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壓 會否讓汽車業“棄”油“觸”電
2008-7-16 12:3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舒奕欣
自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油價猛升至11美元以來,國際油價幾經更迭演變。但從2003年開始,大盤走勢像脫了手的氫氣球一路飆升,截至今年的6月底,價格已經突破了140美元。高油價的沖擊波,一輪接著一輪,考驗著中國,也考驗著世界。
對于鋼鐵使用大戶——汽車工業來說,發展中面臨的壓力,不僅僅是占自身成本70%的鋼材價格不斷上漲,而且,作為動力之源的石油飆價,也讓消費者在考慮使用成本之際,不斷調整對汽車的購買預期。對于汽車開發和制造商來說,這是一個生死存亡的因素。汽車工業要想為自己積累更多的發展資本,就要充分考慮市場的購置成本和消費者的使用成本,并促成產品和資金在市場和生產廠商之間合理有序的雙向流動。
在無法改變鋼鐵原材料成本的背景下,生產制造商將關注的視野轉向了可以大量節約動力成本的新型車——電動汽車的研發。
電動汽車現有三種類型--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其中,純電動汽車完全依靠蓄電池,續駛里程有限,目前主要應用于小型車和短途的社區交通;燃料電池汽車則借助燃料電池這種電化學反應裝置,使氫燃料不通過燃燒而直接轉化為電能,其續駛里程可以和汽油汽車相比,但燃料電池成本高昂,可靠性有待改進,氫燃料的供應還存在問題,至今未能實現產業化;而更好地體現了與傳統的繼承性的混合動力汽車,則被認為是目前電動汽車發展的主流。
據統計,在整個 “十五”期間,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獲得8.8億元的中央財政投入,并帶動地方政府和企業投入20多億元,全國共有200多家單位的2000多名科技人員參與。汽車工業專家歐陽明高教授說, “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汽車研發項目”。
或許正是在政府部門的推動下,一些原本對電動汽車研發沒有興趣的國內企業,也開始涉足這個在國際汽車界炙手可熱的領域。在東風電動車公司向武漢市公交集團交付首批30輛混合動力公交車之后,深圳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也發布了中國國內汽車廠商首款混合動力轎車——F6DM。
電動汽車的熱潮在中國逐漸興起。據悉,這款以鐵電池電機和汽油發動機為動力的雙模混合汽車,長距離行駛時以汽油驅動,短距離行駛時以電池驅動,將于2008年下半年正式量產,而純電動汽車也將于2009年正式投入市場。
由湘潭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混合動力電動客車,不僅跑起來平穩,而且可以節油30%左右。湖北曹青山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宋其華介紹,電動轎車一次充電六七個小時,就能行駛600公里以上,最高時速可達130公里,而百公里耗電量僅為7.8度,花費僅4元錢左右,遠遠低于現在的燃油車百公里消費。
那么,在油價飆升、鋼價上揚的今天,現代科技會否讓汽車工業“棄”油而“觸”電呢?行業專家對此充滿信心:“從汽油到天然氣動力汽車,到純粹混合動力汽車,再到純電動汽車,需要一個過渡,但此過程不會太長,要相信,現代科技催生的現代電動汽車,是一款可以改變世界的汽車。”
甚至有人大膽預言,三五年之后,電動汽車時代就會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