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汕尾:打造七大基地推動科學發展

2009-6-13 14:2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珠三角電力能源保障基地◎珠三角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珠三角新的石化產業基地◎珠三角新的物流基地
◎珠三角以蔬菜和海產品為主的農產品供應基地◎珠三角的勞動力供給和產業轉移基地◎珠三角特色旅游基地
  汕尾地處港、深、汕的中間節點,距珠三角最近,土地海洋資源十分豐富。當前,汕尾市緊抓《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實施的契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實際,主動出擊、科學對接、全面融入到珠江三角洲地區新一輪的改革發展浪潮之中。
    政要開講
  汕尾貫徹實施《綱要》,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思維,按照“珠三角地區海岸經濟第一延長線、東岸交通第一門戶、環珠三角第一圈層、泛珠三角第一腹地、產業轉移第一目的地”的“五個第一”的定位,對照《綱要》進一步完善思路,著力打造地緣優勢、海洋優勢、成本優勢、環境優勢,形成投資“性價比”優勢,融入珠三角。
  ———引自中共汕尾市委書記戎鐵文在汕尾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的講話
  在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國務院批準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意義十分重大。《綱要》的出臺,是我省思想解放大討論的最大成果,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最實舉措,也是應對金融危機的最硬對策。
  作為已經與多次發展機遇擦肩而過的汕尾市,必須深諳其要,深挖其機,深領其神,深得其益,真正找到融入珠三角、對接《綱要》的路徑,才能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實現后來居上。
  ———引自汕尾市人民政府市長鄭雁雄《汕尾市貫徹落實〈綱要〉的基本路徑》
    打造電力能源基地保障珠三角供電
  汕尾緊靠珠江三角洲地區電力負荷中心,海岸線綿長,具備建設大型電廠的地緣優勢,打造電力能源基地,為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提供充足安全可靠的電力能源,這是該市十一五期間重要的產業布局和經濟發展方向。
  截至2007年底,汕尾共有地方小水電站120座(含南告水電廠),裝機容量16.3744萬千瓦。其中市直1戶(南告水電廠)裝機4.5萬千瓦;海豐32戶,裝機2.2035萬千瓦;陸豐23戶,裝機4.0549萬千瓦;陸河64戶(含南萬鎮),裝機5.6160萬千瓦。2008年全市小水電上網電量37045萬千瓦時。目前汕尾已建成投產的能源項目包括紅海灣發電廠(汕尾電廠)、南告水電廠、國華(汕尾)、(陸豐)風電等。
  
  紅海灣發電廠(汕尾電廠)
  
  汕尾電廠總體規劃建設4臺60萬千瓦燃煤機組,分二期建設。一期工程2臺60萬千瓦機組,批準總投資61.99億元,分別于2008年1月和2月建成投產。2008年全年發電量61.53億千瓦時,年產值近28億元。
  目前,汕尾電廠抓緊開展二期工程(3、4號60萬千瓦機組)建設的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并爭取國家早日批準建設。
  在一期工程建設過程中,電廠在環保方面投入了近7.4億元資金,采用脫硫裝置、高效靜電除塵器、全封閉圓形煤場及輸煤廊道、全封閉式卸船機、廢水綜合處理系統等從各方面有效控制對環境的影響。
  
  南告水電廠
  
  電廠安裝立式懸垂型水輪發電機組3臺,單機容量1.5萬千瓦,總裝機容量4.5萬千瓦。水庫集雨面積152.7平方公里,正常高水位345米,相應庫容7870萬立方米。
  2008年共實現銷售收入3731萬元,利潤630萬元,繳納稅收476萬元,上繳財政400萬元。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國華(汕尾)、(陸豐)風電
  
