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承接產業轉移有六策略 首先需要產業鏈整合
2009-1-11 14:2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優化配置,同一商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過程被片斷化,呈現出以不同企業或機構為主體的鏈條結構,即為產業鏈。由于不同的產業鏈環節具有不同的附加價值,從區域發展看,產業鏈整合方式可概括為:參與產業鏈環節分工、截取高附加價值環節、彌補關鍵環節缺失、打造完整產業鏈、延伸創新產業鏈等。
湖北在承接產業轉移加強工業產業鏈整合策略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首先,加強產業鏈研究工作。由省市州工業行業協會牽頭,組建產業鏈分析研究專家組,研究各工業行業的產業鏈構成、附加值高低、發展趨勢,指出湖北各工業行業目前的缺失環節,提出產業鏈發展的有關建議。加強對全球產業的動態跟蹤研究,掌握新型產業鏈的參數要求(技術標準),研究湖北工業需采取的嵌入對策。
其次,根據產業鏈特點采取多元化整合策略。截取現代裝備制造業和湖北重點戰略性產業的產業鏈在湖北具有比較優勢的區段,發揮這些產業發展后發優勢,搶占行業制高點;沿著產業鏈上下游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按照產業鏈生產導向型和市場導向型的不同類型,分別強化研發設計或品牌營銷環節,逐步實現產業鏈向更高層級躍遷,提高傳統產業的附加價值。
第三,以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并舉升級產業鏈。擬定需要引進的關鍵技術項目和國內外重點企業;鼓勵湖北工業企業加大自主創新投入,組建企業戰略聯盟,實施聯合研發攻關,實現關鍵技術的原創性突破,修補產業鏈的重要缺失環節;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標準制定模式,突出抓好產業鏈上重大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
開放型經濟策略
開放型經濟是指將“外源型經濟”和“內源型經濟”的優勢相結合,以“外源內化”和“內源外化”實現工業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巴庠磧然笔侵竿ㄟ^引導外源型企業重心內移,變“無根企業”為“扎根企業”,借助外源型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提升城市的自主創新能力;“內源外化”是指在資源環境緊約束條件下,內源型企業走出湖北,在全球范圍開展投資,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種循環,增強工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根據發達地區的經驗,允許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并存的經濟體制,經濟發展速度最快、質量最高。因此,政府應扶持發展一批技術先進、主業突出、行業優勢明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中型民營企業和企業集團,增強其核心競爭能力。對高成長性的中型企業,實施質量提升計劃,以政府采購、信貸保證和上市培育,扶持其做大做強;鼓勵民營中小企業以資本為紐帶,通過聯合、兼并、收購、合資、合作等方式,實施低成本擴張;鼓勵國內知名大中型民營企業來湖北設立管理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營銷中心和結算中心。
產業集群化策略
產業集群化就是形成“狼與狽的合作機制”,通過強化專業分工,促使每個企業把產品做強做精,最大限度地發揮產業關聯效應,形成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產業集群不是簡單的企業“扎堆”,關鍵是通過集群中縱橫交織的有效聯系機制,降低產業發展成本,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優勢,并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加速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的合理流動與配置,有效破解土地、能源和環境的制約因素,獲得產業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的類型主要包括蜂窩型、專業市場領導型及主導企業領導型,具體特點如下表。
湖北的產業集群化策略應堅持以選擇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嵌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堅持以產業規劃、園區規劃,推動和促進產業集聚;堅持以行業協會及中介機構為紐帶,強化集群的創新;堅持以培養集群優強企業,帶動集群的整體升級。湖北工業產業集群化策略具體如下:
一是建立產業集群發展協調機制。參照日本的技術先進首都圈區域(TAMA)的產業集群化經驗,由大中小企業和大學、專科學校等教育機構、官方研究機構組成“產業集群化協會”,由政府各部門提供必要支持,促進產學研協作和交流。
