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國采購研究報告(二)
2009-4-24 14:0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二、我國的采購發展歷程與現狀
(一)我國采購發展歷程
由于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前我國處于計劃經濟時代,企業的采購基本上是執行國家對于物資的分配計劃,這段歷史不是本報告研究的內容,所以總結我國的(企業)采購歷史應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開始。對于這三十年的歷史,我們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來概括。
第一階段是從改革開放初期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這一階段歷史的主角是政府,任務是完成計劃分配體制向市場機制的轉變。決定這個轉變的方向和速度的背景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按鄧小平同志的說法叫“摸著石頭過河”。在經歷了多次的思想解放后,改革的目標模式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最終確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反映在采購領域,最初的市場化改革是維持存量不變,先從增量開始的,即對于國有企業的產品仍保持計劃分配為主,但是對于超產的部分產品,企業可以有一定的定價權和自銷權;同時開放非國有資本逐步進入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流通領域,他們可以按市場規則行事。這樣開始形成了計劃與市場并存的“雙軌制”。
對于“雙軌制”的出現,社會各界毀譽參半。一方面“雙軌制”顯示出了市場機制的無限活力,在許多領域短時間內迅速增加了供給,緩解了計劃經濟長期以來的短缺現象;但是另一方面許多企業甚至個人利用雙軌制度和特權優勢尋租,導致腐敗叢生,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安定。這個問題只有靠縮短“雙軌制”的過渡期才可能解決,于是政府開始了存量的改革:一是對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甚至所有制進行改革,如先后推行承包制、股份制等;二是縮小計劃分配物資的范圍,包括品種、數量和價格管理方式。到2000年時,國家計委管理的產品只有13種仍有一定比例由國家定價或指導定價,其余物資全部放開。
1997年我國正式宣布,從經濟總量上來看,已經基本實現供大于求,短缺經濟結束了。2001年我國的國企改革和脫困實現了預定的目標,新世紀的開始也標志著采購領域的改革與發展逐步過渡到一個以企業為主角的新階段。
在新的階段,我國企業采購與供應管理的發展軌道與國際趨勢呈現越來越顯著的一致性。這一階段盡管時間不長,但發展勢頭很好,速度很快,已經出現了一批在采購與供應管理領域可基本與國際接軌、甚至達到先進水平的企業,邁入了世界500強行列。其發展之快堪稱奇跡,首先應歸功于開放政策,特別是加入WTO以來,中國成為全世界的制造中心,很多國內制造廠商的供應管理就是按照跨國公司的標準運行的。其次得益于國內產業集約化進程的加快,現在我國的石油、鋼鐵、汽車、家電、零售、食品、農牧業等領域均在迅速地提高集約化程度,采購和供應管理現代化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也越來越受重視。
但是總的來說,中國在采購與供應管理領域中,具有全局性影響的事件還不多,其中有兩件事是不能不提及的:一是自2005年1月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