  紅海灣風電場一期項目,建設地址位于廣東省汕尾市紅海灣開發區施公寮半島,1999年8月經國家計委計基礎[1999]992號文批準建設,2003年5月全部建成投產。項目總投資1.38億元人民幣,其中利用丹麥政府10年無息貸款1083萬美元,資本金4827萬元人民幣。建設規模為16.5MW,安裝25臺丹麥VESTAS公司生產的V47-660KW風力發電機組,采用技術較先進的變漿距機型。
  甲東風電場位于廣東省陸豐市甲東鎮洋美村,由國華(陸豐)風電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計劃建設規模為60MW,分二期建設。一期工程裝機規模為30MW,項目于2005年6月經廣東省發改委以“粵發改能[2005]441號”文批準建設,于2005年8月8日開始現場施工,建設工作進展順利,目前已安裝24臺丹麥Vestas公司生產的V52-850KW風力發電機組,總容量為20.4MW,于2007年1月全部投產。2008年國華公司風電上網電量6488萬千瓦時。
  同時,陸豐核電、華潤海豐電廠、廣東寶麗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陸豐風電等一批在建、擬建電源項目進展順利。
  
  陸豐核電
  
  陸豐核電項目由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投資開發建設和經營管理,具體由中廣核集團的全資子公司———中廣核陸豐核電有限公司承擔業主責任、履行業主義務。
  陸豐核電項目規劃容量600萬千瓦(6×1000MW),一期工程建設2臺100萬千瓦機組。目前項目已列入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已于2007年1月批復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粵辦函[2007]29號),廣東省國土資源廳2007年9月批復同意開展前期征地的相關準備工作(粵國土資規保函[2007]1144號),特別是廣東省發改委、南方電網、中廣核集團公司于2007年12月,在三家聯合向國家發改委發文《關于請求同意廣東省以集約化模式加快推進廣東核電發展的請示》(粵發改能[2007]1567號)中,也已將陸豐核電站首臺機組列入2010年開工、2015年投產。
  陸豐核電廠址位于汕尾陸豐市碣石灣東岸,碣石鎮南方約8公里的田尾山;西北距陸豐市約26公里;西距汕尾市約45公里;北距深汕高速公路24公里。陸豐核電廠址在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氣象條件、接入系統、建廠條件、交通運輸、地震與地質、工程水文、取排水條件、環境與安全等方面通過了電力規劃總院和南方電網的綜合審查和評估,結論是具備建設6×1000MW級核電機組的條件。
  
  華潤海豐電廠
  
  華潤海豐電廠位于汕尾市海豐縣小漠鎮旺公山海邊,由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投資開發建設,建設規模按4×1000MW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規劃,留有擴建條件,其中一期建設2×1000MW,同步建設配套專用煤碼頭。一期投資金額約為人民幣80億元。
  目前完成一期2×1000MW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工程和配套碼頭工程的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并出版成冊。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組織審查專家組于2008年3月28日至29日在廣東海豐縣,主持召開了華潤海豐電廠一期2×1000MW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會,并通過了對該項目初可報告的審查。該項目已于2008年4月29日由廣東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以“上大壓小”的方式上報國家發改委,申請列入國家“十一五”后三年開工計劃。已啟動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階段工作。力爭得到國家的建設批文。
  
  廣東寶麗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陸豐風電項目
  
  廣東寶麗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汕尾市興建的風電項目已經省發改委備案,項目裝機容量10萬千瓦,總投資約10億元人民幣。2007年5月成立了陸豐寶麗華新能源電力有限公司,該項目目前正在辦理征地、行政區及道路的建設,風電設備已訂購,正在開展項目的現場施工工作。
    打造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汕尾對電子信息產業有很強的配套能力、集聚能力,現在的小尺寸1.5英寸的平板液晶顯示器,該市產能達到世界市場份額的20%,有3條CSTN生產線,一年的產能是1.68億片,占世界的20%。TFT生產線是我國首條具有自主產權的,現正在建設第二條、第三條。還有攝像頭、二極管、三極管等,在世界所占份額也相當大。如果一個企業做電子產品,來汕尾這里裝一個殼,再裝一個電路板一湊,就是一個MP3、一個手機。電子信息產業,主要有兩個龍頭企業,一個是信利國際,一個是德昌電子。
  信利國際有限公司
  汕尾市電子信息產業龍頭
  
