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ERP系統中,品號信息是最重要的基礎資料。若品號信息輸入錯誤,則后造成連鎖反應,后續的物料需求計劃、產品生產、物料采購等等都不可能準確。畢竟,你吃進去的是垃圾,就不要想ERP系統會吐黃金出來。
下面筆者結合一家企業的品號信息管理流程,來談談企業該采取哪些措施來保障品號信息的準確性。這家企業他們為了保障品號信息的準確性,采取的是專人負責的策略。也就是說,在系統中能夠維護品號信息的人只有一個,他需要對輸入系統的數據的準確性負責。
閑話少說,下面筆者就以這家企業的流程為背景,談談在產品信息管理中的一些技巧。

第一步:手工填寫申請單。
當某個部門需要建立一個新品號時,如某個采購員發現有一個原材料的替代料是,就需要填寫內部聯絡單,即品號信息申請單。
若要保證品號信息的準確性,筆者以為,這個申請單的格式是非常重要的。這家企業的品號信息申請單,基本上是按照系統中品號信息的格式所填寫的,字段都跟系統中的一一對應。同時,對于哪些是必須填寫的內容都有明確的表示;同時,在填寫的過程中,也要求員工遵守編碼規則,如品號的規格必須按照顏色、材質、大小等順序書寫。如此的話,若該產品信息允許輸入系統的話,則產品信息維護人員就不需要再進行整理,降低錯誤的發生率。
根據筆者這么多年來的項目實施經驗,對于這份品號信息申請單,有以下建議:
1、品號信息申請單制作完成后,需要對各個部門相關人員進行培訓,教育他們如何書寫,并且,重要的是需要強調清單填寫的規則。
2、有時候不同種類的材料,可能具有不同的填寫要求。如對于包裝材料,可能規格處跟零件的規格內容有很大差異;又或者在填寫原材料的時候,不需要英文描述,但是,在填寫成品信息申請單時,還需要英文描述。可見,不同的產品信息填寫上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此時,最好能夠按照各自品號信息填寫的特點,制作多張品號信息申請單格式,如成品信息申請單、原材料信息申請單等等。如此的話,員工在需要的時候,選擇合適的信息申請單進行填寫,如此的話,可以避免一些張冠李戴的錯誤。
3、在品號信息申請單中,可以添加一些必要的標記,以提高品號信息申請單填寫的準確性。如對于一些必須填寫的內容,可以利用底紋或者星號加以注釋,提醒員工必須填寫這些信息;同時,對于一些比較長或者難以記憶的輸入規則,可以進行分解處理。如產品的規格在ERP系統中可能是一個字段,但是,企業在實際管理中,發現品號的規格中需要輸入11個內容,此時,若不一一加以分解的話,則員工在書寫申請單的時候,很容易遺忘,此時,我們就可以在品號信息申請單中進行分解,把它分解成一個個字段,如此的話,用戶就不會忘記輸入規格中的某個內容,而且,順序也不會搞亂。而ERP信息維護員在輸入系統的時候,也只需要依次進行輸入既可。
第二步:研發部門進行初步處理。
當產品研發部門收到需求人的品號信息申請的時候,就需要對這個信息進行初步審核。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主要做以下幾個工作。
1、首先,他們需要核對這個品號信息在系統中是否已經存在。為了防止品號信息的重復,防止一物二碼的情況的發生,研發部門在收到品號信息申請單的時候,需要先核對這個產品以前是否在系統中建立過。在實際管理中,由于部門員工在時常的變換,所以,新來的員工由于不熟悉以前的產品信息,所以,在品號信息申請的時候,經常會碰到品號信息重復的情況。所以,研發部門在這個環節上要把好關,嚴防一物二碼情況的發生。
2、其次,研發部門需要核對相關信息的準確性,特別是規格信息。在品號信息清單中,最重要的莫過于是規格信息。因為品號信息中的規格,直接影響到物料采購的準確性。筆者以前實施過一個項目,他們是通過品號復制來新建品號信息,因為系統中存在一個品號跟需要新建的品號信息差不多。但是,產品信息維護人員在復制的時候,忽略了規格字段中的一個內容,就是長度。原來以前那個品號中對于長度的要求是15CM,而新的品號則需要12CM就行了。由于這個長度沒有改過來,結果導致采購回來的材料太長。后來企業不得不對這批材料進行加工,把多余的3CM材料裁掉。但是,這裁下來的材料制能夠當作廢料賣掉,企業這張訂單也就白做了。還是買來的筆需要的長,若比需要的短的話,則企業的損失可能會更大。所以,在產品信息中,規格字段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字段,研發人員在審核的過程中,需要對這個內容進行關注。
