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會有后奧運滑坡嗎
2008-9-6 12:1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奧運會使北京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城市,也為中國贏得更多關注,有助于中國加快融入國際社區(qū)。這些遺產不會是短期的,將會使北京和整個中國的經濟在其后10年甚至更長時間里長期從中受益。
錫 士(北京)
歷屆奧運會的舉辦都曾給主辦國帶來巨大的商機,但有一些國家在承辦奧運會之后,經濟會逐漸轉入蕭條,這種情況被稱為“奧運后滑坡現(xiàn)象”。
盡管北京奧運會還沒有結束,但已有人對奧運會后中國經濟可能出現(xiàn)的短暫下滑而擔憂。那么中國會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
從總的方面看,由于中國目前正處于工業(yè)化中期,中國經濟7%-8%或更高一些的增長率大約可以到21世紀第一個“25年”結束,也就是再維持15-20年。中國投資將繼續(xù)處于興旺狀態(tài),這將使中國經濟不會出現(xiàn)“奧運后滑坡現(xiàn)象”。
國外的后奧運經濟滑坡
澳大利亞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獲得了63億美元的收益,但經濟奧運會當年并沒有實現(xiàn)最高增長率,奧運后增長率出現(xiàn)了小幅下滑的趨勢,到2003年投資增長率回升到10%,這才恢復至賽前的水平。
而雅典奧運會的總支出超過了80億歐元,是繼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后,支出最多的一屆。由于相關建設工程不能按工期施工,后期為加快工程進度增加了額外支出,同時,安全保衛(wèi)費用大幅增加。根據歐盟的統(tǒng)計,雅典奧運會的支出超出預算約18億歐元,占希臘GDP的3.2%。巨額超支影響了希臘在奧運后經濟的持續(xù)增長,2005年希臘的經濟增長因此下降至了9年來的低點。
在專家們研究的十幾屆奧運會中,有8屆主辦國奧運籌備期的GDP增幅超過籌備前GDP0.3%到2.5%。有9屆舉辦后8年GDP的增幅低于籌備期0.4%―2.5%。
一般來說,奧運經濟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從成功申辦到正式舉辦以至奧運會后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效應的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奧運經濟周期,國際上通常定為10年到12年。
統(tǒng)計數據顯示,從北京之前7個奧運會主辦國的歷史案例來看,奧運會對于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負面效應往往使其成為一國經濟增長由盛轉衰的拐點。例如,從1964年以來先后舉辦奧運會的7個國家在奧運會舉辦當年GDP增速平均提高0.85個百分點,奧運會次年GDP增速平均降低2.4個百分點,一起一伏相差3.25個百分點。奧運前由于大規(guī)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投資在短期內的膨脹,加上龐大的人流、物流使得城市的消費也出現(xiàn)了非理性繁榮。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整個城市乃至國家的經濟增長呈現(xiàn)出快速向上的發(fā)展軌跡。
而各舉辦國在奧運會后大多會經歷了一個經濟回落的過程。一般從奧運會舉辦前一年至結束后的第二年,奧運會主辦國的GDP增長率、投資增長率、工業(yè)生產增長率等主要經濟指標都呈現(xiàn)出明顯下降趨勢。所以就有了所謂的“后奧運經濟滑坡”說法。
中國經濟奧運后不會滑坡
中國經濟在奧運會之后不會出現(xiàn)滑坡。
一是中國經濟總量比那些出現(xiàn)后奧運蕭條的國家大得多。中國2007年經濟規(guī)模3萬億美元,是希臘的16倍,是澳洲的8倍。二是中國未來幾年還將進行一些大型基礎投資。在奧運會后,上海要辦2010年的世博會,2012年廣州還要辦亞運會,仍需要很多固定資產投資。另外,還將修建京滬高速鐵路等。三是目前中國產業(yè)很多都是低附加值的,所以產業(yè)升級機會很多。在未來5年甚至20年,中國產業(yè)投資的增長速度應可保持在15%―20%。四是在未來5-10年,內地消費增長的速度還會維持在10%甚至更高的水平之上。而奧運會后中國將進一步和世界融合,這都將吸引外商對中國的投資,從而支持中國經濟在奧運會后繼續(xù)快速發(fā)展。
盡管人們普遍認同奧運會帶動經濟活動興衰這一觀點,但這并不是必然的,對于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尤其如此。相反,主辦國實行的經濟政策才是決定經濟波動的關鍵。
如果中國宏觀經濟在2008年得以保持穩(wěn)定,相信在奧運會結束之后,中國經濟能夠保持9%-10%的增長率。此外,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可能會逐漸轉向國內需求。
事實上,在在奧運這個異彩紛呈的賽事背后,更加吸引人的是由13億中國人構成的日益增長的巨大消費市場。而且由于北京占全國GDP的比重不到4%,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
綜合歷屆奧運會舉辦國的經驗來看,后奧運經濟低谷效應的風險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奧運會舉辦前過量投資和奧運結束后投資下滑帶來的經濟風險;二是奧運會結束后,體育場館和基礎設施利用不足帶來的投資風險;三是奧運會舉辦前后房地產業(yè)發(fā)展過熱可能產生的泡沫風險;四是城市的分散開發(fā)建設和布局結構調整風險。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一是盡管奧運會帶動了許多的投資,但投資主要發(fā)生在北京地區(qū),而北京市在過去7年當中的投資總額占全國的投資總額的比重一般都不超過3%。2006年是北京奧運場館投資的高峰年,而這一年的北京在建項目的施工面積占全國在建項目施工面積的比重是3.1%。所以,即使北京出現(xiàn)了投資的波動,奧運建設結束以后北京的投資有所減少,對全國來講影響仍然是很小的。
