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偉常
供應鏈定義及外延分析
供應鏈作為一個客觀對象具有多重屬性。但筆者研究發現,多數定義沒有提及供應鏈的本質屬性問題。理解供應鏈的本質屬性是理解與發展供應鏈概念的基礎和出發點。 “供應”是供應鏈概念最本質的要素,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企業間的供應行為不是無償的,也不是指令性 (行政)的,而是商業性的交易行為, “供應”即 “交易”。
第二,同時供應是滿足需求的供給,即供應的前提是需求,是 “有求而應”。
第三,交易的商品是有形的實物(而非服務,多指制造業)。
第四,交易具有一定的長期性、穩定性,不是一次性交易。
由以上供應的性質可以看出,供應鏈的概念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行業。本文中研究的是制造業供應鏈,供應鏈定義為:制造業中,上下游企業之間 (產業鏈)以最終產品市場為目標,以需求為趨動、以交易為基礎、具有一定穩定性的結構。有以下重要推論:
一、供應鏈是獨立于企業 (包括核心企業)之外的組織。供應鏈的內涵大于企業的內涵,當我們講某個企業的供應鏈時,是指這個企業在供應鏈中,所以我們不能理解成 “供應鏈屬于某企業”;核心企業對于其所在供應鏈的影響重大,但供應鏈不是核心企業的供應鏈,而是包括核心企業的供應鏈。戰略管理多從單個企業 (包括核心企業)為出發點來制定戰略。忽視供應鏈的獨立性,管理者用基于企業的觀點來仰視供應鏈,顯然是片面的。當前管理學術界和實踐者對供應鏈管理的研究已經從兩兩企業伙伴關系的層面上轉移到三個或者三個以上企業聯盟的層面上,研究者實際上開始意識到供應鏈是獨立立于企業之外的對象,但沒有系統化、明確化地闡明這一觀點。
二、 “內部供應鏈”這個概念是矛盾的。不少學者提出 “內部供應鏈”的概念,傳統的供應鏈概念局限于企業的內部操作層上,注重企業自身的資源利用,而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供應關系是計劃性的、行政指令性的,而非市場化的交易關系。雖然某些企業推行內部市場機制,但非真正地由市場來配置資源。即企業內部是價值鏈,而非以追求商業利益為目標的交易為基礎的供應鏈。所以 “內部供應鏈管理”,是指一種管理協調能力,而非供應鏈管理,采用 “內部供應管理”來描述企業內部之間的供應關系的管理,則更為恰當。
三、供應鏈是最終產品的供應鏈。區分供應鏈須從最終產品市場 (狹義的產業)開始,供應鏈競爭也是以最終產品市場為戰場。實施多角化(生產多種產品)的企業則會在多個產業展開競爭,每種產品可能具有不同的供應鏈。例如,海爾的家電產品與信息產品(手機、電腦等),每種產品在其供應鏈運作中,生產、物流、分銷等環節都有較大的不同。
四、供應鏈不是新事物,而供應鏈管理、供應鏈戰略則是新事物。制造業的供應鏈應該說在人類進入商業社會以來就一直存在,現代企業之間并沒有因為供應鏈伙伴關系而改變了企業之間本質行為——交易。長期以來,供應鏈中的上下游企業都是以價格博弈為主的競爭性關系,合作行為極少。但最近20年來,由于企業生存環境的惡化,迫使昔日競爭對手開始各種層次的合作,以降低風險、減少交易成本等。
五、供應鏈具有抽象性。由于供應鏈成員企業之間的非行政隸屬關系、地理位置的分散性,在管理實踐中,供應鏈與企業這個實體相比較,供應鏈具有抽象性、虛擬性、不可見性的特點,“你不能給這個鏈打電話,發傳真或是電子郵件”。
六、供應鏈管理不是物流管理。
物流和
供應鏈管理存在交叉,不少人容易產生概念上的混亂。隨著供應鏈理論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供應鏈概念的認識日益加深,多數學者們認為物流是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具有40多年歷史的美國物流管理協會于2005年1月1日正式更名為美國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其對供應鏈管理的最新定義為:供應鏈管理包括了對涉及采購、外包、轉化等過程的全部計劃和管理活動和全部物流管理活動。
更準確的說,只有企業物流 (微觀物流)才是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而宏觀物流 (區域物流、國際物流)則完全超出了供應鏈的范疇,本文視之為供應鏈支撐環境。隨著管理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兩門學科之間的異同將逐步清晰。
供應鏈的組織特性
第一,網絡組織特性。
供應鏈是企業聯合體,也是網絡組織,并將朝著商業生態系統進化。Achrol認為網絡組織是由多個獨立的個人、部門和企業為了共同的任務而組成的聯合體,其運作不依靠傳統的層級控制,而是在定義成員角色和各自任務的基礎上通過密集的多邊聯系、互利和交互式的合作來完成共同追求的目標。網絡組織不同于企業之外 (市場)與企業之內 (科層)的協調機制,采用 “第三種協調機制──企業間協調機制”;作為一種制度安排,介于市場與科層組織之間,是 “企業間契約關系的形態”,因此邁克爾·迪屈奇稱其為 “半結合”。網絡組織既不像市場那樣依靠契約進行交易,也不像層級組織那樣通過權威關系來協調行動,而是通過長期的合作結成利益共享、力量互補的結構。Larsson遵循亞當·斯密和錢德勒把市場和企業科層式組織分別稱為 “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把組織間協調稱作是“握手”。