  在汕尾市,信利國際有限公司無疑是最耀眼的一顆明星。汕尾建市20年,信利公司與汕尾市風雨同路、共創雙贏,從一家不起眼的來料加工廠發展成為年產值60多億的電子信息產業龍頭企業,創造了令人贊嘆的發展奇跡。
  1986年7月,汕尾籍香港青年企業家林偉華先生在家鄉汕尾興辦了信利公司的前身———外貿食出電子廠,自此締造了信利集團的光輝歷程。
  1988年汕尾建市,在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積極引導扶持下,香港信利公司與汕尾食品糧油進出口公司合作設立了廣東省汕尾市新星電子有限公司。信利公司在汕尾擁有了外商投資企業的法人地位和投資實體。
  1991年,信利公司在香港上市,同年在香港設立信利半導體有限公司,開始投資生產液晶顯示屏。
  1992年,汕尾市政府批準信利公司在汕尾市區征地40萬平方米,規劃建設現代化的電子工業生產基地———信利電子工業城,將信利集團生產工廠全部搬到汕尾,從此信利公司真正在汕尾扎下了根。
  1995年,信利公司建設了中國第一條彩色液晶顯示屏(CSTN)生產線。
  1997年,信利公司建設了COG、FOG模塊裝配生產線。
  1999年,香港信利公司再次轉型升級,重組了投資方式,在汕尾投資3800萬美元設立獨資企業信利電子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經營數碼信息播放器(彩屏MP3、MP4)、電子計算器、電子信息文字記事器、電子元器件、手提電話機、BB機、橡膠、電動牙刷等產品。
  2000年獨資企業信利半導體有限公司在汕尾市注冊成立,主要生產經營液晶顯示模塊、液晶顯示器、有機電致發光二極管顯示器及顯示模塊等半導體產品,兩家公司均在2003年被廣東省科技廳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接踵而來,信利公司喜訊頻傳,業務飛快發展。
  2000年,建設中國第一條觸摸屏生產線;
  2002年,確立打造中小尺寸平面顯示王國的目標;
  2003年,建立中批量PMOLED生產線并量產;
  2005年,建設第二條CSTNLCD生產線并量產;同年建設CompactCameraModule(CCM)生產線;
  2006年,開始研發生產車載顯示器和液晶顯示配套背光模組……
  2006年9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粵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汕尾市決定以信利等電子企業為基礎,引導和營造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打造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
  2007年7月12日,信利半導體有限公司成功投產了廣東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條TFT-LCD生產線,填補了我省TFT-LCD生產領域的空白,對廣東相關產業鏈起到明顯的推動和拉動作用。該生產線總投資120億港元、首期投資30億港元、年產值40億元。至此,信利工業城建設面積拓展到近100萬平方米,信利集團累計在汕尾投資超5億美元,員工已超過13000人,2007年度總產值達65億港元,外貿出口超6億美元,納稅超過4億元人民幣,GDP、外貿出口、財稅貢獻均居全市企業之首,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子信息產業龍頭企業。
  隨后,信利公司按照集團發展計劃,在近兩年內繼續增資擴產,擴充CCM生產線和TFT-LCD二、三期生產線,增加中尺寸TFT模組種類,建立電容式觸摸屏生產線等,使公司的生產規模和生產能力不斷擴大。
  2008年,信利公司第三條彩色液晶顯示屏生產線正式投產。這是目前世界上首條將用在TFT生產上的液晶滴注法方式生產彩色液晶顯示屏小屏的生產線。該生產線融合了信利公司多年以來研發制造彩色液晶顯示屏的技術和經驗,并采用日立公司多頭DSP、MPP型高速液晶滴下裝置以及真空貼合設備,優化了整個生產流程。與傳統生產方式相比,該生產線的生產周期縮短了20%、人員節省約50%、凈房面積節省約70%;邊框膠和液晶材料的利用率提升了35%,大大縮短了整個生產流程,降低了生產成本。隨著這條新的生產線的投產使用,該公司目前已成為目前世界產能最大、技術最強的彩色液晶顯示屏生產基地。它將給所有生產彩色STN產品的公司以及上游材料供應廠家一個再次騰飛的機會!”
  汕尾德昌電子有限公司
  中國半導體生產行業之最
  
