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綜合物流論文

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探討

2009-7-20 5:3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探討
陳柳欽        
 (天津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天津,300191)
 [內容提要]:農村城鎮化進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諸多環境問題,并對城鄉經濟發展產生負面效應,因此我們在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中要注重環境保護。筆者認為,協調農村城鎮化與環境保護的理性選擇應該是:在農村城鎮化的推進要兼顧農業持續發展的三個目標;將資源環境因素納入農村城鎮化的社會經濟大系統;建立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核算制度;政府要強化對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管理;大力推廣和發展生態農業;加強生態型城鎮的建設;等等。
 [關鍵詞]:農村;城鎮化;環境保護;

Discuss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during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 of countries
Chen Liu-qin
( 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 Tianjin, 300191)
 [Abstract]:There brings som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evitably in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 of countries in China,and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so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during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the rational choices of harmonizing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 taking account of three objects of durative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bringing resource factors in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al system of urbanization ; constructing agricultural and rual audit system of natural resources; reinforcing the governmental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 during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 ; promoting and developing ecotypic agriculture;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typic towns.

農村城鎮化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個綜合性問題。盡管農村城鎮化的表象是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鎮,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相對份額不斷上升,但就其實質而言,農村城鎮化則是社會經濟系統中各個要素的聯系與組合的不斷優化,是農村產業系統的不斷優化和資源配置的不斷優化。本文將主要從環境保護角度來探討我國農村城鎮化所可能引發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對策。
一、        農村城鎮化會產生生態環境問題
從系統論來看,生產要素和經濟活動在地域上集聚的結果,會割裂生態系統內部的一些既存的聯系。比如,人口在城鎮的集中會使原來回歸于農田的排泄物和有機垃圾進入其他系統,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輸入與輸出關系會因此而發生改變;鄉鎮企業在城鎮的集中則會使工業活動的廢物排放在地域點上也集中起來,從而形成明顯的負的“外部性”;等等這都是生態環境問題。用農業生態系統理論來解釋,農業生態問題可以理解為“流”的問題,即農業系統中的物質流、能量流、價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系統外界的物質流、能量流等,過多流入系統,而系統內的物質流、能量流向外界輸出過少,使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滯留或釋放到生態環境中,就會形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如果系統內的物質流、能量流等,過多流向系統外,而系統外的物質流、能量流向系統內輸出過少,系統得不到應有的物質和能量補償,將產生嚴重的資源和能源耗竭問題。農村城鎮化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目前更多的是緣于前者,即“流”的過分集中。一般來講,城鎮化過程中所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緣于兩個方面:  
