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 順風正是揚帆時記憶中的盛景
2009-6-19 22:0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以前這里可是商賈云集、異常繁華!"近段時間以來,向壽龍每次帶著市里的交通規劃專家來到縣城十字街下、烏江邊上的四楞碑時,都會重復這樣的話。
向壽龍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交委建管科科長。這個叫做四楞碑的地方,曾是彭水客運碼頭所在地。在1998年,隨著原黔江地區輪船公司最后一艘客船停運,四楞碑從此靜默,碼頭的囤船則被拖移挪作他用。
10余年來,向壽龍仍對四楞碑昔日的盛景歷歷在目。其時,彭水、黔江、酉陽、秀山以及毗鄰貴州省務川、沿海等六區縣的大部分人流、物流均是經彭水中轉,再取道烏江至涪陵的長江碼頭。
向壽龍的妻子曾是客船職員,因為常常接送妻子的緣故,他對水碼頭的盛景有著特別的感受:"每天早上6點鐘,四楞碑就人聲鼎沸了。"他回憶說,當年,四楞碑每天集散客人近千,帶動碼頭住宿、餐飯、商貿等行業每天深夜久不打烊、清晨未聞雞鳴就已掌燈。
但在1998年國道319線貫通后,四楞碑的客運市場日漸凋敝,碼頭上服務行業的各種營生,也很快消失。更在2006年渝懷鐵路通車后,烏江客運市場更回天無力。
如今,隨著距縣城上游10公里的烏江彭水電站蓄水,客運碼頭已有一半沉入水中。而在今年底,彭水縣城下游50公里處的營盤電站也建成蓄水后,再度抬高的烏江水位將把客運碼頭全部淹于水下。
通道的"愛恨情仇"
大山阻隔時盼著通路,路通了卻又心生惶恐---53歲的縣城居民冉啟茂說他對交通建設有著特殊的"愛恨情仇"。
冉家三代人都在四楞碑經營茶館,通達的陸路結束了他們愜意的水邊生活。隨后,冉啟茂的兒子在重慶主城念大學,全家人雖然都感受著陸路的便捷,但客運碼頭凋敝后,冉啟茂遭遇年過不惑還得重尋生計的問題:經過半年的失業后,他在縣城里擺過擦鞋攤、燒烤攤,最后找到一個不足8平方米的門面經營雜貨至今。
其實,不僅僅是作為社會細胞的普通民眾家庭獨有這樣的復雜感情。彭水縣交委主任秦盛成告訴記者,在全國及全市交通大建設的布局下,今年10月渝湘高速彭水段通車后,彭水將擁有三大通道:烏江航道、渝懷鐵路、渝湘高速。
交通狀況的巨變,使山外大量的信息與新鮮事物快速涌入彭水,但與此同時,縣內部分商品、教育、醫療等消費,以及未經加工的礦產和農副產品資源卻順著通道不斷外流。一些憑借便捷通道外出闖蕩的彭水人開闊視野后,也一去不返。
雖然沒有具體數據表明這股"逆流"的巨細及影響度,但彭水人已深切感受到,在水運獨大的時代,彭水因水而興,但在水陸立體交通的時代,這個地方卻"淪"為僅供人流、物流、商流等優勢資源和生產要素過境的過境之道。
挺進武陵山區
319線國道等三大通道的陸續貫通,使武陵山區由傳統地緣、民俗上的聯合體,逐漸轉變為經濟地理學上的聯合體。因此近幾年來,以旅游、物流等各種形態引領的武陵山經濟協作區概念頻頻出現,區域經濟的理念也由虛而實。
但彭水的"逆流現象"則表明,從某種角度而言,區域經濟就是一場生產要素的"攔截戰"和資源配置的"爭奪戰"。
"彭水本就是貧困縣,如果任憑資源外流,就再也輸不起了。"彭水縣委主要領導告訴記者,彭水境內有豐富的農副產品、旅游、水能、礦產、苗家文化資源,完全可以在渝東南以及整個武陵山經濟區中大有作為。
因此在2006年,彭水就主動融入區域經濟,提出建設"兩縣一點"的戰略目標:生態經濟強縣、能礦產業大縣和武陵山區經濟高地的重要支撐點。頗有意味的是,交通格局的改善導致"逆流"現象,如今扭轉這一局面,首要舉措還是大辦交通。
彭水標志性事件之一,是去年8月出爐的。目前,彭水正在實施的《彭水旅游交通規劃》。這份規劃通過公路、航運的建設,將縣內阿依河、烏江百里畫廊等10多個旅游景點"連線成金",整合成一個有機互動的旅游產業網絡,由此引來市交旅集團簽下整體開發的協議。就在此中,烏江將重興以旅游為主體功能的客運,四楞碑客運碼頭的復建因此正進入勘察設計階段。
這份《規劃》引發了彭水交通建設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