3、另外,研發人員在接收到品號信息申請單的時候,還需要瀏覽一下,看看單據是否按要求填寫。如一些必須填寫的字段是否已經填寫完。在實際工作中,會經常發現一個情況,就是用戶填寫的內容太長,超過系統可以接收的長度。所以,在品號信息清單設計的時候,最好在清單上注明這個字段的最大長度,以警告員工因為輸入過長的信息,而導致這個信息無效。
當研發部門核對信息無誤后,就可以在ERP系統中建立品號信息。在上面筆者也提到過,若在ERP系統中,以前有類似品號信息的話,可以通過品號復制的功能,來輸入品號信息。但是,這需要注意一點,品好復制會把以前品號信息中的內容,一成不變的加以復制。所以,信息維護人員在碰到一些有區別的地方,要特別注意,一定要修改過來。
在輸入品號信息的過程中,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對產品進行編碼。品號編碼是ERP系統用來區別品號信息的唯一標識符。若這個編碼錯誤的話,則會讓ERP系統感到無所適從。所以,在品號編碼的時候,信息維護人員一定要嚴格按照品號編碼原則進行編碼。在有的ERP系統中,也提供了一些輔助的編碼手段,利用這些功能,可以提高編碼的準確性。如有的ERP系統支持按產品分類進行編碼。如企業把產品分為大中小三類,而編碼原則就是大眾小三類的類別碼加流水號。則信息維護人員之需要輸入產品的分類,系統就會按照既定的規則對品號進行編碼。如此的話,即準確,又方便。
第三步:完善相關信息。
當信息維護人員在ERP系統中輸入產品信息后,這個信息還不能夠馬上使用。因為此時,產品信息還沒有完善。若該產品信息要用于采購或者生產的話,還需要加入一些輔助信息。在后續的完善過程中,主要需要加入以下信息。
1、標準成本信息。若企業在ERP系統中有標準成本計算需要的話,則新品號建立之后,信息維護員需要把打印出來的品號清單拿給相關的人員,讓他們確定這個材料的標準采購成本。這個價格是后續用來計算標準成本所必需的。若沒有輸入這個標準成本信息的話,則系統會以采購價格作為標準成本的計算依據。
2、供應商與采購價格。若該產品需要進行采購,讓ERP系統安排采購計劃,則必須在產品信息中輸入供應商與采購價格。若沒有供應商信息的話,則該材料將無法生成采購信息,在生成采購單的時候,會向用戶提示“沒有供應商,無法生成采購單”。為此,為了能夠生成正確的采購單,在信息后續完善的過程中,需要采購部門進行配合,確認供應商。但是,在實際管理中,有時候可能是采購員自己去市場上買的,也就是說,在購買之前不能確認供應商。此時,該如何處理呢?筆者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若遇到這種情況,則會建議企業,先建立一個虛擬的供應商,當產品信息建立的時候,不能確認供應商信息,而且,其他部門又急著要的時候,可以先為這個品號信息指定這個虛擬的供應商,以方便采購部門進行采購。不能因為一個材料未確定供應商,而影響其他材料的采購。不過,等到找到合適的供應商之后,一定要記得及時進行更改。
3、一些采購控制信息。如該材料在生成采購單的時候,可能有最小采購批量的限制,而供應商也可能有包裝數量的控制等等。為此,在品號信息完善的過程中,若能夠收集這些信息的話,則最好把它收集起來并且輸入進ERP系統。如此的話,在考慮采購計劃或者生成采購單的時候,系統就會考慮這些因素,從而減少采購單的更改。
4、安全庫存的管理。對于某些材料,企業可能還需要進行安全庫存管理。所以,在品號信息建立的過程中,可能還需要設置安全庫存。不過在項目管理中,筆者很少發現企業在品號信息新建的時候,確認安全庫存。因為一般安全庫存需要等到這個產品穩定后,再根據一定的生產情況才會確定。所以,這個安全庫存信息到不是在產品信息新建的時候必須要考慮的內容。
等到這些必要的信息都收集完成之后,信息維護人員再在ERP系統中完善這些信息。如此的話,ERP系統品號信息的維護都有一個人負責,其他人所做的內容就是在書面單據上進行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