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長”要以“調結構”為本
2009-3-5 13:1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王彬彬
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的背景下,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速度,有利于增強發展信心、穩定社會預期,有利于擴大城鄉就業、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會穩定,也是對世界的貢獻,但實踐證明,無論就短期還是長期而言,“調結構”的意義更為重大深遠,中央也明確表示,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大方向不能動搖。“保增長”必須以“調結構”為本。原因有四:
第一,“調結構”是“保增長”的基礎。我們提出的“保增長”,盡管是一項急迫任務,但由于“經濟最困難的一年”仍在延續,“保增長”也就不只是一個即期目標。要保持經濟在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內平穩較快增長,就必須把“保增長”建立在“調結構”的基礎之上,遵循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優勝劣汰的規律,按照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要求,緩解和消除發展的瓶頸制約,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加快產品更新換代,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才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競爭優勢。這樣的“保增長”才有后勁、才可持續。
第二,“調結構”是“保增長”的捷徑。“調結構”既是一項戰略任務和長遠目標,也是實現“保增長”不可或缺的一條捷徑。研究顯示,在產業升級相對緩慢的情況下,我國憑借低成本、低價格的競爭優勢,創造了較好的結構變動效應。2001~2007年,我國工業結構變動效應達到0.68,也就是工業結構每變動1個百分點就能引起0.68個百分點的產值增長。“調結構”對“保增長”的助推作用非常明顯、有效。
第三,“調結構”是“保增長”的出路。我國人多地少,缺少能源和原材料,環境容量極其有限,繼續延續拼資源、拼環境、拼勞力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同時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素質性問題非常突出,工業總體上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傳統產業升級緩慢,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生產性服務業成長不足,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比較薄弱,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在中高端市場缺乏競爭力。繼續走靠加工、靠低價、靠貼牌的傳統道路,早已是風光不再。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是“危”中有“機”,為我國“調結構”提供了一個有利空間。只有切實進行“調結構”,才能更有效地“保增長”。
第四,“調結構”是“保增長”的指針。中央為“保增長”開出的“方子”是“擴大內需”。在世界經濟急劇下滑、外需普遍疲軟的形勢下,除了 “擴大內需”,其實已別無選擇;又由于啟動消費缺乏新的亮點,擴大投資便成為最現實的途徑。目前,在中央4萬億擴大投資計劃的“刺激”下,各地紛紛實施擴大內需政策,可以說,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從沿海到內地,新一輪擴大投資的熱潮正在掀起。今日的投資,是明天的產出;今日的投資結構,是明天的經濟結構。為防止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盲目擴張,必須堅持以“調結構”為指針,切實優化投資結構,避免出現新一輪的產能過剩。
進入2009年,首要任務“保增長”已非常明確,但在“保增長”中,“調結構”是主攻方向也十分堅定。如此,開啟新一輪的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理應可期!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