
“首鋼與長鋼的并購重組進展順利,相信很快大家就能看到答案。”首鋼一位接近并購工作的人士對記者說。另有長鋼人士對外界透露, “談判已完成90%”。
“長治鋼鐵公司地處中原,能夠覆蓋廣闊的市場,有豐富的資源。”朱繼民道出這般的并購初衷,山西省近日出臺的鋼鐵產業振興規劃顯示,長鋼是5大鋼鐵基地之一,這就使得長鋼可以借助山西省淘汰下來的產能擴充實力。
在朱繼民的 “突圍戰略”中,除了向西推進以外,西南也作為了重點考量的方向。
首鋼和貴鋼的結合,可謂頗有淵源,而這其中的關鍵人物當屬朱繼民。
朱繼民早年曾奔赴貴州水鋼 “救火”,正是在那次臨危受命之后,水鋼經歷了起死回生的轉折,實現扭虧為盈,貴州鋼鐵人從那時起對朱繼民高度認同。也正是多了這層淵源,使得貴州鋼鐵人每遇難題都會想起朱繼民和他帶領下的首鋼,這也是早在2005年首鋼和貴州水鋼走到一起的主要原因。
歷史似乎總是上演相似的一幕。現而今,首鋼與貴鋼的結合頗有當年首鋼與水鋼 “牽手”時的影子。朱繼民借助自己與貴州鋼鐵界的良好關系,成功擴展了首鋼在西南的 “勢力”。從而在競爭日益慘烈的鋼鐵重組 “大戲”中突出重圍、扳回一局。
2
高低搭配 完善鏈條
首鋼雖然昔日貴為北方鋼鐵界的大佬,但之前只是國內最大的線材、長材生產企業,而以線材、長材為主代表的則是低附加值、技術門檻較低的產品結構。
調整首鋼的產品結構早已深深印在了朱繼民的腦海中。
在朱繼民看來,布局曹妃甸不僅是為了配合 “綠色奧運”和首都環境的治理,更是首鋼發展史上調整產品結構、走向沿海大型鋼企的重大戰略機遇。
“目前,首鋼已經形成了四大板材生產基地的布局。”首鋼一位銷售經理說到。據記者了解,這位經理所提到的首鋼四大板材生產基地分別為首鋼秦皇島中板廠、首鋼遷安鋼鐵公司、在建過程中的曹妃甸以及順義冷軋分公司。
“特別是首鋼曹妃甸基地的建設,將極大的提升首鋼的鋼材產品結構,從而加速首鋼從長材低端產品向高端板材的轉型。”上述經理特別強調了首鋼曹妃甸這一世人矚目的浩大工程。
聰明人不會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朱繼民就是這樣一位擁有好幾個 “籃子”的商人。而他的精明之處就體現在產品結構轉型過程中,并沒有完全放棄原來的低端產品。
在朱繼民看來,首鋼選擇重組對象的標準,一是要符合國家產業振興規劃所支持的區域,二是要看企業的資產經營狀況,以及融合能否互補。首鋼對長鋼和貴鋼的整合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據記者了解,長鋼以生產長材為主,而貴鋼則以線材為主打。在曹妃甸等四大基地轉型為板材的同時,首鋼的兩次并購整合則彌補了北京老廠區壓縮產能的不足,做到了三者的極大互補。
“首鋼由于搬遷,無法將規模繼續做大,但首鋼目前產品轉型可謂順利,在華北地區逐漸建立了自己的板材市場。” 有業內專家指出,而且在轉型的過程中形成了 “高低搭配”的產品格局,既照顧到了現下市場的需求,又著眼于未來的長遠發展。
此外,參與洽談工作的一位首鋼人士表示,首鋼的收購不僅僅是為了“鋼”, “長鋼和貴鋼的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兩者所處之地都有豐富的焦炭資源。”從該人士的話語中我們也可發現朱繼民暗藏的玄機,他曾在內部一次會議上講到, “只要首鋼能掌握全國10%的焦炭出口配額,就能在國際鐵礦石談判中掌握大籌碼。”
而首鋼對上游礦石資源的重視由來已久。早在1992年,首鋼就已在秘魯投資了礦山,而2005年掛牌成立的京唐鋼聯合企業對未來曹妃甸地區25萬噸的深水碼頭的控制以及對冀東地區44億噸未開采鐵礦石的謀劃,再加上今年兩次并購所 “暴露”出來的對焦炭的興趣,無不體現了首鋼對于完善上游產業鏈條的大局觀。
3
注重創新 人才為先
自經濟危機爆發以來,經濟界、企業界諸多人士不斷反思我們的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自主創新實力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
“存在嚴重同質化競爭的鋼鐵業,亟需加強自主創新。”朱繼民一語中的。
首鋼人是這樣說的,他們也是這樣做的。
據記者了解,2008年,首鋼技術創新取得重要突破,全年開發新產品達34項,其中 “首鋼遷鋼210噸轉爐自動化成套技術”獲得冶金科技一等獎。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首鋼在自主創新方面之所以有如此輝煌的成就,應當歸功于首鋼在人才培養上長期的“大手筆”投入。
自2002年以來,首鋼開始高度重視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我們當時提出了一個百千萬工程”,朱繼民介紹到,這個百千萬工程要求各方面系統里的工人,甚至包括博士生這些高學歷的人,必須要100人以上;具有研發能力,而且學歷層次比較高的研究生要達到1000名以上,甚至高技能的操作人才也要達到千人以上;所謂萬人就是說,我們要培養萬名以上的高級操作人才,萬名以上的大學本科生以上的人才,來滿足鋼廠的要求。
首鋼人多年的付出終于沒有枉費,得到了各界的認可。在7月11~12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牽頭、中國評價協會主辦的 “2008中國企業自主創新高峰論壇”上,首鋼榮獲了企業界名副其實的自主創新 “三冠王”。
首鋼總公司以創新指數9.34名列“2008中國企業自主創新TOP100”第五名;首鋼技術研究院榮獲自主創新研發創造獎;而朱繼民本人也入選自主創新十大人物。
榮譽面前并沒有止步,在朱繼民看來, “當前,各地區、行業、企業都面臨著發展戰略的定位和調整問題,大家都在研究怎樣實現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努力謀求未來的競爭優勢。”7月13日在首鋼召開的高端金屬材料發展研討會上,首鋼劍指高端金屬材料的雄心展露無疑。
對此,有關專家指出,根據北京市重點發展產業和國家重點項目用鋼的需求來看,首鋼重點發展高端金屬材料的戰略必將給搬遷中的首鋼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與其說首鋼處在發展的低潮,不如說首鋼 “潛伏”于沖天一躍的黎明。當朱繼民亮出首鋼曹妃甸基地這張“王牌”之時,將是昔日 “貴族”收復失地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