  1995年,汕尾德昌電子有限公司在廣東省汕尾市成立,現已經是德昌電子(集團)有限公司控股,該公司投入資金5.04億元,占地20萬m2
  ,目前有工人2000多人,擁有經驗豐富的中外籍高級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的專業團隊,技術力量雄厚。該企業是一家設備完善、完全自給自足的現代化半導體生產基地,主要研發、生產本集團自創的品牌“KEL”,包括各種二極管、三極管及各類型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等產品。該公司被美國著名的半導體公司評價為中國半導體生產行業之最,1998年榮獲ISO9002質量體系的認證,1999年成為中國境內第21家通過QS9000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
  
  如今,汕尾德昌電子有限公司已成為世界知名的半導體供應商,多間美國著名半導體企業的特許制造商,其產品已遠銷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并日漸獲得中國、香港、臺灣等廣大客戶的垂青和采用,“
  KEL”產品系列的銷售也成為德昌有限公司業績中的重要部分。
  
  汕尾德昌電子有限公司產品主要出口歐美市場。面對金融危機,該企業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使企業在外部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今年
  1—4月份,該公司完成工業產值3.91億元,同比增長6.41%,預計5月份起公司生產經營將明顯好轉,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進一步鞏固國際玻封二極管巨頭地位。
  
