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委書記黃琪玉:找準定位 搶抓機遇 爭先作為
2009-6-22 12:4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海西建設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作為海西連接沿海、輻射內陸、對接“兩洲”的重要樞紐,三明市如何抓住這一重大機遇,立足實際,加快推進新一輪又好又快發展?近日,記者專訪了三明市委書記黃琪玉。
搶抓機遇 乘勢而上
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實施海西戰略的5年多,是三明經濟社會發展最快、成效最為顯著的時期。黃琪玉說,國務院出臺《意見》,是我省發展的重大機遇,也是三明發展的重大機遇,必將使三明在融入海西建設中的“前鋒、基地、樞紐、支撐”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有利于三明進一步加快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進一步加快現有重點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產業集聚,進一步加快革命老區、蘇區建設,進一步發揮對臺合作交流的平臺優勢、文化優勢、旅游優勢。
機遇已經來臨,關鍵在于謀在于干。
黃琪玉說,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三明要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作為意識、爭先意識,快節奏、高效率地做好工作,努力贏得新一輪發展的先機。要抓緊對接,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和項目的對接點,圍繞明臺交流合作、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產業發展以及民生保障、生態建設等方面,抓緊策劃生成對接一批增后勁、管長遠、有效益、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努力增創新一輪發展的新優勢。要抓緊謀劃,用新觀念來思考,用新思路來謀劃,用新辦法來推進,進一步把推進海西建設與加快實施“四市”發展戰略和“一軸兩翼”的區域發展思路、三次產業協調推進的產業發展思路結合起來,與發揮三明老區蘇區、老工業基地、區位、生態和精神文明創建優勢結合起來,提升三明在海西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抓緊突破,特別要在推出更加開放、更富實效的創新機制和創新舉措上有新突破;在加快明臺產業深度對接,推動重點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產業集聚上有新突破;在促進生態資源的保護和科學利用上有新突破;在加快老區、蘇區建設,形成區域協調發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格局上有新突破;在夯實基層基礎、加強黨的建設上有新突破,著力先行先試,著力創新創造,在全面推進海西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發揮優勢 爭先作為
在談到如何圍繞海西戰略定位,進一步找準三明站位,確定著力方向時,黃琪玉說,關鍵要依托三明的特色,發揮三明的優勢,始終站在海西建設的全局來謀劃發展;勇當前鋒,爭先作為,在新的征程上譜寫又好又快發展的新篇章。
——圍繞構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三明要提升優勢,拓展領域。依托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和福建三明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等平臺,全方位、廣領域地推進明臺交流合作,采取特殊措施,選擇3—5個特定區域,加快打造承接臺灣和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及產業合作的集中區和專業園區,加快建設兩岸林業、農業合作的示范基地,促進兩岸產業的共同發展。
——圍繞建設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三明要加快構建綜合交通樞紐。用3—5年時間,投資近900億元,加快建設以永武、永寧、三明繞城、建泰等高速公路,向莆、南三龍、浦建龍、泉永長等快速鐵路和三明機場為重點的海西重要交通樞紐;加快打造閩中物流樞紐,并依托快速便捷的現代交通體系,建設“無水港”等重大項目,實施城市物流中心等現代物流項目,推進金屬材料制品市場等特色物流項目,打造閩贛物流集散地;加快構建區域協作樞紐,從開放理念、產業合作、協作機制等入手,加大先行先試力度,服務海西發展,服務內陸需求,在促進閩東北、閩西南兩個協作區和福建沿海與中西部內陸地區區域協作方面發揮縱深推進、連片發展的重要作用。
——圍繞打造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三明要抓緊對接國家、省產業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意見,按“突出工業、提升工業”思路,在進一步加快發展現有項目的基礎上,全面落實《振興三明工業行動計劃》。重點實施177個工業項目,做大做強一批龍頭企業,進一步加快現有冶金及壓延、林產加工、機械及汽車制造、礦產加工、生物醫藥及生物產業等五大產業的集聚發展,加快推進紡織、化工、建材等三大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建設不銹鋼復合材等六大產業板塊,力爭到2012年,新增工業產值1080億元,形成1個年產值超350億元、1個年產值超200億元、4個年產值超100億元的產業集群,建成5個年產值超100億元、15個年產值超10億元的大企業,使三明成為海西建設的重要增長極。
——圍繞形成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三明要凸顯特色,充分發揮自然、旅游和文化資源優勢。加快推進大金湖—日月潭“兩水”、泰寧世界地質公園—臺灣野柳地質公園“兩園”合作,進一步強化泰寧世界地質公園龍頭,形成以市區、沙縣為主體的旅游集散服務中心,培育永安、清流兩個旅游增長極,建設海西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加快推進客家文化、抗戰文化、朱子文化、宗親文化等的保護、開發和交流,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顯、展現海西風貌、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記者 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