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典范:華泰的綠色生產
2008-8-4 16:0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距山東省東營市60公里的廣饒縣大王鎮,是魯東北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鎮。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并沒有什么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的大王鎮,卻不斷地創造著商業奇跡,有“世界上最大環保型的新聞紙生產基地”之稱的華泰集團即是其中之一。
作為集造紙、化工、印刷、熱電、林業、物流、商貿服務于一體的全國500強企業,華泰年生產機制紙能力180萬噸。眾所周知,傳統造紙技術普遍存在效率低、能耗高、污染重等現象,“為了實現節能降耗的目的,我們自2001年開始在引進先進技術裝備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加強了信息資源的開發、創新和配置,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生產、經營、服務及科研工作中。”華泰集團信息技術部部長徐守福告訴記者。
綠色生產
為了更好地借助IT系統實現節能降耗,華泰在2001年 ̄2007年間在信息化建設上先后投入7.8億元,圍繞25萬噸、40萬噸、45萬噸等重大生產項目,開發和利用了PLC(可編程控制器,以下簡稱PLC)、DCS(分散控制系統,以下簡稱DCS)等電子自動控制系統,已廣泛應用于華泰的制漿、抄紙、熱電、水處理等車間,并推廣應用了清潔生產工藝和同一平臺新概念技術。
DCS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應用,使華泰實現了在連續生產過程中對主要參數的自動檢測、趨勢調節、控制報警等,實現了全方位一體化的自動控制,比如減少產品斷頭次數、提高引紙速度等,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操作精度以及產品質量。這些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應用,還使得華泰造紙年產量增加了16倍,而噸紙耗水由原來的100多方下降到現在的8?10方,下降為原來的1/10,噸紙綜合耗能由原來的1.3噸標準煤下降到現在的0.42噸標準煤,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同時,電子自動控制技術還使得生產過程中的水電汽等資源得到了合理調配和循環利用。“通過對整個生產過程數字化的控制,我們在節約人工、水電氣資源、降低故障停機率等方面,年創效6000多萬元。”華泰集團信息部部長徐守福表示,DCS等電子自動控制技術幫助華泰減少了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達到了“低能耗、無污染、零排放”的節能目標。此外,在廢水處理技術上,華泰也借助信息技術,不斷加強以節能、降耗、減排為目的的設備革新、工藝流程和信息技術的改造應用,提升了華泰廢水的處理水平,實現了資源的合理最大利用。
2006年,華泰新上了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造紙廢水厭氧生化處理系統,通過實施廢水灌溉、沼氣發電、廢渣焚燒等,實現“三廢”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年節約近6萬噸標準煤,節約清水1200多萬方。目前華泰噸紙綜合能耗0.44噸標準煤,還不到同行業先進水平的2/3,比2006年下降了4.71%,2007年實現節能2.92萬噸標準煤,超額完成了全年節能任務。正是借助信息化這一節能降耗增效的利器,華泰每年為企業創造了上億元的節能效益。“IT系統的支撐,使我們的生產線真正成為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現代化‘E’紙機。”徐守福頗為自豪地告訴記者。
展望
“華泰集團近幾年的信息化建設,抓住了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核心業務及關鍵業務,全面提高了企業的市場響應速度和應變能力。”提到華泰集團幾年來的信息化建設,徐守福總結道。不過,華泰的信息化并未就此止步。2010年,華泰計劃投資5000萬元,陸續考察實施集團的集中采購、投招標管理系統,客戶管理及分銷管理系統;同時,華泰還準備上B2B、B2C電子商務系統,全面整合CAD(計算機輔助設計,以下簡稱CAD)、CAM(計算機輔助制造,以下簡稱CAM)、ERP和車間的DCS等電子自動控制系統,達到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全面集成,實現在設計、管理、制造、物流分銷和電子商務等多信息化單元系統的綜合應用。
在帶領團隊建設IT系統的過程中,徐守福逐漸意識到了企業信息化的戰略難點不在于信息技術,而在于管理本身。“信息化不僅是信息技術的延伸,更重要的是企業管理與組織管理的延伸。信息化的目的是重塑企業,是一個以管理為導向的變革過程。”徐守福說。他已逐步意識到,華泰信息化建設能否成功,與公司本身的管理基礎息息相關。“推進信息化遇到的深層問題全是管理方面的,主要包括業務流程的規范化、部門之間的職能調整,崗位職責職能重組等。”因為這些問題涉及到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工作關系和利益關系變動,還會直接涉及到員工個人的工作方式以及習慣的重新適應,所以徐守福認為理順這些問題不僅是華泰化的需要,也是信息化的意義所在。
盡管華泰未來的信息化之路還有很多艱難險阻,但徐守福仍然有信心去克服這些困難,因為他及其團隊已經意識到了信息化是華泰業務發展的助推器。“以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帶動華泰國際化步伐,全面提高華泰的綜合國際市場競爭力。”徐守福對華泰未來的信息化之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