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專家:浦東和濱海仍處于發展的不同階段
2009-5-10 0:4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濱海新區的迅速崛起令習慣了領跑姿態的浦東緊張。2009年1月,濱海新區方面也公開宣布,這一年GDP要趕超浦東。
回首90年代,浦東取代深圳之時,恰是中國經濟重心從珠三角向長三角轉移之刻。
在中國經濟重心向北繼續移動的微妙時刻,濱海的追趕腳步聲迫近,這重新勾起了中國經濟版圖位移的聯想。
“浦東和濱海之間基本不處于競爭狀態,不是正面競爭關系,因為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目前不屬于同一發展階段。”肖金成表示。肖是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作為天津濱海新區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肖帶領20多名專家起草了提升濱海新區國家地位的調研報告。
肖一直強調管理體制改革對于濱海新區的重要性,并認為濱海新區在重視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的同時,也需要更加重視金融等服務業的發展。
《21世紀》:你是否認為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目前處于競爭階段?
肖金成:浦東和濱海之間基本不處于競爭狀態,不是正面競爭關系,因為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目前不屬于同一發展階段。
浦東是先發展起來的,已經進入了相對成熟期,而濱海新區目前處于類似于浦東新區發展的第一階段。
濱海新區就國家戰略開發以來,經濟增長速度很快,但一些地方仍需要改善,尤其在體制上沒有轉變。比如說,浦東的管委會早已經改成區政府,這表明浦東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而濱海新區仍處于管委會管理模式階段。
應該來說,比較GDP增速是政府的通病,現在很多地區都會比GDP增速。其實發展階段不一樣,GDP增長速度是不一樣的。先期建設階段GDP增速往往較快,進入制造業和服務業共發展的時代,速度會降低,到了后工業化時代,增速更慢。
如今濱海GDP超過浦東我并不驚訝,投資對GDP的拉動肯定很大,浦東現在基礎設施上已經不需要大量投入了,投資的因素已經弱化了,主要靠企業的經營來獲得收益。
浦東GDP增速放緩,其中主要是受外向型經濟影響較大,這是世界經濟的影響,浦東不應該有太多的想法,應該很淡定地看這個問題,發揮自身的優勢來利用危機來實現產業成功轉型。
在看GDP增速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其它方面,比如產業結構等。濱海因為大的建設投入導致GDP增長快速,但企業利潤增長速度也要同時關注。
《21世紀》:有人認為浦東自身的產業結構比較完善,這和濱海新區相比是優勢,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肖金成:濱海大項目上得特別多,這點當前要比上海要多,但濱海新區在生產性服務業方面要繼續加強,在金融服務業等配套方面也要加大力度。
比如OTC落戶濱海之后似乎沒有特別大的動作,政策給了,如何落實是很關鍵的,尤其是金融政策要用好。
如今大量投資進入濱海新區,資金流量就很大,沒有金融支持,那資金效率就很低了,所以濱海新區這方面要加快發展。
另外,濱海新區也要防止產業過“重”,即重型化趨勢太明顯。國家對濱海和浦東的期望都是希望打造成先進制造業的基地,這也是我們國家的希望所在。如果過多地發展重化工的話,一方面必將使產業結構失衡,另外一個方面則是濱海的優勢沒有得到發揮。因為濱海周邊的山東、遼寧等環渤海地區都在發展重化工業,濱海作為核心區應以發展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為核心。
《21世紀》:上海這邊也日益重視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這會不會與當前的濱海新區形成競爭?
肖金成:在制造業這塊,浦東發展先進制造業有很好的基礎,天津也同樣。
但問題是,南匯洋山港口附近我覺得應該發展物流業,而不是制造業,因為土地有限,而物流業很重要。制造業在浦東哪里都可以,但洋山港附近地理位置就特殊了。
《21世紀》:你剛才講濱海新區仍處于管委會管理模式,浦東也經歷過管委會制度時期,那浦東的當年的模式對濱海是否有借鑒意義?
肖金成:目前濱海新區有一個管委會,三個區,管委會負責協調,在大建設期間,這種模式是比較好的。
我在幫天津做方案的時候,認為濱海如果按照第三增長極道路去走,就會實現戰略崛起成為增長第三極,但現在一些方面還需要繼續提高。
現在濱海處于大建設時期,大量的項目進入,固投也很大,很多人也想在濱海拿地。之前如果這個地方沒人來投資,沒人來建設,就不會有問題。但現在做建設了,各個區各自為政,管委會沒有管理三個區的職能,問題就出來了。
整個濱海新區統一規劃是非常重要的,而現在這塊基本沒有統一的規劃。而且即使統一的規劃也要需要其它方面配套,比如統一管理、統一實施、統一建設,這也很重要。
現在濱海新區管委會主要做招商引資和管理職能,因此日后要轉變成服務職能,相應的濱海新區層面的人大、政協要建立起來按照正常的程序來做事。
《21世紀》:浦東管委會職能已經轉變,區層面已經成立了浦東新區政府,濱海管委會職能應該如何轉變?
肖金成:現在濱海新區管委會沒有很強的管理職能,各區還是各自為政,所以我們做課題的時候建議濱海新區學浦東新區的第二階段。
各區應該由各自為政,向統一規劃、管理、建設轉變,比如類似當年的浦東管委會職能,等到規劃、建設完畢,就可以轉型成政府,比如兩個政府或者三個政府。不過因為濱海新區GDP比重較大,快占了天津GDP一半了,所以形成超過1個區級政府比較可行。
到了第三階段,就要是管委會轉變成政府,有人大、政協,和一般的行政區沒太多區別。
關于濱海這方面的體制,我們提了三個方案,第一個就是管委會是協調機構,各級政府仍獨立做事,規劃、建設等權力交給管委會;第二個是把區政府和管委會合并起來,形成區、鎮、街道的層級;第三個是過渡方案,規劃、建設、管理等增量部分交給管委會,其它仍是各區政府,過渡方案是比較中庸的,震動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