1、人口的聚集所引起的有機物生態循環系統的改變。生態系統的循環存在著一個內在的平衡機制,如果沒有外部因素的作用,這個內在機制是能夠保證生態系統的平衡的。人口在散居的情況下,人們從生態系統獲得農產品,經食用和消化后,排泄物又注入生態系統,這些有機物會成為生態系統的投入,進入下一個循環過程。由于城鎮化使農村人口聚集于城鎮,而城鎮的有機排泄物及其他廢棄物又不能有效地進入農田生態系統,這樣就割斷了有機排泄物及廢棄物與原來的農田生態系統的聯系,從而生成兩個環境問題因素:一是城鎮的有機排泄物和廢棄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鎮環境的有機物污染,如目前各種類型的城市共同存在著的生活垃圾處理及污染問題,就是這一環境問題因素的具體表現;二是農田生態系統的有機投入物減少,為了保持生態系統投入與產出的平衡,就必須用各種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機投入,而農田大量注入化學肥料的結果,也會形成生態問題,再說,生產化學肥料的工廠也會造成環境污染。 
2、農村工業生產活動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農村工業化是中國改革開放20年間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農村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我國農村城鎮化的形成,農村小城鎮既是農村居民相對集中的場所,又是農村工業相對集中的生產經營基地。受鄉村社區自然經濟的深刻影響,絕大多數鄉鎮在工業化進程中忽視了環境規劃和治理,致使局部地區污染嚴重。由于工業生產活動在城鎮的集中,如果治理不周,工業企業所排放出來的廢水、廢氣和廢渣等會在一個位點上集中。加上城鎮面積的限制,城鎮內各種門類的農村工業集中排污極易造成各種污染物之間的交匯作用,結果或擴大原有污染物的污染能力,或派生出某些新的污染物。當這些污染物排放超過自然系統本身的凈化能力后,就會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如空氣污染、水質污染、農田污染、噪聲污染等。總之,環境問題是農村城鎮化的副產品。
二、農村城鎮化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及其危害
   當前,我國農村城鎮化的環境問題突出,不少小城鎮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嚴重,垃圾圍城現象普遍,生態惡化趨勢加重。突出表現是: 
城鎮周邊農村及農業污染嚴重。隨著農業的發展,農藥、化肥對農產品的污染及農膜產生的“白色污染”,村鎮居民產生的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焚燒秸稈造成的大氣污染,規模化養殖及水產養殖污染等。特別是以化學肥料替代有機肥料造成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目前,我國是化肥施用量較大的國家之一,全國耕地化肥施用量折純約每公頃375公斤(發達國家化肥施用水平約每公頃200公斤)。氮素化肥過量施用,會流失進入水體,研究證明,嬰兒中發生亞硝酸鹽中毒或變性紅血素癥,以及成人消化道內由于形成亞硝胺而致癌的現象,都與飲用硝酸鹽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關系。磷肥含有多種有害雜質,過量地施用磷肥,使這些有害物質在土壤中不斷富集,進入“食物鏈”。據美國有關資料統計,磷肥中約含有2%的氟化物,可以通過食物鏈在動植物體內富積,含氟量超過10ppm,人和動物易患氟斑牙或骨骼氟中毒。磷肥中鎘的含量通常都比較高,肥料中的鎘進入土壤后,很容易被植物吸收,而鎘對人體健康又極為有害。
鄉鎮工業污染不斷加劇。農村城鎮化發展的核心是鄉鎮企業。我國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與農村工業企業(鄉鎮工業)企業的粗放式經營和發展也是密切相關的。改革開放帶來了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農村小城鎮的復蘇和興起,但由于鄉鎮企業的發展具有布局分散、規模小和經營粗放等特征,使得周邊環境嚴重污染。主要集中在造紙、印染、電鍍、化工、建材等少數產業和土法煉磺、煉焦等落后技術上。鄉鎮工業廢水化學需氧量、粉塵和固體廢物的排放量占全國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過50%。農村工業中從事汞制品、砷制品、鋁制品、聯苯胺等,以及噪聲和振動污染的行業,由于技術工藝落后,設備簡陋,管理和各種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允許排放標準的幾十倍、幾百倍甚至上千倍,直接危害職工健康。據統計,全國每天排放的污水量超過一億噸,其中80%以上未經過任何處理就直接排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庫遭受污染。滇池、太湖、巢湖等大部分湖泊富營養化嚴重,靠近城鎮等人口密集區的很多湖泊己退化成為流域中的污水庫。太湖流域全湖處于中富營養狀態;101個水質監測點中,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65.4%。滇池流域富營養化依然嚴重,13個水質監測點均屬劣Ⅴ類,氮、磷污染十分突出。巢湖流域仍屬富營養狀態,湖體11個水質監測點中,7個屬Ⅴ類和劣Ⅴ水質。許多水庫也開始進入富營養化狀態,城郊水庫的富營養化問題最為嚴重,給城市供水帶來嚴重危害。工業污染是我國的水質不斷下降,在對532條河流的監測中,有436條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據對全國55483公里長的河流調查,不符合地表水標準的河段占47%。江蘇省對全省河、湖、水庫222個斷面水質進行監測的結果表明,一類水已經不復存在,二類水占5%,三類水占13.1%,四類及以下的水占81.9%,水污染十分嚴重。鄉鎮企業較為發達的蘇南地區,人們描述水質污染的情形是:“20世紀70年代淘米洗菜,20世紀80年代魚蝦絕代,20世紀90年代病蟲災害。”
農村工業企業占用和毀壞了大量農田,給農業生產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損害。人—地矛盾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如今我國可以開墾的荒地所剩無幾,而現有耕地卻被大量侵占,其中農村工業的占地面積是驚人的,1979年以來,農村工業的占地面積已經達到一億多畝。比如農村磚瓦業就是消耗耕地的大戶,據浙江省環保局測算,每生產65億塊磚,要消耗1365萬噸土,相當于45500畝土地被挖掉一市尺。除直接占用耕地外,農村工業還污染和破壞了大量農田。據統計,全國每年因工業廢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積達2億多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減少的糧食超過了100億公斤,直接經濟損失125億元,其中因為農業工業污染和破壞而引起的達47%以上。