二是堅持產業集群選擇高端化。在工業化進程中,產業結構的演進會呈現出重工業化、高加工度化和技術密集化趨勢。因此,在發展新的產業集群時,應遵循產業演進規律,跟蹤產業發展趨勢,把產業集群建立在帶動作用強、成長空間大的高端產業或產業鏈上。
三是強化集群產業合理布局導向機制。對有空間集聚需求且已有一定的空間集聚特征,屬于湖北的優勢或培植型產業的,在現有基礎上強化空間集聚引導;對有空間集聚需求,也有一定的產業基礎,但目前分布還比較分散,屬于湖北的主導或優勢產業的,引導并促進其在一定空間上集聚發展。
產業園區帶動策略
園區帶動策略就是通過工業園區的合理規劃,利用其完備設施、優惠政策和完善配套服務等,形成適宜工業企業成長的“經濟溫室”,從而構筑一個在地理空間上相對集中的企業群體,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實施產業轉移項目向園區集中政策,著力推進以完善產業鏈為重點的產業轉移項目向園區轉移。整合優化全省產業園區,對全省的工業園區分門別類進行整合:對重點發展園區,吸引產業鏈中帶動性強的企業入駐,逐漸形成以重點園區為“龍頭”、周邊園區為配套的產業集聚區;對需要培育園區,優先安排大型工業項目進駐,完善上下游產業鏈,建成一批具有一定產業特色的園區;對需要提升園區,采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強化園區綜合管理,引導其與鄰近重點園區的產業發展相配套。
生產性服務引領策略
高質量的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是吸引投資的重要條件,也是發達國家在世界范圍內獲取競爭優勢的主要力量。湖北需要從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視角,構建高度知識技術密集的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工業的輻射能力和范圍。
發展現代物流服務業。統籌研究現代物流的戰略、規劃和政策,支持物流業發展項目立項和投資,推進現代物流標準化、專業化、信息化和規模化。重點扶持一批綜合性物流企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
發展科技研發服務業。在各級開發區或工業園區劃出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重點引進國內外的技術和產品研發、產品銷售、技術服務、軟件開發、管理咨詢、測試測量(質量鑒定、技術檢測)等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打造服務園區經濟的創新孵化平臺。
發展工業設計服務業。以工業設計為依托,在武漢城市圈構筑模具設計、軟件設計、服裝設計、工程設計、印刷包裝設計等設計平臺。
政務效能提升策略
為了提高承接產業轉移的成效,湖北省要圍繞經濟發展抓政府職能的轉變,建立起與開放型經濟相適應的政府服務體系。
1.下放經濟領域的審批權限
自1988年2月中央把廣東列為全國綜合改革試驗區開始,廣東就提出了“對外更加開放、對內更加放寬、對下更加放權”的改革思路,大力推行經濟領域的審批制度改革,下放審批權限。當前,湖北要推進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必須推進政府審批制度改革,下放省政府審批權限!1+8”城市圈地方政府及襄樊市、宜昌市享受省級經濟審批權限,擴大其他縣(市)政府的審批權限范圍。
2、簡化流程,并行推進
一是建議凡涉及兩個以上部門審批的申請事項,應盡可能實行并聯審批。例如:在項目建議書、可研、初步設計和施工圖審批階段,分別可組織發改、規劃、國土、安監和環保等相關部門組成“一站式”、“并聯式”審批平臺;凡能“一審一核”辦結的審批事項,力求“一審一核”辦結;凡能同時進行的事項,盡量同時進行。如土地預審和環評可以同時進行審批;拆遷談判準備工作與前期設計工作同時進行;施工招標、施工準備工作與用地調整手續反饋同時進行。二是建議積極探索聯合踏勘、聯審會議、窗口首席代表制等新舉措,縮短審批時限,提高辦事效率,爭取實現審批事項的承諾時間比現有的承諾時間平均再提速20%以上。三是建議加快出臺湖北省及各市州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分類改革方案,結合不同配套設施建設的特點和要求,制定不同的審批流程。
3、集中審批,提高效率
一方面,將城市配套設施中同一或相近領域的管理部門進行適當合并重組,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確立“大中心”概念,構建上下聯動、三級審批服務網絡。以省市行政服務中心為主中心,相關單位辦事大廳為分中心,集中審批招商引資等項目。爭取各市州內部實現絕大多數審批事項的全過程網上辦理。
湖北省可選擇的產業集群類型
產業集群類型蜂窩型產業集群專業市場領導型產業集群主導企業領導型產業集群
主要特征
由專業化的產業鏈體系的不同環節的小企業組合而成的“企業網絡”。
依附于專業化銷售市場或銷售網絡的中小企業網絡。
以具有壟斷力量的主要企業為核心,其他企業分布在其供應鏈的上下游的分工協作體系。
產業升級
缺乏推動集群升級的內在動力,多選擇改良技術以降低成本的路徑。
可進行一定程度的工藝升級和產品升級,但功能升級和鏈升級較難發生。
具備在產業鏈中爭奪高附加值核心環節的內在組織能力及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