同時,很多人對北京奧運會后體育場館能否被有效使用心存疑慮,或許可以這么說: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民對體育的需求空前旺盛。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從2000美元向3000美元發(fā)展的階段,正是經濟結構發(fā)生變化的時期,后奧運階段中國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將牢牢把握當前這一重大的戰(zhàn)略機遇期。
那么中國如何解決奧運場館為城市長遠服務的問題?由于北京奧運比賽場館和訓練場館多在高校中,大量健身設施在社區(qū)建成,為群眾性體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至于房地產業(yè),的確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出現(xiàn)了調整,但很明顯是正常的調整,與奧運會基本無關。
正如國際奧委會市場開發(fā)委員會主席海博格所言:我非?春2008年奧運會后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奧運會對舉辦城市和東道國的影響是長久的。奧運會使北京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城市,也為中國贏得更多關注,有助于中國加快融入國際社區(qū)。這些遺產不會是短期的,將會使北京和整個中國的經濟在其后10年甚至更長時間里長期從中受益。奧運會讓全體中國人為之感到自豪,中國也會隨著奧運會的舉辦更加對外開放,而這一切都將給會后的中國帶來諸多積極的影響,涉及旅游、教育、體育和文化等。
比如,后奧運對旅游的拉動將至少持續(xù)5-10年。根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國、第四大旅游客源國和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屆時,我國入境過夜旅游者將達到1億人次,國內旅游將達到28億人次,人均出游2次,出境旅游將達到1億人次。
奧運助北京經濟轉型
就在奧運會開幕之前,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下調了奧運會對北京經濟拉動作用的預期,這一數字從2001年預計的拉動北京市GDP增長2%,下調到0.8%。
而在籌辦奧運會七年時間里,北京市修建了“鳥巢”、首都機場三號航站樓,發(fā)展了城市軌道交通,改善了城市環(huán)境等,北京市政府“奧運預算”投入將近3000億元,其中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占一半左右。
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陳劍認為,奧運會是否贏利首先要分清贏利的主體是誰。有些奧運會主辦城市雖然舉辦奧運會本身并沒有贏利,但主辦城市及其市民卻得到了實惠。
在陳劍看來,北京市城市景觀和人均收入水平都有了極大提升。北京市大力發(fā)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使得北京建設步伐往前推進了五年,人均GDP由2001年的3000美元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7400多美元。
還有知情人士表示,由于市場開發(fā)收入高于預期,北京奧運會收入有望超過往屆,成為一屆“賺錢的奧運會”。1976年蒙特利爾共有628家贊助商和124家供應商,劃分成官方贊助商、官方支持者、官方宣傳者,整個贊助計劃為組委會一共產生了3500萬美元的收入。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贊助商數量僅為32年前蒙特利爾奧運會的十分之一,產生的贊助總額卻是當年的數十倍,估計加上門票和其它收入,總數為25億美元。
更重要的是,奧運會成功推動了北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
面對各種發(fā)展瓶頸和難題,中國各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而目前許多地方還在艱難探索,尋找發(fā)展與消耗的平衡時,奧運幫助北京率先破題,通過結構調整戰(zhàn)略,走出了以服務經濟為特征的“北京道路”。
在中國工業(yè)化的過程中,北京一度處于資源與產值的困惑中,在利用大工業(yè)生產的內部規(guī)模經濟獲取低成本方面處于比較劣勢。與此同時,在脆弱的環(huán)境承載能力,國家首都的功能要求以及籌備奧運會的國際責任等諸多因素作用下,服務經濟的發(fā)展主線日益明朗。2001年北京服務業(yè)比重61%,目前已經達到71%。
2006年制定的北京地區(qū)發(fā)展“十一五”規(guī)劃中,多年來一直位列第一的現(xiàn)代制造業(yè)讓位于現(xiàn)代服務業(yè),北京提出努力將服務業(yè)比重提升到發(fā)達國家水平。
這表明北京已進入后工業(yè)化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北京獲取競爭優(yōu)勢的主要途徑就只能是產品和服務差別化,而差別化來源則在于創(chuàng)新。這就是說,為了在市場化全球化條件下獲取競爭優(yōu)勢,進一步轉向創(chuàng)新驅動是北京經濟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本屆奧運會給北京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遺產,增強了北京開展國內外旅游、會展和體育賽事等服務輸出的能力,奧運給北京留下豐厚的服務能力,奧運的服務輸出乘數效應更為突出。
總之,奧運會拉動了北京市經濟的發(fā)展,幫助了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預計北京的第三產業(yè)比重將從現(xiàn)在的60%上升到2008年的80%,接近發(fā)達國家水平。同時,北京市累計新增的就業(yè)崗位將達到180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