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出臺解堵規劃換屆交通擁堵 暢通還需等兩年
2009-10-13 13:2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11年,我市交通擁堵難題將得到基本緩解。其間,我市將實施ETC收費(電子感應收費)、單雙號限行等多項措施緩解擁堵。屆時,漢口、武昌地區將分別打造“七縱六橫” 和“七縱九橫”干道網。至2015年,我市還將建成“六橋一隧三地鐵”的過江通道。
昨日,市國土資源與規劃局專門召開武漢近期交通建設與組織規劃專家咨詢會,邀請全國各地的“解堵”專家,為緩解江城擁堵出謀劃策。
2011年后,車速提高6公里2011年前,哪些地方最堵依據規劃,今年,我市將大力推進軌道交通建設,繼續推進交通擁堵點改善工程,集中力量進行快速路建設,加強施工配套項目建設。
2010年,輕軌一號線全線通車,同步優化常規公交線網,加快快速路、過江橋梁等重點工程建設, 推進干道和支路微循環建設。
2011年,地鐵二、四號線土建完工,啟動公交樞紐場站建設,繼續推進快速路建設,配套調整交通運行組織方式。
三年后,城市道路網絡建成,主城區交通運行狀況得到較大改善,主城車輛行程車速從2008 年的22公里/小時,提高至28公里/小時,基本實現緩解交通擁堵狀況的預期目標。
與會專家分析,2011年基本緩解交通擁堵前,武漢仍將面臨兩段擁堵“陣痛期”。
其中,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地鐵2、4號線中心區主要干道沿線站點開始圍擋施工,二環線漢口段等高架道路進行管線改遷、下部結構施工,除局部特別困難的路段外,主要干道施工路段具有雙向6車道條件,較現狀道路斷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壓縮,發展大道、青年路、中南中北路、武珞路沿線路口擁堵將進一步加劇。
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二環線漢口段、金橋大道、武咸公路、徐東大街等高架道路進行上部結構施工,占用道路面積大、線路長,部分路段僅有雙向4車道通行條件,是近期交通組織最為困難的時期。
漢口:“七縱六橫”
武昌:“七縱九橫”貫通三環 分離過境交通 2015年建成140公里軌道網 2015年建成“六橋一隧三地鐵”
201條公交線與地鐵銜接 ETC收費、單雙號限行“雙管齊下” 2011年前新建52處過街通道按規劃,漢口地區近三年將重點建設漢口北地區過鐵路通道,緩解站北地區進出難問題;同時,完善外圍組團道路系統,支撐外圍地區發展;提高中心區道路容量,增強貫通性干道,近期形成“七縱六橫”干道網絡:
七縱:沿江大道-沿河大道;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建設大道;發展大道;幸福大道;三環線北段。
六橫:古田二路;漢西路;常青路-青年路;姑嫂樹路-新華路-友誼路;香港路-大智路;
金橋大道-黃浦路。
武昌:“七縱九橫”
武昌地區的緩堵重點為:完善武昌中心區道路系統,增加南湖組團進出通道,完善武漢站、東湖高新、青菱等地區道路交通系統,近期形成武昌中心城區“七縱九橫”干道網絡:
七縱:臨江大道;和平大道;友誼大道-中 山路;中南路-丁字橋路;東湖路-珞獅路;民族大道;關山二路;
九橫:三環線東段;工業二路;水東路; 徐東路;沙湖大橋;武珞路-珞喻路;雄楚大街;南湖南路;三環線南段。
貫通三環 分離過境交通
按規劃,2011年前,我市將打造“兩環加半環,三聯加五射,總規模達206公里”的快速路系統。
暢通一環,建設二環,貫通三環,提升三條快速聯絡線,構建五條快速放射線,初步形成武漢市主城區快速路骨架系統。具體包括:
建設三環線北段、東段,貫通三環線,形成主城外圍環路,分離過境交通;
