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購失敗的沉思
2009-6-19 0:4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特約評論員邱林
中鋁并購力拓的失敗,給我們留下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其實,對于鐵礦石、石油等資源性產業的重大收購,從來都是經濟與政治的混合物。觀察人士認為,近年來,許多發達國家對外資并購中的審查監管制度更加強化了。即使力拓股東不拒絕中鋁的注資,澳大利亞政府也很有可能會找一個堂皇的理由來拒絕這個并購案。
有人會說,2008年2月,中鋁并購力拓12%的股份為何成功了呢?究其原因,是中鋁以美國鋁業公司作掩護才收購成功的。當時出面收購力拓股份的是中鋁新加坡全資子公司SPPL,美鋁則通過可轉換金融工具,對SPPL提供12億美元的資金,美鋁選擇將這筆資金變成在SP-PL的持股。從整個交易額看,美鋁公司出資比例不到10%,友情客串的意味明顯。
而一年后,中鋁并沒有像上次那樣,尋找合作伙伴作掩護,而是直接出資195億美元,打算將力拓的股份增加至19%。中鋁顯然是低估了政治干預的影響力,沒有汲取中海油收購美國優尼科公司的失敗教訓。這說明,像中鋁這樣的國企到海外并購礦業時機協調還欠考慮,他們在懷揣著大把鈔票邁出國門后,似乎期待著海外并購與被收購方董事會討價還價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地成交走人。
我國企業單純的商業考慮看上去是很符合邏輯的,但是,在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大環境下,他們還缺乏磨練。從某種意義上說,此次中鋁也并非是一種失敗,它為我國企業海外并購提供了一個參照物。
五礦公司成功并購澳大利亞ZO礦業公司成為今年海外并購中的一個亮點。在五礦作出 “包括承諾獨立經營這些礦山,繼續以澳大利亞為總部,由澳大利亞人員主要管理,全部產品價格必須根據公平原則由澳大利亞銷售人員參照國際標準制定”等讓步后,澳政府最終批準了這一交易。
根據新方案,五礦將共收購OZ礦業公司位于西澳大利亞州、塔斯馬尼亞州以及昆士蘭州的5座礦山及其他勘探和開發資產。一些人士質疑這些讓步是否真正劃算?但正是這些讓步,讓五礦得以在短時間內,順利拿到儲量豐富的鋅礦以及其他有色金屬礦,為接下來強力的國內需求做好準備。
從中鋁的失敗與五礦的成功來看,我國企業在海外并購礦業的戰略制定、調查研究、后期整合等各個環節,還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很多國內企業在對外投資方面缺乏明確戰略,在并購時存在一時沖動的因素,沒有針對東道國的法律、市場、勞工、環保等方面做足可行性研究和盡職調查,而這一點往往導致最終的并購失敗。
當前,在國際舞臺上初顯崢嶸的我國企業能否理性地審視危機,基于自身實力作出正確的海外并購決策,將是對企業的重大考驗,也應該引起企業的反思。從現階段看,我國企業可以通過與國外企業聯手,或與一些投資銀行、國內民營企業等合作,形成投資基金或新的企業來進行海外礦業投資。
此外,我國企業在并購中還要增強全方位的運作,除了交易過程本身,還要注重與當地政府和交易關聯方股東的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