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發展銀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應鏈金融”課題組
巴塞爾委員會將操作風險定義為由于不完善或者失靈的內部控制、人為錯誤、系統失靈以及外部事件等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損失,損失包括所有與風險事件相聯系的成本支出。
供應鏈融資中的操作風險涵蓋了信用調查、融資審批、出賬和授信后管理和操作等業務流程環節上由于操作不規范或操作中的道德風險所造成的損失。而授信支持性資產的有效控制是融資解決方案的一個核心部分,此環節涉及大量的操作控制,這部分的操作風險管理成為供應鏈融資操作風險管理重點。
一、風險屏蔽技術導致信用風險向操作風險的轉移
除了風險回避、風險轉移、風險自留、風險補償、損失控制等手段以外,供應鏈金融在信用風險控制方面的重要創新即是 “風險屏蔽”。
從銀行的角度看,信用風險可以從客觀存在和主觀臨受兩個層面理解。供應鏈中小企業成員的信用等級較低是客觀事實,但是通過授信模式中物流、資金流控制等自償性技術的運用,中小企業低信用水平對授信安全性的作用機制被有效地隔離和阻斷。
在實施上述風險屏蔽技術的過程中,銀行操作環節顯著增加、操作的復雜程度明顯高于傳統流動資金貸款業務,導致操作錯誤、操作制度的法律不確定性和漏洞出現的概率都增加。因此形成了較高的操作風險。
如前文所指出的,信用風險屏蔽技術旨在構筑隔離主體信用風險的“防火墻”。如果 “防火墻”漏洞百出,則供應鏈中小企業成員的低信用水平對授信安全性仍然存在強關聯。這樣,信用風險因為風險屏蔽技術而向操作風險轉移。舉個例子:為了避免財產因意外導致的價值損失而購買了財產險,結果產生了新的風險:保險公司在意外發生后是否能夠履約理賠。
供應鏈融資的操作控制首先要確保授信支持性資產的有效性和可實現性。
銀行首先應當確認資產是否真實存在,授信企業是否擁有資產的完整所有權。
在出現信用風險時,確保銀行對資產的所有權受到法律保護。
銀行應當確保授信支持資產對于授信信用支持的充分性,也就是資產的價值能充分補償銀行可能出現的最大授信損失。
銀行還應當確保授信支持性資產受到有效監控。這在國內目前供應鏈融資中,主要是依靠現金流管理和物流管理的相關技術手段。
在物流和現金流轉換過程中,比如貨物在上游發貨到買家的運輸途中,銀行有可能失去對物流和現金流的控制。對于這個過程的風險,銀行可以采用風險轉移的管理方法,將承運風險轉移給第三方物流或保險公司。
現金流和物流的監控操作除了實現信用隔離外,同時可以起到授信資金使用方向控制的作用。此外,由于供應鏈內部關系的相對穩定,資金流和物流的起點和終點是明確的,物流和資金流的狀態比較清晰,在對物流和資金流的監控中,銀行可以獲得對授信企業經營狀況的信息,以便在企業經營出現問題時及時采取風險防范措施。
二、操作風險管理的流程
第一,操作風險識別。
在操作風險管理中,風險識別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巴塞爾委員會建立了分析操作風險的基本框架。按照導致操作風險的不同因素,將操作風險分為四類:人員因素導致的操作風險、流程因素導致的操作風險、系統因素導致的操作風險和外部事件導致的操作風險。
在供應鏈融資的操作風險管理中,銀行可以根據巴塞爾委員會提供的操作風險分類框架,建立自己的切合供應鏈融資流程的操作風險目錄,并不斷總結自身和其他銀行的失誤,對操作風險目錄進行更新,使得操作風險識別逐漸趨向全面。
供應鏈融資的流程基本劃分為以下一些環節:信用調查、產品設計、融資審批、出賬和授信后管理、貸款回收等。在每個環節中,銀行損失可能有三個方面:一是造成銀行資產損失,二是銀行失去潛在投資機會,三是銀行聲譽受損。銀行可以從人員因素、流程因素、系統因素和外部事件等幾個方面分析每個環節否是有導致銀行損失的風險。
在授信調查階段,人員因素引起的操作風險是主要的操作風險。供應鏈融資以企業的交易信息作為風險評估的重要依據,同時利用交易中的物流和現金流作為風險控制的中介目標。因此,在授信調查方面與傳統流動資金貸款的主體信用調查差異較大,專業化要求較高,這很可能導致客戶經理的疏漏和誤判。
在操作模式的設計階段,流程設計完善性的風險是最主要的操作風險。供應鏈融資需要對授信支持資產進行控制。要實現控制目的,在授信合同、協議以及操作流程設計上,必須在保證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杜絕明顯漏洞,否則就會給欺詐行為留下可乘之機。