農村工業的生態環境污染在局部地區已經開始動搖農業生產的發展基礎。如云、貴、川三省土法煉硫在局部地區已經造成毀滅性社會公害。有的煉硫區方圓幾平方公里內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超過國家標準5—50倍,局部地區形成酸雨,降雨PH值在3—4之間。三省煉硫區堆積的硫渣近2000萬噸。整個煉硫區山光嶺禿,大片耕地變成“死地”,上萬農民喪失了維持生存和生育后代的基本農業生產環境,個別地方停產20年也不能恢復正常農業生產。盡管實施了一系列國家級整治工業污染的行動,但由于企業生存的經濟環境、基礎條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除了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的大城市近郊,其它的鄉鎮企業在布局上仍然呈現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局面。這類企業中的大多數設備相對落后,產品技術層次不高,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因而環境污染嚴重,有些地方這種污染還通過污水灌溉、固體廢物不當堆放等形式將有害物質轉移到農作物上,使大范圍的人群受害。農村工業污染已使全國16.7萬km2的耕地遭到嚴重破壞,占全國耕地總量的17.5%。此外,由于城市環境污染的嚴厲制裁,許多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了郊區小城鎮,從而使其污染程度明顯高于大城市中心區。
總之,我國農村城鎮化面臨的環境形勢不容樂觀,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小城鎮建設和發展中環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處理好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三、協調農村城鎮化與環境保護的對策選擇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這一目標,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必由之路,而通過農村工業化、城鎮化解決農民的出路是其中的重要過程。隨著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小城鎮建設的普及,如果不重視環境問題,勢必出現農村環境污染的規模和影響不斷擴大的局面,這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不吻合的。因此,對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進行研究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盡管農村城鎮化的推進不能做到零污染,但使對環境的損傷降低到最低限度,即降低到自然環境系統本身能夠承受并良性運轉的限度,是推進農村城鎮化過程中處理生態環境問題的基本準則。
1、將資源環境因素納入農村城鎮化的社會經濟大系統。傳統的農村城鎮化經濟系統模型把整個經濟社會看作一個系統,沒有特別考慮環境與自然資源的影響。如圖1所示。
這個系統未能將資源環境因素包含在內,很容易對生態環境形成忽視甚至損傷,如果生產者為了產出最大化可能不顧資源的更新和環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產,形成粗放型經營模式。協調農村城鎮化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核心是要把農村城鎮化發展建立在資源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因此必須將資源環境因素納入農村城鎮化的社會經濟大系統,如圖2 所示。

這樣,引入自然資源環境因素后,經濟系統就成為整個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經濟系統與自然資源環境系統之間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系,從而使農村城鎮化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
   2、農村城鎮化的推進要兼顧農業持續發展的三個目標。(1)產量目標。從經濟發展趨勢看,我國人口在未來幾十年內是不斷增加的趨勢,2010年總人口將達14億,2030年將達到16億,人口的增加會直接推動農產品的直接或間接需求量的增加。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非農產業對耕地的占用面積還會持續下去,據統計,今后一段時間,我國每年還將凈減少耕地300多萬苗,到2010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將不足1畝。這意味著,我國今后要以更少的耕地養活更多的人口,農業生產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所以,產量目標將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2)收入目標。產量目標能否順利實現,一個重要決定性因素就是農民的積極性狀況,而農民收入狀況直接影響著農民的積極性。另外,農民的收入狀況還是農村市場容量的主要部分,只有不斷增加收入,才能使農村市場(消費品市場和資本品市場)充滿活力,為工業和勞務產品提供不斷擴大的市場。因此,我國農村城鎮化發展過程,不能忽視農民的收入問題。(3)環境目標。生態環境的良好狀態,是農業農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基礎。農村城鎮化能否實現持續發展,最根本的影響因素是自然生態環境的狀況。如果自然生態環境受到破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失去了基礎,建立在農業健康發展基礎是的農村城鎮化也就不可能實現持續發展。
