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通快遞:涉足電子商務 與全球快遞PK
2009-6-12 1:5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上海青浦區北青公路邊的一個物流集團內,在數輛大噸位貨車旁邊停放著一輛搶眼的黑色路虎越野車。這輛車的主人就是陳德軍,在上海闖蕩了15年的杭州桐廬人,年產值36億元的申通快遞集團的掌門人。上周末,皮膚黝黑的他穿著綠色T恤衫、牛仔褲加帆布鞋,出現在上海申通集團總部的董事長辦公室。
十一前夕的一個晚上,陳德軍去美國孟菲斯的聯邦快遞總部參觀,看著頭頂一架架飛機像鳥兒回巢一樣,齊嗖嗖地飛回物流基地時,心里掀起了一陣波瀾。“每架飛機‘回巢’的時間僅僅只有幾秒之差,2小時內150架飛機都要按時回到機場,這樣的效率太讓人不可思議了。”他意識到,國內外快遞行業發展水平整整相差了一個時代。
怎么樣加快快遞的速度?陳德軍一直都在探索和嘗試。
他說,自己一直有個夢想:有一天,任何一個地方的快遞都能在一天內抵達。
董事長陳德軍
加盟網點:1100余家
員工人數:2萬多人
年產值:36億元
15年前,別人看中他的就是“快”
申通集團總部位于上海青浦區,嘈雜和荒蕪的公路邊,有著四五幢紅色建筑。15年前,陳德軍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能擁有這樣一個將近3萬平方米的物流基地。
1993年,滬杭快遞一單50元。當時,冰棍2毛一根,彩電1000元一臺。也就是說,做1單快遞能吃上250根冰棍,做20單就能買上一臺彩電。坐在沙發上的陳德軍笑著說:“這50元有相當大的誘惑。”由于當時的條件限制,很少有公司可以一對一地給客戶提供送貨服務。
正是在那年,陳德軍與妹妹陳小英抵擋不住這“50元的誘惑”,從杭州一家快遞公司辭職,在上海成立了申通快遞公司。“一間屋子,三四個人,幾個傳呼機,非常簡單地就這么成了。”陳德軍說。當時,送貨的交通方式就是火車和自行車。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騎著自行車,往往找不到路。不到半年時間,陳德軍就用破了10張地圖,終于摸熟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但公司最主要的業務還是來自外貿公司的報關貨物,來往于上海、杭州之間。晚上坐火車、白天騎自行車,日夜顛倒、馬不停蹄。當年,滬杭之間的火車還是慢車,需要4個小時。應客戶的時間要求,陳德軍往往是天還沒亮就到達了上海,在公司門口等著客戶上班來接收。所以,客戶對他印象很深刻,并叫他帶貨回杭州。那時,客戶沒能記住他的名字,卻記住了他的長相。“就叫那個小伙子吧,笑起來臉上有兩個很深的酒窩。”這個小伙子正是陳德軍。
陳德軍親自押送貨物的一條龍的服務方式,把原本2天的貨運時間縮短到了1天,這在對早期一批要趕去上海報關的杭州外貿公司當中贏得了口碑。“當時傳統的貨運方式就是郵政,速度相當的慢,滿足不了當時的需求,給快遞業的出現創造了機會。”陳德軍說。
公司成立之初,盡管每天接到的快遞量也就十來件,但對每一個快件,陳德軍都很認真。曾經丟過信、被罰過款也交過賠償金,這些教訓讓他在快遞業中快速成長。隨著業務量的不斷成熟,寧波、上海和杭州三地成為申通最大的客戶來源。
當時在全國,民營快遞企業也只有一兩家。
別人起步時,他卻搞起了加盟
直到1998年,民營快遞企業開始迅速發展,數量從先前的兩三家發展到了100多家。那一年,陳德軍開始了最初的加盟制度。