融資審批階段的操作風險涉及人員風險、流程風險和系統風險。人員風險有內部欺詐、越權等主觀行為造成的風險,也有人員業務能力不匹配、關鍵崗位人員流失造成的客觀人員風險。流程風險則包括銀行授信審批流程不合理、授權不恰當造成的內部控制體系的問題,也包括文件信息傳遞不及時等業務流程上的問題。系統風險則主要是指用于后臺風險管理支持的系統或模型未能有效識別風險導致的決策失誤。
出賬和授信后管理是
供應鏈融資中實行資金流和物流控制的核心,尤其對于預付和存貨業務而言,操作頻密,是操作風險集中的環節。四類操作風險在這個環節都存在,比如倉儲監管人員欺詐或失職造成的人員風險、對于貨物市場價格監控系統未能預警導致未能采取必要措施形成的系統風險等。
第二,操作風險評估。
操作風險一直以來被認為是難以定量衡量的,因此在操作風險管理中,一般采用風險目錄和操作指引的方式進行定性管理。在巴塞爾委員會將操作風險納入最低資本監管要求后,操作風險模型有了比較大的發展。但到目前,操作風險精確度量實際上還存在相當的困難。
供應鏈融資中操作風險評估的主要意義,在于將操作風險度量與操作風險管理有機結合。因此,現階段,建立操作風險數據采集系統是操作風險評估的首要工作。銀行應當收集和分析供應鏈融資的不同環節中各類操作風險造成的損失數據,并根據這些數據,評估供應鏈各項業務中操作風險的損失率。然后根據操作風險的損失率,結合銀行的戰略目標,評估供應鏈融資各項業務的操作風險是否在銀行的承受范圍內,供決策參考。
第三,操作風險控制。
操作風險管理技術發展目前處于初步階段,操作風險管理方法與技術也于探索階段,但一些操作風險控制的原則已經在國際商業銀行的實踐中被廣泛采用。
首先,在選擇操作風險控制方法時必須考慮成本與收益的匹配。其次,有關操作風險的每個環節必須有明確的責任人,使損失可以追究到人。這是完善內控體系的關鍵。
控制操作風險的思路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完善內控體系,二是提高人員素質,三是降低對操作人員的依賴,四是采用激勵措施。其他的風險分散方法還包括建立培訓方案、引入保險和外包。下面我們結合供應鏈融資的一些特點,介紹供應鏈融資中一些常用的操作風險控制方法:
完善內控體系。供應鏈融資主要特點表現在授信支持資產的審核與管理上。一般審貸分離不能完全保證這個環節的人員風險,因此供應鏈融資中銀行可以設立獨立的授信支持資產管理部門,通過業務線的客戶經理和授信支持資產管理部門人員的雙重核查,來降低人員操作風險。一些循環貸款產品,如存貨和應收賬款融資產品,還應建立定期的審核制度,定期檢查存貨與應收賬款是否符合授信合同規定的要求。
提高人員素質。在供應鏈融資中,除了培養員工風險意識和職業道德外,對于員工的能力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信用評審中,應重點培訓授信評審人員對企業間交易的真實性、正常性進行評價的能力、授信支持資產的真實性、有效性評價的能力以及對操作模式可行性評價的能力。設立授信支持資產的管理部門,也可以有效提高人員的專業化水平,防范存貨監控、票據辨別等的環節的操作風險。
降低對操作人員個體能力的依賴。供應鏈融資貸前需要調查的信息比一般企業授信要更復雜,銀行可以建立專業的調查、審查模版和相關指引。調查人員按照模版要求的框架進行信息搜集,可以有效降低調查人員專業能力的對調查結果有效性的影響。在供應鏈融資的出賬和貸后管理環節,銀行應建立細致的操作指引,明確操作流程、關注的風險點和操作的步驟要求,使得操作人員有章可循,嚴格控制自由裁量權。針對不同類別產品,應制定標準的合同和協議文本,并對填寫的規范作出詳細說明。
不斷完善各類產品的業務流程。供應鏈融資作為一項新興業務,發展中會不斷發現新的問題。同時,相關的監管制度或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
合理引用操作風險轉移技術。操作風險的轉移手段包括兩類:一是風險保險,二是操作環節外包。在國外,許多操作風險可以通過保險方式進行轉移,但國內尚不具備廣泛推廣的類似條件。不過,在供應鏈融資的物流管理環節,有些保險產品可以為供應鏈融資的操作風險提供轉移渠道。比如一些保險公司就曾經探討過監守自盜的相關險種。另外,在國內供應鏈融資實踐中,很多銀行通過與第三方物流的戰略合作,將物流監管的操作風險轉移到物流或倉儲公司,有效降低了操作風險的管理成本。 (未完待續)
本連載內容摘自 《供應鏈金融:新經濟下的新金融》,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