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定一 吳志惠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
2008年11月
近年來,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上,物流與采購的發展都十分迅速,并呈現出彼此融合成為供應鏈管理的趨勢。我國的物流由于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第一次確立了其產業地位,從而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但是我國的采購如何發展,至今還缺乏整體的研究和共識。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作為全國采購領域的行業組織,以推進我國采購現代化的發展為己任。本報告就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經國內采購界權威專家研討后形成的第一份較系統的采購發展報告。本報告的宗旨是,在深入研究全球采購發展的普遍規律基礎上,分析總結我國采購和供應管理的現狀、問題,提出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工作思路。
采購主要包括企業采購與政府采購兩大類,盡管二者在具體方法上會有類似之處,但前者以經濟效益為本,后者以社會效益為本,有著根本區別。本報告除了特別說明以及在專門的章節中論述政府采購之外,一般所說的采購均指企業采購。
一、國際上采購發展的歷程和特點
(一)采購發展的歷程
在概括國際上采購發展歷史的時候,我們力求簡化而不失最主要的邏輯關系。我們注意到,在研究采購發展歷史時,國際上一般是把采購發展與采購知識體系的建設與發展聯系在一起,因此通常會把采購發展的起點定在十九世紀末,標志性的事件是當時有若干以采購為主題的論著問世,其中1887年馬歇爾•柯克曼出版的《鐵路用品的解決對策——采購與處置》一書被專家確定為“第一本采購專著”。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采購還只是企業內一種不甚被重視的職能,采購知識體系也只是以采購文書的管理為主要內容,發展緩慢。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市場物資短缺,企業的銷售已經不成問題,采購供應的矛盾上升。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采購職能的獨立性進一步凸現,采購知識體系的發展才進入一個不斷豐富、不斷深入的歷史軌道,其內容逐步涉及到采購的技術方法、績效考核、崗位設置、人員資質認證等。觀察這段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盡管采購職能遍及各行各業,但是迄今為止,推動采購及其知識體系向前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制造業,特別是那些發展特別迅速的制造產業,如汽車、IT制造等。遵循這個思路去觀察、分析,是尋找國際上采購發展規律的捷徑。
我們的觀察就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當時處于工業化時代快速發展時期,制造業是以規模化、標準化為特點的,因此采購的核心價值也就定位在如何降低購進成本。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規模化采購和議價談判技術,這些操作性的內容構成了今天我們稱之為“采購員”的職能,在西方的采購知識體系中,這部分內容按美國紐約圣約翰大學供應鏈管理專家舒因教授(Eberhard E. Scheuing)的模型,被概括為“purchasing”的功能。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采購的重要性還與企業處在產業鏈的位置有關,如果處在產業鏈的前端,就會出現“牛鞭效應”,即最終需求的微小變化也會使得上游企業的采購和庫存產生巨大的波動,從而形成市場風險。因此這個發展時期,對于部分處于制造業上游的企業來說,采購不僅僅是降低成本問題,還有熨平市場波動,保證穩定生產的任務。時至今日制造業與當年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降低購進成本和減少“牛鞭效應”仍然是采購和供應管理最基本的兩大挑戰。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石油危機凸現,制造業的平均利潤率普遍下降,單靠大宗物資的采購成本控制已經沒有多少挖潛的余地,全方位的精細化管理提到日程上來。此時的制造業也在“規模化、標準化”的基礎上提出了 “精益制造”的發展方向,要關注每一個細節的品質,追求質量,樹立品牌。采購不得不面臨“數量與品種”的關系如何平衡的問題。過去在規模化生產時期依據“二八法則”專注大宗物資的采購價格曾經是行之有效的,但現在已經不能滿足要求了,因為要考慮的因素越來越多,不僅是所有的采購品種,還有物流方式、結算方式等都進入精細管理的視野。采購“總成本”的概念開始形成,采購全方位的績效評估成為一個重要內容,采購管理的核心價值演化為提升采購的綜合性價比。在西方的采購知識體系中,這部分被舒因教授概括為“procurement”的內容,相應的職能崗位被定義為“采購經理”。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制造業的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出現了兩個顯著的新特點:一是訂單驅動的生產方式開始流行,或稱為JIT方式或柔性生產方式;二是外包生產方式越來越普及,或稱為OEM生產。前者是將生產的驅動力轉向需求,讓生產能力作為儲備,根據需求訂單來組織采購和生產,這就要求供應各方有快速反應能力和高度協調能力;后者是將采購與生產、銷售分離到不同的企業、不同地點甚至是不同國家。