“當時還沒有加盟這一說法,只能叫承包吧。”陳德軍說。在每個城市設立快遞站點,包干到戶,寧波的點由你負責、杭州的由我負責、上海的由他負責。2002年左右,這個制度才慢慢得到完善,發展成現今的加盟制。1998年,“申通速遞”還只有50多個網點,到2001年底迅速發展到了300多個。
5年來,民營快遞企業從幾十家增加到上萬家,從事快遞的人數大約在35萬以上。申通也從之前的3個人發展到現在的3萬人,其中70%都來自杭州。陳德軍把很多杭州人帶到了上海,開始了新的快遞生涯。“自從他做這一行之后,村子里好多人都涉足快遞業,年年都要出幾個百萬富翁。”申通快遞的一位快遞員描述著幾年前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快遞的情形。
他的加盟制度成了當時民營快遞企業爭相效仿的一種盈利模式,直到如今,依然是民營快遞企業推行的拓展網點擴大版圖的惟一辦法。
但加盟體制在讓快遞行業加速成長的同時,也給現在的發展帶來制約。加上家族企業的管理形式,快遞企業出現了一些管理的弊端。作為行業先行者,陳德軍坦然地面對這些問題,他一直在思考并尋找更合理有效的管理辦法,比如推行申通快遞的行業服務標準,今年開始給業務員配發安檢機。
涉足電子商務,與全球快遞比快
今年,面對勞動力成本、油價以及快遞服務標準的不斷提高,快遞行業進入微利時代。就申通快遞,今年開始在勞動力成本上每個月增加了200萬元的開支。另一方面,2011年是我國加入WTO時承諾對國際貨運公司開放國內市場的年限,而UPS、美國聯邦等國際快遞公司會完全進軍國內市場,國內快遞行業將面臨更慘烈的競爭局面。目前,已有外資開始并購國內民營快遞,率先搶奪市場。
陳德軍并沒有畏懼,就在同行選擇賣身外資企業時,他選擇了發展民族自身品牌。與國有品牌中外運并購的計劃擱淺后,他仍然選擇壯大申通。同時,從美國孟菲斯的物流基地領先的物流產業鏈上,陳德軍看到了希望。美國孟菲斯聚集了UPS、美國聯邦等多家國際高端物流企業,從空中到地面再到末端配送,品牌優勢資源互補形成一條高端的物流產業鏈。利用這些物流配送的資源優勢,孟菲斯同時吸引了大批次的全球500強企業入駐,這些國際快遞企業也同時開始搶占整個國際市場。他相信,不久的將來,在中國也會有這樣一個現代化的物流基地,而自己會成為另一個“中國聯邦”。
所以,與全球快遞比快,增加自身的實力,才是他的當務之急。近幾年,由于制造業以及外貿企業的不景氣,訂單數量出現減少的趨勢。這勢必要求“申通”能再次搶在別人面前,發現新的盈利增長點。
在近幾年的申通業務量數據分析當中,一個數據引起了他的注意,申通每天的快件數量是80萬件,其中電子商務占到了23萬件。電子商務占到了申通總快件數量的28.7%,比例超過了四分之一,那何不建立一個電子商務的專遞公司?他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國內最大的網絡購物平臺淘寶網的支持。去年8月,申通E物流正式成立。申通開始全面進入電子商務配送領域,與淘寶網正式全面合作,建立中國最大的C2C個人用戶配送體系。
“我當時就想,作為傳統的快遞業該如何突破呢?跟著形勢走,肯定沒錯。”就今年上半年,數據顯示,全國4個直轄市和15個副省級城市中,網購金額達到了162億元。這再次證明,陳德軍當時的果敢判斷是正確的。此后,多家欲進軍電子商務領域的知名品牌都向“申通”伸出橄欖枝,尋求共同發展。
E物流打開了陳德軍二次創業的藍圖,也讓他離夢想越來越近。
◆他人眼
從今年開始,申通快遞給杭州駐滬企業免費速遞杭州本地的報紙。每年投入20萬元,就能讓杭商們每天看到自己家鄉的新聞,關注杭州的發展,讓杭商們很感動。在駐滬杭商的圈子當中,他給人的印象就是“話不多,但人很實在”,符合杭商內斂、低調、不張揚的特點,還有實干家的魄力,這也是杭商身上的一種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