    打造石化基地延長珠三角產業帶
  汕尾海岸線條件優越、水陸交通便捷、土地資源豐富、水資源充足、電力供應富余及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大,深水港口條件好,可建30萬噸級泊位油碼頭,具備建設2000萬噸石油煉化項目的優越條件,爭取納入省石化產業振興規劃,建設成為我省新的石化產業基地。
  汕尾前有大亞灣南海石化1200萬噸,后有新簽的惠來2000萬噸的煉油項目,而煉油項目的產業帶動系數是1:58,定位石化基地,主要承接前后兩邊的輻射,汕尾將為珠三角石化產業帶向東延伸提供腹地。
    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推進勞動力轉移
  汕尾市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全市現有農村勞動力1180516人,農村富余勞動力623187人,已轉移就業的農村富余勞動力387835人(其中外出就業農村勞動力156542人),需要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174811人。在需要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中,按性別分:男性94482人,女性80329人;按年齡分:25周歲及以下的67302人,占38.5%,26周歲至35周歲的66778人,占38.2%,36周歲以上的40731人,占23.3%;
  2008年以來,該市抓住省委、省政府“雙轉移”的好機遇,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就業工作,2008年全市共培訓農村勞動力18395人,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2708人,轉移就業5508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0%。
  2009年1—3月份,全市轉移農村勞動力9161人,培訓農村勞動力2781人;開展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531人。
  2008年7月31日,全市勞動力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工作座談會召開,確定力爭至2012年,全市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8萬人,轉移前組織培訓10萬人,年均培訓2萬人,培訓后考取單項職業技能、職業資格證書的比率不低于80%,就業率不低于85%,一年內穩定就業率達80%以上;組織在崗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2.5萬人,年均培訓5000人。
  近幾年來,汕尾完善培訓體系,大力開展“訂單式”培訓。一是依托技工學校和農村勞動力定點培訓機構,建立培訓網絡,完善培訓體系。市勞動保障局舉辦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示范班,請市領導作動員講話,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培訓期間給予學員生活補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全市的農村勞動力培訓樹立了榜樣。城區依托海洋特色工種開展海產品加工培訓;海豐縣充分發揮全縣14家培訓機構的作用,有針對性地開展“訂單式”培訓,開展了服裝、制鞋、珠寶首飾加工制作、貴金屬制作、毛織等五大特色工種培訓,在全縣形成“用工企業+培訓機構+職業介紹”的多功能一條龍的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模式;陸豐市圍繞市場和企業需求,開展了電子、家用電器、計算機等培訓,陸豐市榮輝寶石公司還送教上門,送崗位上門,就地招工,在潭西鎮、博美鎮等就地培訓265人,就地發包產品加工,使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得到了李容根副省長的肯定;陸河縣加強與企業合作,開展了針車工、涂裝工等培訓,為企業解決了急需技術工人的問題,又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
  二是加大投入,提高培訓能力。如市技校投入500萬元的設備,使去年的秋季招生達到創紀錄的2126人,比2007年增加了1.99倍。
  三是積極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去年全市有20062人參加了各類培訓,3776人參加了職業技能鑒定,1874個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進一步提高了勞動力的整體素質。
  四是市創業訓練指導中心建設初具規模,新建了970平方米的附屬樓,先后購置的60萬元設備安裝完畢,已投入使用,并陸續開辦了各種培訓班。今后3年內,汕尾市將每年安排100萬元專項資金進一步完善設備。
  五是落實積極就業政策。為應對金融危機,汕尾加大就業幫扶援助,深入企業宣傳國家“保發展、保就業、保穩定”的政策措施,引導企業不裁員不降薪,留住技術人才,共克時艱。
  汕尾正加大力度推進建設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對現有工業園區進行優化組合,構筑工業發展大平臺。推進紅海灣經濟開發區、海豐老區經濟開發區、陸豐東海經濟開發區、星都經濟開發區等省級開發區的建設,完善承接產業轉移的載體和服務平臺建設。加強與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合作交流,重點抓好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工業園的開發建設,爭取盡快建成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轉移的示范園區和200平方公里的經濟合作區。
    發展優質蔬菜和海產品供應珠三角