供應鏈是供應鏈中存在兩種典型的市場調節、契約調節的機制。一方面,成員企業必須履行已經達成的條款 (如信息共享、共擔風險),因而它具有科層組織調節的強制性特點;另一方面,企業之間的交易行為仍然必須受市場機制的影響,即具有價格調節屬性,因此供應鏈是介于企業和市場之間的一種中間形態的組織方式。供應鏈從網絡組織向商業生態系統轉化,進一步突出了企業之間和諧的依存關系。
第二,商業生態系統特性。
商業生態系統是指以相互作用的組織和個體 (商界中的有機體)為基礎的經濟群落,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共同發展自身的能力并起作用,但傾向于按一個或多個中心企業指引的方向發展自己。
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企業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依賴關系、共生關系,而非生死存亡的競爭與對抗關系。供應鏈中每一個成員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即離不開供應鏈中其他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也深刻地影響著其他成員企業、整個供應鏈的生存和發展;這與自然生態系統中物種之間的關系十分類似:參與企業是供應鏈 (“生態鏈”)上的各個環節,共同形成價值鏈 (網絡);企業“物種”是各異的,它們在系統內部都有其特定的生存空間,與 “龍頭企業”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參與外部大市場的競爭,共同進化;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形成一個健康的商業生態系統,是供應鏈戰略一個重要內容。生態系統之中必然存在 “優勝劣汰”機制。供應鏈中的每一個成員企業,隨時有可能被供應鏈之外的其他企業所代替,即新的企業 “物種”的引入,以保證整個系統的競爭優勢,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第三,虛擬經營特性。
供應鏈管理的高級階段是網絡經營一體化,供應鏈將出現虛擬組織與虛擬經營。ChristopherandTowil提出了一個適合于供應鏈運作中的轉變模型。這個轉變的模型考慮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產品驅動型的供應鏈是一種傳統的剛性的供應鏈;第二階段,供應鏈開始轉向受市場驅動,逐漸向供應鏈管理的方法接近;第三階段,市場成熟,需求多樣化,供應鏈開始呈現敏捷的特征;這是一個中間的過程,而這之后是第四階段;第四階段,供應鏈將完全受顧客需求驅動的影響而呈現柔性的特點,此時供應鏈將具有虛擬企業 (VE)的全部特征。
在特定的情形下,供應鏈可以完全轉變為一個適合特定的市場機遇的動態的臨時組織,并具有VE的結構。具有VE特征的供應鏈完全可能出現,而且這類供應鏈需要更優秀的供應鏈管理能力,但這類供應鏈將不存在供應鏈戰略,企業關系不是長期、長遠性的伙伴關系,而是機會主義者。筆者認為,供應鏈發展到虛擬組織階段,相應的供應鏈理論必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第四,供應鏈生命周期特性。
任何事物一般都有一個出現、成長、發展、衰退、消亡的過程,即生命周期。供應鏈同樣也具有生命周期。與企業生命周期具有較清晰的邊界相比較,由于供應鏈組織的動態變化性,供應鏈生命周期的邊界并不十分清晰。
先來分析供應鏈生命周期的典型情況:為完成某一產品或占領某一區域市場,成員企業從組成供應鏈 (聯盟),經過一段時間合作后結束。這種典型模型中,供應鏈的成員企業基本保持不變,且合作時間明確有界,供應鏈生命周期象企業一樣非常明確。合作結束通常有兩種情況,即正常結束和非正常結束。正常結束是指供應鏈合作契約到期,供應鏈成員間的權利與義務己經實現或自然結束;非正常結束指供應鏈合同契約還沒有到期,但供應鏈解體。
但多數供應鏈的合作周期較長,合作期間成員企業變化較大,甚至供應鏈的輸出 (最終產品與服務)也發了轉變,此時供應鏈生命周期呈現多種形態。一般來說,個別或少數成員企業進入或退出供應鏈,并不影響供應鏈的存在;但最終產品的變化、龍頭企業 (或核心企業)的變化 (或退出),與供應鏈生命周期密切相關。
從最終產品市場的角度來分析,可得出關于供應鏈生命周期的基本特點:
一、市場出現一種新的產品,就出現了這種產品的供應鏈 (出生階段)。
二、某種產品徹底退出市場 (產業死亡),則這種產品的供應鏈死亡。
三、供應鏈生命周期與產業生命周期相同,產業是指狹義的產業。
從微觀,即企業的角度,可以得出關于供應鏈生命周期的基本特點:
一、新創辦的企業進入、或現有企業新進入某一最終產品市場,且該企業為核心企業或龍頭企業時,就出現了這種產品的供應鏈 (出生階段),一個新的供應鏈競爭者產生。
二、非核心企業 (龍頭企業)進入或退出供應鏈,不影響供應鏈的存在。
三、供應鏈的核心企業或龍頭企業退出或死亡,如果新進入企業替代或成員企業替代,則供應鏈存在,否則供應鏈死亡。
四、還有一種情況:一種產品的供應鏈變成另一種產品的供應鏈。例如某一生產普通自行車的供應鏈,停止生產普通自行車,轉為生產健身器的供應鏈,龍頭企業不變,且成員企業也變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