這兩個特點都使采購管理跨出了一個企業的邊界,要與合作伙伴之間進行高效地協同。這樣的背景催生了“鏈條”的概念,供應鏈理論獲得飛速的發展,采購也就被融入了供應鏈體系中去了。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是已有上百年歷史的“美國采購管理協會(NAPM)”在2002年更名為“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采購決策也不再僅僅是圍繞著價格,而是更多地關注供應鏈條的可靠性、及時性、安全性等,有關供應商管理和風險控制的內容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時采購與供應管理被納入企業的資源管理范疇,其地位也從“成本中心”躍升為“利潤中心”。在西方的知識體系中,此類采購被舒因教授稱為“sourcing”,相應的崗位也出現了“首席采購官(CPO)”或采購總監,他們通常是跨國公司里以戰略采購決策為職責的高管,主要是結合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選擇供應商作為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和確定采購策略的。
采購高級管理人員之所以能夠進入企業的最高決策層,有內外兩個方面的原因。從外部原因來看,由于專業化分工的規律,外包戰略的盛行,企業對供應商的依賴度越來越高,企業的績效也多方面取決于供應商的表現。采購作為企業與供應商的合作層面,地位自然也得到提升。從內部看,企業的采購成本往往在制定企業發展戰略和產品設計時就被大體確定,在以后的執行計劃階段,對于成本的控制空間就很有限了,因此需要采購專家進入企業的戰略決策層,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采購高管成了企業對于專業化供應管理依賴程度的標識。至此,CPO或采購總監已經不再專注具體的采購談判事務,而是坐在采購體系的金字塔頂,關注采購系統的運轉,把握著系統的發展方向。
到了今天,發達國家的GDP中制造業已經不占主導地位了,制造業的價值逐步在向生產前的產品研發、設計、知識產權以及生產后的分銷、售后服務、物流配送等服務性領域轉移。相當多的企業已經把制造環節外包到發展中國家去進行,而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聚焦在產前、產后的服務領域。這些服務業多屬于生產型服務業,但與其說是服務于制造業,不如說是在控制制造業,這些服務整合起來就是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展望未來的采購發展趨勢,至少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采購延伸、融入供應鏈管理范疇,相應的知識體系將變為供應鏈理論,這意味著任何企業改造采購時,都會受到供應鏈理念的影響;二是采購內容將越來越多地涉及服務采購,例如信息服務、咨詢服務、人事管理甚至財務管理這樣的服務也在開始外包。服務采購的方法、績效評估、風險控制等內容的研究是近幾年西方采購理論發展的新動態。
以上我們是以制造業的發展為主要線索,簡化地概括了采購及其知識體系在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會漠視其他行業對于采購及其知識體系的建設也曾作出過重要的貢獻,更不否認各行各業都可以分享這個知識體系的成果并從中受益。特別要指出的是,商業連鎖化的發展對于推進采購現代化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不僅產生了一系列源自于商業采購同時也適用于其他行業的供應管理方法、績效指標體系和風險控制技術等,更重要的是支撐了一類以連鎖分銷網絡(如沃爾瑪、家樂福)為“鏈主”的供應鏈體系的發展,主導著此類產業鏈的生產、供應、物流、結算等“游戲規則”。因此,在全球500強這樣的巨人隊伍中,除了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外,我們也能看到商業資本的身影出現在領先的位置上。供應鏈管理已經成為產業鏈的重要控制力,像沃爾瑪與寶潔公司結成的戰略伙伴關系已成為各大學講臺上耳熟能詳的經典案例。這些已經有許多專家作過論述,本文就不作詳細分析了。
(二)當代采購管理的特點
當我們試圖概括當代采購特點的時候,面臨的問題仍是如何簡化,即如何找出少數幾條最關鍵、對我國最有針對性的特點來。以下幾點給我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第一,集約化。這里包括兩層含義:首先是指采購本身,如規模的不斷擴大、采購管理的逐步集中、采購包括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等特點構成了供應管理的長期發展趨勢,集約化已成為采購管理先進性的標志之一;其次,或許是更重要的是,還要看到采購的發展是與企業本身乃至所屬的行業集約化進程是一致的。制造產業(甚至可以說整個經濟)的發展就是以不斷集約化為重要特征的,反映在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數量越來越少;少數龍頭企業占有的市場份額也越來越高,至今世界500強的增長速度仍然高于世界經濟競爭的平均速度;大企業對于中小企業的組織、協調、控制、示范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各行各業的龍頭企業是特別值得關注的,他們不僅是推動采購管理變革的先驅,也是左右各行業采購與供應管理基本格局的關鍵,在行業的規范化、科技進步乃至知識體系的建設中,都可以看到行業內龍頭企業的貢獻。