  汕尾正大力發展優質蔬菜基地種植,海洋捕撈業、水產養殖業和水產品深加工業,積極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示范區建設,提升全市農業現代化水平,把汕尾建設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蔬菜、海產品等農產品的供應基地。
  蔬菜2008年全市蔬菜種植總面積達到57.9萬畝,畝產量約1280公斤,總產量約74.1萬噸,是我省主要蔬菜生產區之一。目前,該市具有一定優勢和地方特色的蔬菜有:梅隴的蓮藕、茨菇,附城西蘭花,黃羌的黃花菜,赤坑的辣椒,大安的火蒜,湖東、博美的蘿卜、青菜等。
  今后幾年,汕尾市蔬菜發展將以基地生產為依托,以提高質量、發展加工、擴大外銷為重點,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優化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蔬菜,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生產和加工保鮮,力爭成為珠三角地區的重要蔬菜供應基地。
  海產品海岸經濟特別是漁業是汕尾市的傳統產業,基礎厚實,2008年海洋產業總產值85億元,比2007年增長3.58%。漁業經濟更是汕尾市支柱產業,2008年全市漁業(水產品)產量53.81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58.99億元,占大農業(農、林、牧、副、漁)產值的一半以上。
  目前全市具有近海、外海作業能力的海洋捕撈機動漁船接近800艘、功率17.5萬千瓦,占機動漁船總數的13.0%、功率的58.0%,年產量約占海洋捕撈的60%。2008年,全市有海洋捕撈機動生產漁船5849艘、11.77萬噸位,當年捕撈產量25.98萬噸,占水產品總產量的48%。
  水產養殖業方面,海淡水養殖業逐步形成基地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格局,品種結構趨向多元化、特色化、高檔優質化,產量在水產品總產量中的比重逐年增大。大力推廣立體養鮑、立體養蠔、高位池養蝦、貝類增殖護養等新技術,單位面積產量大幅度提高。例如高位池養蝦,2008年,全市高位池養蝦面積達到160公頃,平均每1/15公頃水面產量900千克,最高的達到2000千克,超過了傳統蝦池產量的10倍。2008年,全市有養殖面積2.69萬公頃(海水養殖面積2.00萬公頃,淡水養殖面積0.69公頃),當年養殖產量27.43萬噸(海水養殖產量24.03萬噸,淡水養殖產量3.40萬噸),占水產品總產量的51%。
  水產品加工流通業方面,該市有水產品加工廠(作坊)近500家,其中具有一定規模的有74家,如陸豐市海產實業有限公司、汕尾市海饒冷凍實業有限公司、五豐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國泰食品有限公司等。陸豐市海產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密集加工型、外向創匯型、帶動服務型的民營企業,也是汕尾市的重點創匯單位和納稅大戶,該公司的主要加工產品有熟制急凍蟹肉、急凍熟蝦仁、金槍魚、魷魚和花蛤肉等10多個產品,這些產品符合國家出口標準,并取得HACCP認證,可直銷美國、歐盟及東南亞各國,2005年該公司的水產品加工產量達到1.25萬噸(使用原料魚2.19萬噸),產值超億元,創匯1000多萬美元。
  2008年,全市的水產品加工廠共擁有冷庫53座,凍結能力1683噸/日,冷藏能力8279噸/日,制冰能力1307噸/日,凍藏總量29926噸/日,制冰總量175404噸;當年消耗原料魚約23萬噸,生產成品20.73萬噸,主要品種有冷凍品、魚糜制品、干制品、腌制品和小包裝冷凍品等。2008年,全市共有水產品市場6座,年進場量超過20萬噸,成交額超過15億多元。
    發揮優勢打造物流基地輻射珠三角
  現代物流業是現代工業的孿生姐妹,我們將把紅海灣港區作為汕尾新港區納入國際樞紐港口建設總體規劃,把甲子港、碣石港作為對臺小額貿易港口納入規劃,建設立足汕尾、面向粵東、輻射泛珠三角的寶石加工配料、紡織服裝配送、汽車物質配送、保稅倉儲、石化儲運等的重要物流基地。提出建設物流基地,是基于以下四大優勢:一是汕尾新港區已經具備10萬到15萬噸級國際樞紐港口的開發條件,深汕高速公路緊貼海岸線而行,廈深鐵路建設更是為汕尾植入發展海岸線經濟的大動脈,龍川到汕尾鐵路、廣西玉林至福建漳州高速公路汕尾段等項目建設,將構成水陸交通交匯帶、內外運輸樞紐區的重要交通地位。二是汕尾西聯珠三角的深圳、東莞、惠州,東接對臺前沿的汕頭、廈門,是我省從區位上唯一能夠既對接香港,又對接臺灣,緊靠太平洋國際航道便于打通國際航運的城市。汕尾距深圳鹽田港陸路100公里,距香港水路82海里,距臺灣高雄港水路200海里,距太平洋國際航道11海里。三是信利TFT、德昌電子等電子信息產業是面向全球配置市場的,分布廣泛的紡織、服裝、珠寶、圣誕用品等加工制造業,為物流基地提供大量流通基礎。四是省物資集團和深圳商家已經在陸豐內湖等地投資建設物流企業,物流業的發展初露端倪,前景看好。
    建設五個特色旅游區打造旅游基地
  旅游業是無煙工業、朝陽產業。汕尾建設特色旅游基地,是基于以下四大優勢:一是紅色旅游。汕尾有紅宮紅場、周恩來渡海處等革命名勝,是全國13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二是藍色旅游。汕尾陸地海岸線全長達468公里,有大量等深線在10至15米的海岸線,有風格各異的沙灘、島嶼、濱海風光,有粵東沿海三大海灣之碣石灣、紅海灣兩個海灣,又有品清湖、白沙湖等難得一見的海上湖泊,特別適宜發展海岸線旅游業。三是綠色旅游。汕尾有陸河紅椎林、海豐蓮花山、大湖鳥類自然保護區等知名景點,發展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四是古色旅游。汕尾有玄武山、文天祥紀念亭等古跡。
  汕尾將建設好五個特色旅游區:市區城市游憩旅游區、紅海灣海洋運動旅游區、后門濱海高球度假區、碣石玄武山—金廂灘宗教海濱旅游區、赤坑溫泉度假旅游區、陸河綠色走廊生態旅游區,打造粵東地區乃至全省重要的海濱、休閑度假勝地。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