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基礎設施:重建和發展的基礎
2008-9-16 13:5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訪西南財經大學現代物流研究所所長李勝教授
■ 實習生 鄧也 本報記者 欒靜
災后恢復重建,交通等重要基礎設施必須優先恢復,道路不通,什么事都做不了。率先恢復交通,打造西部綜合交通樞紐,是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基礎和前提。那么,我省交通受損情況怎樣?恢復重建應優先安排哪些重大項目?近日,記者就此專訪了西南財經大學現代物流研究所所長李勝教授。
汶川地震,我省交通基礎設施受損嚴重
記者:汶川特大地震,各行各業都遭受了巨大損失。大家感受非常明顯的,就是交通基礎設施受損嚴重。請談談我省交通基礎設施受損情況。
李勝:統計顯示,四川交通基礎設施總損失高達580億元,其中,公路系統損失最大:213國道和317國道幾乎全部中斷;212國道、108國道、318國道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江油到阿壩的302省道、映秀到日隆的303省道和205省道平武段等省級公路損毀嚴重;已建成的21條高速和都汶等5條再建高速均不同程度受損。此外,約2.41萬公里農村道路也遭到了嚴重損壞。
記者:地震發生后,主要災區的交通一度陷入癱瘓。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勝:因為運輸方式單一和道路總量不足。我省的物流和客運比較依賴公路和鐵路,這樣雖節省成本,但應急不足,一旦遇到汶川特大地震這樣的大型災害,就會因缺乏有效的互補性交通運輸方式配合,而陷入一個無序狀態。地震災區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北部和北部地區,這里高山河谷,地形復雜,只能形成以公路運輸為主的小規模交通運輸網,密度低、可達性差,同時公路還存在等級低、抗震抗災能力弱等問題。因此,在地震發生后,一旦公路等遭到嚴重破壞,交通系統就基本陷入癱瘓,救援物資只能更多依靠航空運輸進入災區,運輸量非常有限。
災后重建,必須優先恢復交通基礎設施
記者:災后重建,百廢待興。省委九屆五次全會明確提出,必須把恢復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放在首位,“首位”一詞如何理解?
李勝:這是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需要。沒有道路等交通基礎設施,人民生活所需的基本消費品就無法送到災區人民手里,基本生活就無從保障。而且,交通基礎設施也是恢復其他基礎設施的先導。沒有暢通的綜合交通體系,電力、通訊、水利等基礎建設所需的人力、物力等資源就無法送達重建區域,災區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就無從談起。只有建立起暢通的交通基礎設施,災區產業恢復和發展才有保障,才能實現所需原材料、工業產品及特色農產品物暢其流,從而迅速恢復經濟發展。
記者:年初,我省與鐵道部簽署相關紀要,確定了加快推進四川省鐵路建設的重點項目,特大地震后,這些規劃和項目會不會有所變化?
李勝: 繼年初的部省會談紀要后,我省又在抗震救災的關鍵階段與鐵道部簽署了 《關于加快推進四川省災后鐵路恢復重建會談紀要》,不僅有災區恢復重建急需的重大項目,也有關系四川發展全局的重大項目;不僅有對年初部省會談紀要細化落實的項目,也有新增加的重大項目。此外,在公路建設方面,與年初制定的計劃相比,震后啟動的災區國省干線和重要經濟干線建設項目,增加了約五成。我省重新調整了全年公路建設計劃,優先安排了一批保障災后恢復重建和群眾生產生活的急需項目。廣陜、廣巴、雅西、都江堰至映秀等4條高速公路,19條國省干線和重要經濟干線、3000公里農村公路和2個汽車客運站都納入了先期啟動盤子。
恢復交通,要堅持以人為本、科學建設
記者:面對目前繁重的災后重建任務,交通基礎設施恢復的當務之急是什么?
李勝:當前我們的第一任務就是要搶通保通通往災區的里程最短的生命線,保證災區需要的物品能夠順利及時地運輸到災區。由于對地震的趨勢無法預期,搶修應急公路的標準不必與永久公路一致,以免發生新一輪的余震或次生災害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同時,應按照地形地質條件,實事求是地進行勘察研究,確定道路建設和設防標準。
記者:要從整體上恢復災區交通系統恐怕還需要一段較長時間。在今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李勝:應當遵循這樣幾個原則。一是關注民生,以人為本。當前我們的第一任務就是要搶通保通通往災區的生命線,保證應急交通系統和應急物流系統的形成。同時,優先恢復受災群眾安置點和定居點的交通設施,并根據安置點的位置,妥善調整交通布局規劃。二是按自然規律,科學辦事。要修路,地質災害調研工作必須做在前面。線路要盡可能優化,干線道路要避開重災區和地震受損嚴重區域。如果回避不了,就必須提高道路設防標準。三是統籌兼顧。在災區建設綜合交通體系的目的,主要是想通過各種交通方式的恢復重建發揮綜合交通體系的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道路恢復和網絡重建。要把道路恢復、網絡重建,與路網運輸能力的提高結合起來,同時增加災區補充性路網的布局,多做道路交叉,增加網絡連通度。四是分工協作,采用市場化運作,進行共建機制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