3、建立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核算制度。所謂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核算,是指對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的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從實物、價值和質量等方面,在真實統計和合理估價的基礎上,統計、核實和測算其總量和結構變化并反映其平衡狀態的工作。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核算是實現農業和農村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它有助于確定或確認自然資源的最佳或最適度的利用水平,有利于適量地、及時地判斷其在數量、質量和價值量等方面的變化,有助于防止和糾正自然資源過度消耗現象。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核算制度。資源家底不清,對自然這樣的利用動態缺乏真實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國生態環境趨于惡化的一個基本原因。因此,實現我國農業農村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建立系統的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核算制度非常必要。我們建議:盡快組建專門負責全國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核算的機構;規范核算項目,從統計入手,調整和增設農業自然資源統計項目,并將農業以及農村自然資源統計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完善報告制度,逐步實現定期化、規范化、公開化的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報告制度,并由中央向地方推廣;等等。
4、政府要強化對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管理。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環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個: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是我國過去在農業和農村環境管理中使用較多的手段,但是,行政命令在使用的過程中還存在規范不夠、約束力不強、缺乏經常化和制度化的檢查與監督等問題,因此必須不斷優化,比如,制訂明確的行政法規條文,提高行政措施的規范性;嚴格行政法規條文的執行,提高行政措施的嚴肅性;保持行政法規的相對穩定性;建立嚴肅的檢查監督制度;等等。經濟手段包括收費、補貼和排污權交易等幾個方面。收費制度和補貼制度我國已經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但也暴露了不少問題,比如,排污收費制體現出越來越多的不足:排污收費以濃度標準收費,不能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量;費率的設置過低,污染企業愿意交費排污而沒有治理污染的積極性;費率對通貨膨脹的反應遲滯,導致實際費率更低;單污染因子的收費體系對排污企業很不公平,挫傷了企業治污的積極性;等等。排污權交易,即釋放污染量低于政府規定的排污標準的經濟活動主體,可以把它的實際排放與允許排放間的差額賣給另一個經濟活動主體,買者因而可以排放高于自家排放限制的污染物,這種交易可以在市場上廣泛進行。 排污權交易制具有以下優點:一是只要規定了整個經濟活動中允許的排污量,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企業將根據各自的控制成本曲線,確定生產與污染的協調方式,社會總控制成本的調整將趨于最低。二是與排污收費制相比,排污交易權不需要事先確定收費率,也不需要對費用率作出調整。排污權的價格通過市場機制自動調整,排除了因通貨膨脹影響而降低調控機制有效性的可能,能夠提供良好的持續激勵作用。三是污染控制部門可以通過增發或收購排污權來控制排污權價格,可大幅度減少行政費用支出。目前,經濟手段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環境管理中的使用還不充分,今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制度的逐步確立和運行,政府應加大經濟手段的使用力度,充分發揮經濟手段在農村環境管理中的作用。法律手段,是通過立法和司法活動,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控制和監督,以規范經濟活動主體的行為,使其與既定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一致。我國農村環境管理的法治化建設已經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已頒布實施了一批有關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法律,但相對城市環境保護和工業污染防治而言,農村城鎮化后城鎮環境保護工作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基礎較為薄弱。從總體上看,尚未建立起適應小城鎮特點和環保工作實際需要的法律法規體系。而且,由于絕大多數小城鎮環境保護機構不健全,監督執法工作不到位,難以將小城鎮環境保護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因此,我國農村環境管理的法律手段還必須強化,真正確立法律手段在管理農村環境中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5、大力推廣和發展生態農業。