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建立供應鏈合作的信用體系
2009-6-1 0:38:00 來源:董海濤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編者按:就目前國內制造業企業供應鏈及分銷管理系統的應用情況,e-works 記者張敏采訪了“e-works特約撰稿人 董海濤先生”。
e-works 記者:中國市場目前供應鏈合作伙伴的關系中,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誰唱主角?目前的供應鏈協作存在那些問題?如何建立和諧供應鏈協作關系?
董海濤:供應鏈上的合作企業是利益共同體,可以說是一條繩上的螞蚱。現實中,往往零售商會占有更大自主權,也更強勢,也就是常說的"終端為王"。
交貨和回款周期長,需求波動大、預測不準、成員企業庫存高,供應鏈響應遲緩都是供應鏈商常見問題。供應鏈上存在的問題說到底都是相互協作的問題,都是利益爭奪和分攤的問題。如何建立互信、共贏、長期的供應鏈協作關系是企業共同努力的方向。
e-works 記者:供應鏈協作中,各級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如何消解庫存管理中的"牛鞭效應"? 第三方物流是否能夠有效抑制"長鞭效應",并降低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庫存水平?
董海濤:消除庫存管理的"牛鞭效應",從根本上來講是增強供應鏈的可視化,可視化其實就是消除供應鏈企業各自為政,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不共享而導致的需求扭曲,以及供應商的供應和庫存風險。可視化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如可以通過EDI平臺和VMI供應商管理庫存,供應商根據客戶的滾動預測以及寄售庫MIN-MAX(最高最低庫存)自動補充庫存,VMI的好處是總裝廠可以把自己的庫存做到很低,對供應商來講可以提高對需求的透明度以及生產安排的靈活性,同時減少交貨的時間與數量方面的壓力。第三方物流是"供應商管理庫存"(VMI)的實現方式之一,可以有效抑制長鞭效應。雖然不經由第三方物流也可以實現VMI,但如果能由利益中立的第三方物流來協調則效果更佳。因為這能使供需雙方都取消各自獨立的庫存,提供的需求信息更為準確,增加了供應鏈的敏捷性和協調性。
e-works 記者:如何制定和實施高效的供應鏈協作分銷與配送戰略?
董海濤:供應鏈成員企業共同探討建立供應商和零售商聯合共管庫存JMI是值得嘗試的模式。JMI是上下游企業權利責任平衡和風險共擔的庫存管理模式,體現了戰略供應商聯盟的新型合作關系和供應鏈的集成化管理思想。實施中通過將條碼技術、掃描技術、POS系統和EDI集成起來,發揮第三方物流系統的作用,可以共享庫存信息,加強相互間的信息交換與協調,改善供應鏈的運作效率、降低成本與風險,改善客戶服務水平。但JMI建立和協調成本較高、企業合作聯盟的建立較困難,建立的協調中心運作困難,聯合庫存的管理需要高度的監督。
e-works 記者:是否有必要建立企業供應鏈聯盟?在供應鏈聯盟中如何實現企業上下游供應鏈的透明度?
董海濤:企業間的競爭已經轉化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建立企業供應鏈聯盟是供應鏈競爭的最高層次。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建立優勢互補、資源整合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通過信息共享和集成來降低協調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關注整個供應鏈的優化,以獲得最大的運行效率和效益。
實現供應鏈的透明度要借助信息技術,如EDI電子數據交換技術、RFID射頻識別技術和BARCODE智能條形碼技術來構建高效敏捷的采購和銷售平臺。
e-works 記者:企業與供應商或客戶間的協同,如何通過供應鏈協作實現?供應鏈上的企業如何實現快速反應?
董海濤:我認為提高供應鏈企業的快速反應,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對供應商來說,按單生產,用JIT生產方式組織生產,減少浪費、降低庫存,加快周轉,縮短生產周期。改變以往大批量的生產模式,進行少批量、多頻次的生產和配送,降低零售商的庫存水平,提高顧客服務水平。
②、借助信息技術和工具。比如使用ERP系統和條形碼代替倉庫出入庫的人工記帳和錄入,提高效率,減少出錯。交易企業之間通過EDI傳輸訂單、發貨和發票等信息,避免人工干預,提高整條鏈的柔性和快速反應能力,降低交易成本。
e-works 記者: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如何建立面向供應鏈合作的信用協調體系?
董海濤:國內現階段,企業信譽的"缺失"現象普遍, 嚴重阻礙了企業間的合作,因此加強供應鏈信譽管理也是非常迫切的。我認為,首先企業要加強自律,重視企業信譽、形象和社會公德,構建誠信文化,致力于為供應鏈上合作伙伴提供滿意的產品和服務,建立長期和穩固的關系,而不是一錐子買賣,短期利益為主導。
其次,企業要強化合作伙伴的信用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對對方的信用情況進行收集調查和風險評估。在談判過程中定期調查和評估對方的信用狀況,確定客戶資信等級,并按資信等級制定和執行相應的信用政策。在交易過程中,要對對方履約情況進行登記,建立信用檔案。
再次,借助信息系統,如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SCM供應商協同系統和企業信用制度和資信數據庫體系,全方位建立供應鏈合作的信用體系。
最后,就是呼吁社會和政府加強企業信譽引導、評估和監督,銀行、信用咨詢中介機構、行業協會、工商稅務質檢等執法部門齊抓共管,對誠信經營企業給予支持和獎勵,對商業欺詐行為,假、冒、騙等行為予以嚴厲打擊,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