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交通:“血脈暢通”促發展
2008-9-16 17:3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偃師市北部的邙山嶺上,有一條高標準的水泥路正在東西延伸。這就是連接偃師、鞏義、孟津三縣(市)的縣鄉公路——光上路。該路東起偃師市山化鄉光明村,西至孟津縣平樂鎮上古村,是一條不折不扣的“綠色通道”。該路建成后,不僅將為沿線群眾的出行開辟一條“新干線”,同時也將成為偃、鞏、孟三地經濟發展的一條“新動脈”,將進一步促進當地經濟的“血脈暢通”。
交通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工作。2008年以來,偃師市大力實施“建設大交通,促進大發展”的戰略,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公路建設為主線,以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為目標,努力提高交通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使交通事業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縣鄉村公路建設:“舒筋活血”展身手
“雨天一團泥,晴天一把刀,晴天顛簸箕,雨天水洗腳”。這是過去偃師市邙嶺鄉趙坡村行路難的真實寫照。趙坡村位于邙嶺鄉的最西邊,緊鄰孟津縣會盟鎮李家莊。今年5月,一條長2公里、投資40萬元、連接會盟鎮李家莊的出村新路在趙坡村建成投入使用。村支書趙黑孬說:“這是一條打開我們村致富的新道路!”
近年來,偃師市抓住國家、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大好機遇,大力進行農村公路建設,進一步加快境內道路的聯網速度,積極推進縣鄉公路改造,使境內縣鄉公路網絡得到了全面優化。截止2008年上半年,偃師市共完成新建、改建公路456項,累計工程投資5.5億元,建設總里程957.12公里,基本形成了“九縱十橫”的縣鄉公路骨架,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絡,全市的交通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2008年,偃師市計劃全年共安排農村公路建設項目55個,總里程133.9公里,總投資1.2億元。其中光上路、大山路等改建工程部分路段路基已經開工;“村村通”工程項目49個,總里程63公里,總投資1260萬元;截止6月19日,路面已完工項目23個。偃師境內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絡有力地推進了該市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工作的進程。
截止目前,偃師市公路里程已達2045.88公里,其中便洛高速公路23.7公里,國道310和207線長68.62公里,省道龍顧線和鄭三線50.37公里,縣道九條共177.941公里,鄉道34條共268.217公里,村道820條共1457.036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油路”的目標。全市貨運汽車3421輛,營運客車279臺,營運線路30條,市區公交車94臺,公交線路6條,出租車282輛。隨著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和全市運力的迅速增加,交通管理也逐步趨向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形成了高效有序的運輸市場。
城鄉客運一體化:激活每根“神經末梢”
柏峪村位于偃師市府店鎮東南的大山深處,是該市最為偏遠的農村之一。過去,由于山高路遠,交通極為不便,村民們走一趟偃師得來回折騰一天的時間。2008年9月4 日,應該是柏峪村老百姓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從這一天起,村里通上了公交車,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坐上客車直達偃師,一上午就能轉個來回。村民們高興地說:“以后咱出門再也不用作難了!”
長期以來,由于偃師市南北兩坡丘陵山地面積較大,農村客運一直相對滯后。近年來,隨著縣鄉公路和“村村通”工程建設不斷發展,偃師市城鄉客運逐步完善,公路客運網線輻射全市各個鄉鎮,使鄉村群眾出行不再困難。
2008年,偃師市繼續3大力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工作,積極實施“村村通客車”工程。新開辟了偃師至柏峪、偃師至李家寨、偃師至五龍等3條山區線路,使沿線2萬余名群眾受益,極大地方便了南部山區群眾的出行。
偃師地處中原腹地,東距鄭州90公里,西距洛陽30公里,與龍門石窟、白馬寺、少林寺等風景名勝區毗鄰。隴海鐵路和連霍、太澳高速公路穿境而過,310和207國道在此交匯貫通,是豫西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一年一度的春運和牡丹花會期間的交通壓力較大。2008年,偃師市加強組織協調,春運期間,共投放客車265臺,座位4760個,班次22450班,運送乘客48.36萬人次,圓滿完成了公路春運和“牡丹花會”期間的客運工作。
截止目前,偃師市累計投入資金489.8萬元,建成鄉鎮客運站16個,實現了鄉鄉有客運站的目標;又投入資金49萬元,建成農村招呼站98個,有效改善了農民群眾候車出行的條件;現在偃師市全部332個行政村已有320個開通客運公交,覆蓋率達96%以上。
今年以來,偃師有關部門通過加強客運市場治理整頓,對全市從業客運行業的260多名乘務員、30多名站務員進行了培訓和考核,培訓率、考核率均達100%;大力治理整頓運輸企業和運營客車,進一步凈化了客運市場環境;對3路公交線路進行延伸,更新24臺公交車;同時,不斷加強對出租車市場管理和稽查力度,強化服務意識,狠抓出租車駕駛員崗前培訓和車容車貌,樹立了嶄新的偃師出租車形象。
道路通,百業興。偃師市全力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保持了該市交通事業快速、健康、全面發展的勢頭,使全市縣鄉公路縱橫交織、四通八達,交通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為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