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固原:公路出山跨溝 農民脫貧致富
2009-4-16 10:5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的固原市,曾以“苦甲天下”聞名,“人背畜馱”的出行條件阻礙著146萬回族、漢族群眾脫貧致富的進程。2003年以來,隨著固原市四縣一區所有的鄉鎮通瀝青路、所有的建制村通公路,92%的建制村通班車,他們不僅告別了“生產靠自救、生活靠救濟”的苦日子,而且通過一條條出山跨溝的公路,尋找到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閑人少了 忙人多了
寇莊是固原市原州區一個僅有4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村口的場院曾是村民們茶余飯后聊天的好去處。如今,這里卻變得十分冷清。村主任楊貴告訴記者,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都去修公路了,老人和婦女有的在忙著準備馬鈴薯種植,還有的跑到城里去當清潔工。公路通了,班車來了,村民們不等救濟,自謀生路。閑人少了,忙人多了,家家戶戶的生活都變紅火了。
固原市所轄的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都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幾年來,寧夏以提高農村公路等級和通達程度為重點,著力解決道路通行能力差的難題,新建改建了5000多公里農村公路,不僅改善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也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走出山溝,在服務城市、勞動致富中找到了出路。男人外出打工,老人、婦女搞種植養殖的家庭新格局正在形成。
固原市交通局局長呼延俊杰告訴記者,公路通村、班車進城,各類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斷涌入山鄉各個角落,廣大農民群眾開始自主創業,改變貧困生活!暗染葷蝗缱约宏J”這一觀念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學知識成為農民工時尚追求
從2003年開始,寧夏交通部門每年撥出5000萬元資金,安排兩萬名農民工參與公路建設。談起農民工就業,曾有過6年打工經歷的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農民張一鳴說:“從購買人身傷害保險到核發工資,從給房間安裝預防煤氣中毒的報警器到拿工錢,咱都不比別人差,但是技工崗位和普通崗位工資差距非常明顯。”2005年,張一鳴把弟弟送到技工學校讀書,取得了電焊工專業資格證,今年第一次上工地,就拿到了2600多元的工資。
寧夏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農民工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辦了鋼筋工、木工、電焊工、沏護工等十幾個工種的崗位培訓班,邀請技工學校老師和工程技術人員授課,并根據崗位技能的高低確定工資標準,從而調動了農民工學知識的積極性。
通過培訓,50歲的農民工吳建國已能熟練地按照圖紙組織施工,他告訴記者,自己干活踏實,不缺體力,但缺的是知識,只要肯學肯干,就不愁就業。據了解,吳建國所在的農民工服務隊,隊員全部是來自貧困地區的農民,參加培訓、學習技術已成為大多數農民追求的新時尚。
路暢車通激活農村市場
“糧食收成看老天,幾畝薄地養全家”,曾是固原地區貧困農民舊有的生活方式。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圍繞市場調整運力結構,結合實際發展運輸業,實現了社會效益更好,農民脫貧更快!奥窌惩,車進村”通達工程的實施,使得廣大貧困農民借著車輪走出了深山大溝。100多家大大小小的農貿市場分布在公路沿線,活躍了農村市場,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大力支持西吉縣建設馬鈴薯產業基地,帶動了當地產業、銷售、市場三位一體的發展。原州區頭營鄉馬園村的蔬菜運往了湖北、河南、新疆、甘肅。曾以“絲綢古道”著稱的固原市,依托便利的公路,開發了須彌山石窟、六盤山生態旅游等項目,旅游業收入比2002年增長了155%。彭陽縣陡坡村農民王喜軍是全村最早跑客運的經營業戶,他深有體會地說:“過去農民出門只要能擠上車就可以了,咱圖個多掙快跑,現在不同了,農民按站按點等車,咱得提高服務質量,方便農民出門,這才有經營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