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跨國戀”吉利將獲益幾何
2009-11-4 2:3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本報記者燕磊
編者按
近來,福特欲將旗下 “千金”沃爾沃優先 “下嫁”給吉利的消息不脛而走。一方曾是業界顯赫一時的 “明星”,一方卻并非是汽車強國的 “望族”。然而,就是這 “門不當戶不對”的雙方卻悄然擦出了愛情火花。
其實,這段一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 “戀情”起始于半年前。半年來,吉利可以說飽受嘲笑和白眼,背負“炒作”的罵名。現而今,隨著福特的一紙聲明,證明吉利并非一廂情愿。
早在九月中旬,針對吉利收購沃爾沃一事,因吉利汽車一位高層人士的承認,使得吉利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一時間,口誅筆伐、冷嘲熱諷占盡各大報紙的汽車版面。
當時本報也 “跟風”刊登了 《吉利海外并購恐難 “吉利”》一文,從資金、跨國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質疑。現在看來,我們都小瞧了李書福 “吉利車跑遍全世界”的夢想。
隨著事態的發展,人們更加關心吉利從這筆交易中能夠得到什么,而不是之前的冷嘲熱諷。
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形象對一個企業來說是一筆很難估量的無形財富,而一個企業的品牌正是其形象的直觀體現。
“對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來說,最大的短板是缺少高端產品。”著名汽車分析師程遠談到,缺少高端品牌,只能在低端產品上與跨國公司競爭。
我們國內的自主汽車品牌,由于品牌美譽度不夠,同質不同價。據記者了解,同樣性能配置的產品,中國自主品牌售價往往比合資品牌低20%~30%。
品牌不等于銷量。業內人士介紹, “北京現代這樣的合資企業都為自己十萬元以上的車不好賣而發愁。”品牌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同時也折射出要想經營好一個品牌,是有相當大難度的。
全球金融危機以后,中國的汽車市場顯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 “所有的汽車跨國公司都在全力進入中國。”一位業內人士談到,對中國自主企業來說,國內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打造中高端產品、打造高端汽車品牌顯得尤為迫切。
相比上汽收購的雙龍和MG,沃爾沃無疑是中國人心中可以被收購的品牌中相當高級的品牌了。 “現在沃爾沃全球年產銷量達40多萬輛,如果吉利真的收購了沃爾沃,就意味著中國汽車自主企業獲得了一個現成批量生產的高端產品,中國汽車就擁有了一個高端品牌。”接近吉利高層的一位人士透露。
獲得先進核心技術
沃爾沃能夠幾十年 “屹立”于世界汽車強企之林,憑借的就是出眾的技術,特別是其穩定性極佳的安全性能。
據記者了解,五十年前,沃爾沃工程師博林創造出現在常用的 “三點式”安全帶,并且免費地把這個 “保護生命安全”的發明推廣給其他汽車廠商,幾十年來沃爾沃賣的就是兩個字 “安全”。
基于對 “安全”這個定位的不離不棄,沃爾沃在全球豪華汽車市場搶到了接近10%的份額,雖然近幾年其歐美市場的銷售情況有所下滑,但自從沃爾沃推出S80加長車型之后,其中國業務增長了30%,S80系列的銷量更是增長了130%。在業內,沃爾沃的 “安全”概念可以說是絕對權威的。
不管是 “自動剎車系統”、 “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 “盲點信息系統”,還是防止駕駛員走神疲勞或者車道跑偏的 “警示系統”,沃爾沃號稱將在2020年實現汽車事故 “零傷亡”,可以說沃爾沃在 “被動和主動安全性能”上總是走在行業的最前沿。
據了解,近期沃爾沃聯合瑞典最大的能源公司Vattenfal,開始啟動“新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項目。所以,沃爾沃不僅在品牌上具有相當大的價值,而且還把握住了汽車行業未來最大的兩個趨勢——安全和新能源。 “如果能成功收購沃爾沃,吉利不但馬上獲得一個高端品牌,還能掌握未來的行業趨勢,對吉利未來的發展有非常實在的幫助。”著名汽車評論員鐘師談到。
降低運營成本
眾所周知,李書福以低價政策在中國闖出了一片屬于吉利的天地,但那是以走低端路線為主的 “謀生”之道。現而今,吉利已成為國內汽車界的 “翹楚”,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才是讓李書福真正頭疼的問題。
對此,程遠談到, “以低成本出道的吉利,如果能生產出一輛汽車是吉利的價格、沃爾沃的質量的話,那么相信國際市場空間將是非常巨大的,而這一切并非不可能。”
高額運營成本是一直困擾歐美車企品牌的大問題,通用的沒落正是基于這一點。在業內人士看來,李書福可以把吉利做成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車之一,相信他也有辦法降低沃爾沃的經營成本,S40、S80國產后的銷售增長很好地說明了問題,而這其中可以壓縮的空間還很大,但是 “需要很好的整合產業鏈資源以及協調各層次員工的能力。”
常言道,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作為熱切盼望民族品牌強勢崛起的中國人,希望看到的是吉利借沃爾沃而 “華麗轉身”,而不是因為收購沃爾沃失敗而 “咸魚永不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