新改建二環線漢口段、二七大橋、水東路和東湖路,形成圍繞中心城區的快速環路;
建設金橋大道、黃浦大街和徐東路,形成武漢大道。
建設武咸公路、江堤路、中北路延長線、江北快速路,銜接對外高速出口路,形成進出城快速通道。
提升中南路、沙湖大橋等5條快捷路,完善主城骨架路網系統。
2015年建成140公里軌道網
近期是公共交通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市將大力建設軌道交通為主體、常規交通為輔助的 現代化公共交通系統。
與會專家建議,開始啟動軌道3號線(漢口三金潭—沌口沌陽大道)、4號線二期(武昌火車站—漢陽黃金口工業園)、8號線(東西湖金銀湖—江夏紙坊)工程,確保 2015年初步形成“輕軌一號線、地鐵二號線一期、地鐵四號線一期”主城140公里軌道交通骨架系統。
2015年建成“六橋一隧三地鐵”
過江問題歷來是我市交通的關鍵問題,加大過江通道的建設力度,是改善近期交通狀況的關鍵。
按照城市總體規劃,主城區規劃設置了8條車輛過長江通道和6條地鐵過江通道,并對三陽路等所有可建設通道的位置進行了規劃控制。
會議透露,我市將在2015年前形成“六橋一隧三地鐵”的過江交通新格局,滿足城市過江交通需要。
其中,2011年建成二七路大橋;2015年前建成鸚鵡洲大橋;同時啟動楊泗港通道前期工作;
2015年前建成軌道4號線二期、8號線一期。
201條公交線與地鐵銜接
按規劃,我市近期將建設公交樞紐站20座,占地面積20.96萬平方米。 其中一級樞紐7座、二級樞紐9座、三級樞紐4座。
同時,我市還規劃布局公交線路335條,其中與軌道銜接的線路共有201條,共調整13條與一號線平行重合的線路,10條與二號線平行重合的線路,6條與四號線平行重合的線路。此外,我市還規劃在二環線內建設總長度約91公里的公交專用道網絡,與地鐵線路銜接。
未來,我市將建立統一的公交票制結算體系,整合公交IC卡、軌道卡,實行軌道、公交、出租并網運營,推行公共交通一卡通。同時,建設公交調度智能信息服務系統;有條件路口設置公交優先通行信號;采用低底板的新型公交車輛;逐步推廣使用清潔能源;試點出租車監控和調度系統。
ETC收費、單雙號限行“雙管齊下”
與會專家建議,近期對主城過江通道采取ETC收費;對因政策原因無法實施ECT收費的橋梁,實行限尾號過江的需求管理措施,保障過江通道的暢通。
ETC全稱為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即電子感應收費,車主只要在車窗上安裝感應卡并預存費用,通過收費站時便不需人工操作,無須停車,過橋費即從卡中自動扣除。這種收費系統每車收費耗時不到兩秒。
這種收費系統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路橋收費方式,特別適于在高速公路或交通繁忙的橋隧。
目前,市城投集團等部門正在研究具體的實施方案。按初步構想,市內(包括新洲、黃陂等遠城區)納入繳費系統的所有車輛都將安裝ETC車載器,外地車輛則仍收取次票。
2011年前新建52處過街通道
目前,我市城區現有人行立交56座(天橋42處,地道13處,在建地道1處),主要分布在 解放大道、中山大道、青年路、武珞路-珞喻路沿線。但與廣州相比,目前廣州現有人行立交規模已達到270座,覆蓋城市主要干道。
為解決人車搶道的頑疾,2011年前,我市將在解放大道、中山大道、新華路、常青路、武珞路、雄楚大街、中山路、友誼大道等道路沿線新建52處人行立體過街設施(人行天橋38座,地道14座),總投資約為3.8億元,具體情況如下:已列入城建計劃,即將實施的人行立交13座,投資約1.1億元;新增人行立交點位36座,投資約2.7億元;大型交通項目配套人行過街設施3座,結合項目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