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生產資料論文

我國糧食流通中亟須解決的幾個突出問題

2009-2-12 14:5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熊樹愾
    糧食的生產、流通、儲存是糧食運營的幾個主要環節。而要解決糧食運營中的矛盾和問題,又必須走出糧食儲備的誤區,找到激活市場的辦法,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扶持和引導。這些都是糧食運營中需要著力解決的幾個問題。

    要走出糧食儲備的誤區。糧食儲備,不能沿用秋收、冬銷、春空、夏憂的儲存方式,而應該改用秋收、冬藏、春轉、夏實的儲存方式。要在儲存量、儲存方式、儲存管理等方面來一次徹底的革新和革命。從儲存量上來看,要確保國庫里一年四季都存有可供全國人民吃三年的基本口糧,沒有這個實底,就無法應對國際糧食市場上的風云變幻。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有儲存四年口糧的國庫,每年拿出一年的機動糧投入市場周轉,其他三年的糧食則逐年遞次輪庫,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糧食安全。在糧食儲存方式上,要強制實施國家、省、市、縣梯級儲糧方案,地方糧食儲備可以參照國家糧食儲備方案,由農業發展銀行發放政策性糧食收購貸款,但地方糧食儲備中的經營損失應由地方財政承擔。還可以效仿墾區成立糧食銀行,由集團公司的糧庫代理農戶儲存糧食。儲糧戶可以憑存糧卡在網上交易,也可以委托管糧企業交易,還可以在交足保管費的前提下,隨時提取糧食自用。這種儲存模式,對所有大型糧食集團、大型糧食交易市場以及有條件存放糧食而在經營上合法的企業,都是適用的。對農民和企業來說,是兩利的。在儲存管理方面,要加大流動保鮮、真空保鮮、炭隔保鮮等科研的力度,研究出用高新科技手段能使谷物和稻米不變質的最長期限,從而盡量減少藥物薰蒸對糧食造成的損害,使人們盡可能少地遭受食用陳糧給身體帶來的傷害。使陳糧也能與新糧一樣在市場上受歡迎。
    糧食儲備機構也不能長期吃財政的大鍋飯,要在用心儲糧的基礎上關心糧食市場的行情,在政策許可的范圍內參與市場營運,努力實現由虧損到保本進而向略有盈余轉變。

    激活糧食市場策略與步驟。要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就要著手于挖掘市場的潛力,著眼于打通糧食進出口通道,著力于糧食轉換增值。
    首先,要充分挖掘糧食市場的潛力。要解決對糧食市場越干預問題越多、市場滯脹、糧價走低、糧食生產積極性不高等方面的問題,國家要盡量地減少政策對市場的干預,讓市場盡快地恢復到按市場規律運營的狀態之下。同時,要創新糧食交易方式,打通物流運輸渠道,實施市場流通與網上流通相結合,局域內購銷與跨地區購銷相匹配,內貿與外貿兼顧的糧食經營策略。還要制定相應的市場管理辦法,規范糧食市場營運。銀行、工商、稅務等職能部門,對嚴格按照國家在某一階段內限定的糧食最高價和最低價以及市場規則合法經營的客戶,予以大力支持;對有意哄抬物價,或者囤積居奇,有意擾亂市場的糧食經營者,則要加以限制,對于情節特別嚴重的,有關部門還要實施強硬的打擊手段,予以嚴厲制裁。只有真正地對糧食放手和放開,才能培育出按市場規律運行的糧食市場;只有拿出新的糧食經營策略,才能充分地發揮市場的潛在能力;只有給經營者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才能有效地激活糧食市場。
    其次,要努力疏通糧食進出口渠道。糧食進出口貿易在非常時期和正常時期,有著不同的經營策略。在非常時期,糧價高且貨源短缺,糧食出口國一般都有貿易壁壘和非常保護措施,依靠少量的糧食購進來解決中國13億人的吃飯問題無異于杯水車薪。因此,除了在儲備的基礎上留有期貨預備以外,臨時抱佛腳怕是解決不了什么問題的。
    非常時期的糧食出口則是一個難得的機遇。2008年,在政策控制下出現了糧食走私問題。從理論上說,政府如果控制糧食出口,就應該由政府有關部門出面用高于國內糧食市場上的價格買下出口商手中的出貨訂單。否則,就會給糧食經營者造成損失,并且有可能影響糧食市場的正常運轉。我國的糧食貿易之所以沒有抓住國際糧價飛漲的機遇,無非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對國儲糧的應對能力心中沒有底;對未來糧食產量無法預測。然而,這兩個方面還不是最重要和最關鍵的問題,問題是國家沒有了糧食統購統銷這根拐杖之后,還有沒有辦法控制糧食市場?應該是有辦法的。
    糧食作為特殊產業,其經營也可以如同早期人民銀行對黃金市場的管理一樣,凡是從事糧食經營的商戶,均必須領取由國家糧食儲備局和公安局頒發的特別經營許可證。其附加條件為:一旦市場糧食吃緊,國儲局有優先以略高于市場價回購糧食的權力。有了這根拐杖,也就用不著擔憂國儲糧不足了,也就可以放心地搶抓國際糧食市場的機遇了。更值得注意的當然是正常年景,在正常情況下的國際貿易了。有人提出了糧食南進北出的貿易策略,也有人提出了糧食出口要由東南亞和發展中國家逐步向經濟發達國家推進的營銷策略,這些都是可以嘗試的。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生產出更多的無公害食品和最大限度地提高糧食的品質,如何開發優質出口糧生產基地,如何及時地抓住國際糧食運營的脈搏。
    在糧食生產上,要通過科技創新,逐漸地用生物防蟲取代化學防治,不僅要讓外國人吃上放心糧,也要讓國人吃上優質可口的放心糧。要加大糧食出口基地建設的扶持力度,定向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出口產品,要根據糧食進口國的民俗和喜好,生產更多的為當地民眾所喜愛的以糧食為原料的副食品,以此拓寬國際市場上的糧食銷售渠道。要建立專班研究國際糧食生產、交易和消費的動態,對未來國際糧食市場作出準確的判斷和預測,并以此指導國內糧食生產和對外貿易。對于糧食出口貿易,要有一整套引導、扶持、放活的長效發展機制,通過政策引導,使之盡快地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并真正成為糧食貿易大國。
    第三,要積極做好糧食轉換增值工作。從總體上看,要激活糧食市場,還得從我國的糧食轉換增值著手,還得立足于內部消化糧食。這種轉換應該是多渠道和多層面的。可以通過擴大養豬、養雞規模等養殖業的發展來消化糧食,也可以通過加工,變換副食品的花樣來增加食品的品種和類型,還可以通過釀酒等轉換糧食的價值。要通過科技攻關,生產出可以替代汽油的工業燃料酒精。要在糧食主產區興建一些糧食轉換重點項目,在豐年,該產品的規模可以適當擴大一點,為市場多消化一些糧食;遇到欠收年景,則可以適當地壓縮生產規模,少吃進或者不吃進糧食。通過這樣一些由國有股操控的具有一定生產量的基地建設,來調劑糧食余缺。這比某些強制性的政策措施要省事得多,也要有用得多。
    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制定以激活糧食市場為導向的綜合性政策,比直補和托市更管用,更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