農村城鎮化要并調整產業結構,引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無論是深化傳統產業,還是開發新興產業,都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到首要位置,絕不能以犧牲環境來謀求發展,決策部門要高瞻遠矚,開發立項要慎重,不至被短期利益和經濟效益所迷惑,樹立農業可持續發展觀念,注重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以達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許多國家先后提出了有機農業、生物農業、自然農業、持續農業等概念,并把它作為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付諸實施。由于這些模式都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以生態、自然資源保護與農業協調發展為主要內容,所以統稱為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的基本內涵是: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科學方法,把現代科學技術成就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的培育與高效利用融為一體的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實現高產、優質、高效與持續發展目標,達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統一。我國生態農業基本理論認為,生態農業既不同于完全依靠內部封閉或內部物質循環的有機農業,也不同于主要依靠外部大量投入商品能量和物質的工業化農業,不是單純的自然循環,而是自然、經濟、社會的復合體。目前我國生態農業首先要積極發展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立體種植生態模式,立體種植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環境下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原理進行生產種植。它巧妙地組成農業生態系統的時空結構,建立立體種植和養殖業的格局,組成各種生物間共生互利的關系,合理利用空間資源,并采用物質與能量多層次轉化手段,促使物質循環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時進行生物綜合防治,少用農藥,避免重金屬污染物或有害物質進入生態系統。其次要大力發展白色農業, “白色農業”是以細胞工程和酶工程為基礎,以基因工程綜合利用組建的工程農業。白色農業是利用至今尚未為人類充分開發利用的地球上三大生物資源之一的微生物資源寶庫,應用科技進行開發,創建微生物工業型的新型農業。因此,發展微生物工程科學,創建節土、節水、不污染環境、資源可循環利用的工業型“白色農業”,是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6、加強生態型城鎮的建設。20世紀70年代以來,城鎮數量的劇增和規模的迅速擴大,城鎮功能異化現象日益凸現,即本應為人類帶來便利和幸福的城鎮,反而因污染及生態的失衡損害了生存質量。城鎮建設應使人、生物和非生物成為一種和諧、均衡的系統,三者的協調發展才會帶來整體的興旺和繁榮。這種城鎮就是生態型城鎮。 
生態型城鎮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保持高度和諧,技術和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類的創造力、生產力,并促使城鎮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穩定、協調與永續發展的自然和人工環境復合系統。當前無論是大中城市還是小城鎮和鄉村,生態化建設實踐已在我國蓬勃開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城鎮生態發展及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建設生態型城鎮就是要用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的理論來規劃、設計和建設小城鎮,解決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資源浪費的問題,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生態型城鎮強調了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態學功能,使人們居住的城市有回歸自然的質量。生態型城鎮不一味強調綠地面積,但強調生物組分對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調控功能,要將城鎮的綠地系統抬升到生態環境質量調控系統的高度來設計和建設。生態型城鎮的建設要從大尺度和小尺度兩方面同時進行。大尺度就是把城鎮做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建設,使城市中的“自然”處于調控環境質量的地位。小尺度就要在交通、住宅、河流、水體等各個方面進行生態學設計,保證快節奏工作環境下的無公害的享受。具體來說,我們要突出抓好生態示范區建設項目,抓好生態建設項目,積極實施城鎮活垃圾焚燒處理項目、城鎮工業廢棄物處置項目等項目,抓好城鎮工業污染源治理,結合鄉鎮工業小區建設,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對于規模不經濟的污染企業要限制其發展;對產業結構不合理、污染嚴重、治理無望的,要予以關停,逐步在鄉鎮工業企業中推行清潔生產,要進一步加強鄉鎮企業環境管理,加大對國家強制關停或淘汰的“15小”及國家產業政策明令淘汰的鄉鎮企業的監督檢查,防止死灰復燃。

參考文獻
 [1]何春:《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為小城鎮發展提供環境支持系統》[J],《國土經濟》2002年第4期第21-23頁;
[2]劉洪彬:《制約中國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商業研究》2004年第19期第135-137頁;
[3]趙廣,萬志芳:《農村城鎮化條件下的生態經濟建設對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4年第10期第23-25頁;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