必須指出的是,一個行業的采購管理水平總是與該產業的集約化進程相適應的,即產業集約化程度高,其采購管理水平普遍比較先進;反之亦然。這也說明了先進的采購管理在產業的集約化進程中才會顯示出作用,推進采購管理的現代化就是在促進產業的集約化,具體的推進方法和形式都要適應產業集約化的具體需求。這也說明了為什么制造業和連鎖商業在推動采購領域的發展中會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原因就是這些產業典型的集約化進程使然。
第二,規范化。當代的采購已經相當規范化了,采購的商品質量、采購流程、績效考核、人員資質、外部法律環境等均形成了相對成熟的規范體系。規范化的特點有三個方面:一是制度建設的完善,例如普遍建立采購商品目錄服務、流程控制規范、績效考核的KPI指標體系、供應商評估體系、采購經理的培訓和認證體系、采購職業道德的規范等。二是國際化程度高,不僅是發達國家之間的采購制度與標準體系基本一致,還形成了一批在國際范圍內得到普遍承認的采購職業經理人群體,他們的身影出沒在各跨國公司的采購管理崗位上,他們也是今天推進采購/供應鏈管理發展的主力軍。三是各國的規范仍具有差異,造成這些差異的首要因素是法律環境不同,因此也不存在絕對的、超越各國法律的所謂國際統一規范。
總的來說,采購的規范化建設成果應具體表現為:國家有法律、行業有行規、企業有制度,人員有資質。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彼此連接、互相促進的完整體系。從專業化的角度來看,行規在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上可促進國家的法律、法規建設,下可指導企業的規章制度和人才資質體系的建設。現在我國最缺失的恰恰是這一層,這樣就不能夠把已有的相關法律和企業的制度建設整合起來形成體系。因此,只有建立起符合我國法律環境并能與國際接軌的采購領域行規的框架體系,才能有效地推進我國采購領域的整體發展。
第三,信息化。除了經濟因素之外,對采購發展影響最大的當屬科技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對采購和供應管理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現在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滲透到采購管理的所有方面,這不僅僅是反映在采購過程被移到網絡上進行,紙質單證變成了電子單證,更重要的是在三個關鍵問題上信息化促進了采購和供應管理產生革命性的變化:一是降低交易成本,簡化流程。市場中交易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信息化技術極大地提高了市場的透明度,降低了獲取市場信息的成本,也簡化了采購作業流程。二是降低管理成本,內部機構扁平化。這是企業信息化的普遍效果,在采購領域也是如此。三是促進企業之間的協同,形成供應鏈關系。通過信息共享促進了采購雙方(甚至多方)的協同性,有利于企業之間供應鏈關系的形成。今天供應鏈管理必須依靠信息系統來支撐,這已經成為一種常識。
事實上,信息化已經滲透到采購與供應管理的一切方面,幾乎所有的發展都會反映或被固化在信息系統中,因此信息化建設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應用問題。信息化的難點越來越集中在設計規劃層面,研究的熱點也越來越關注業務的“游戲規則”的提煉及其如何在信息系統的開發中得以固化。
第四,統一的知識體系。這個知識體系的結構框架如果用舒因教授的模型來表示,可以用下面的表1-1來說明。
表1-1 采購知識體系的結構框架
|
Purchasing |
Procurement |
Sourcing |
功能定位 |
降低成本
控制波動 |
控制采購總成本
提高采購綜合性價比 |
供應鏈的可靠、安全、及時
采購戰略的制定
選擇戰略供應商 |
采購內容 |
商品 |
商品、服務 |
商品,服務,能力,知識產權等 |
關注焦點 |
價格 |
成本 |
價值 |
主要方法 |
規模化、談判技術 |
綜合績效考核,市場預測 |
戰略分析決策 |
崗位 |
采購員 |
采購經理 |
采購總監 |
適應制造業特點 |
規模化制造 |
精益制造 |
JIT制造、OEM |
舒因教授的模型代表了一類以采購發展歷史為線索,知識體系逐步演進的分析方法。
還有一類是以采購流程為線索的知識結構體系分析方法,他們對Purchasing、Procurement、Sourcing等術語有另外的定義。其中荷蘭著名的維爾教授(Arjan J van Weele)很具有代表性,他給出了下面的采購標準流程模型(見圖1-1),并把Purchasing定義為與操作性作業相關的流程,把Sourcing定義為根據內部客戶要求選擇供應商直到完成合同談判的流程,把Supply定義為與外部供應商打交道完成操作性作業的流程,而把全部采購流程通稱為Procurement。

盡管不同的視角導致專家們對于一些術語的解釋產生差異,但是整個體系的基本結構和標準流程是一致的。尤其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西方采購知識體系不僅貫穿在院校的教學、專家的論著中,也體現在企業的采購管理實踐中;這個體系在西方各國也是大體相同的。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甚至在西方找不到與此可以類比的“物流知識體系”,在他們看來采購理論體系要遠比物流理論體系完整的多。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近年來這個理論體系的發展呈現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實證性,即數量化分析方法越來越被普遍采用,基于統計和典型案例的研究占據重要地位;二是綜合性,即多因素綜合平衡的方法受到重視,體現在績效評估體系和供應鏈標桿指標體系的研究等。這兩個特點反映了采購理論知識體系在日益成熟。
事實上,對于國際上先進的采購管理要總結的特點還會有很多,這里我們只提及集約化、規范化、信息化,以及統一的知識體系,是因為這些特點將為我國聚焦、確立當前采購發展目標提供重要的參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