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物流的金光大道
2008-7-18 0:4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微風中一眼望不到邊的菜地,星星點點泛著夕陽的余輝,幾條縱橫交錯的鄉間公路猶如鏡框把恬淡的景色裝裱起來。姜軍駕駛著貨車穿梭其中,清新的空氣相伴著田園風光撲面而來,感覺很愜意。這十多年,姜軍已經習慣這樣跑運輸的生活,盡管現在事業有成,有了董事長和總經理這樣的頭銜,姜軍依然是農民本色,憨厚和樸實的性格絲毫沒變。
今年42歲的姜軍是北鎮市廣寧鄉八家子村農民,從1996年養車組建貨運車隊到今天發展成企業集團,他的心里一直裝著鄉親們的事兒,啥時候豆角采摘了、啥時候葡萄下架了、收成咋樣、價錢高低……與此同時,姜軍還得想著另外一些事,各地市場行情、道路狀況,越干越覺得這里邊學問大,遠不像原來想的倒騰蔬菜跑運輸那么簡單,后來知道了,他干的這活兒用時髦的話來說叫“物流”。
從跑運輸到干物流
1996年,剛剛30歲的姜軍組建了福興貨運車隊。當時的貨運車隊,對外名氣很大,可實際上就是姜軍的叔叔、兄弟等親屬組建起來的家族式車隊,經營上各自為政、單車作戰,管理基本談不上,而且信息閉塞。說是車隊,其實有名無實,大家照樣各自拉腳掙錢。
面對車隊的狀況,姜軍很是憂慮,那段時間他經常徹夜難眠。為了車隊的發展,姜軍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拜師學藝,他幾乎每天到交通運管部門請教,還經常到外地運輸企業考察,買了很多關于運輸管理的書籍。姜軍把學到的東西一點一滴應用到車隊的日常管理中,完善規章制度,健全崗位責任,漸漸地走出了家族式的經營,邁上了物流運輸集約化經營之路。
北鎮市農業基礎較好,蔬菜、水果、蛋禽等農副產品在全國久負盛名。2004年秋季,露天豆角成熟了,看著果實累累的豆角架,豐收的農民喜笑顏開。但這種喜悅,沒過幾天就被沖淡了。原來,每年早早等上門的東北客商一個也沒來,眼看著豆角一天天變老,一天天變黃,菜農們急得團團轉。姜軍的物流配送中心了解到情況后,通過互聯網和全國各地聯系,僅半天時間,就聯系了深圳、武漢、杭州等地的幾大批發市場,訂好價格后,姜軍組織菜農采摘,調配充足運力,而且運費減半。就這樣,眼瞅著要爛在地里的豆角變成了鈔票,每戶農民增收3000多元。
每年的3月至7月,正是北鎮大棚蔬菜上市的旺季,這時也是物流運輸最繁忙、最賺錢的黃金季節。姜軍安排專人和全國各地的蔬菜批發市場聯系,一旦價格合適就全力組織運輸,保證菜農生產的蔬菜不積壓,賣上好價錢。2006年3月4日,一場特大雪災給北鎮菜農帶來了巨大損失。由于大雪封路,菜農生產的蔬菜無法外運,每公斤7、8元錢的蔬菜幾乎一文不值。姜軍連夜在車隊里挑選了車況優良的貨車和駕駛技術精湛的司機,承擔雪天運輸的任務,輾轉將新鮮蔬菜運到沈陽、長春等城市,幫助菜農把損失降到了最低。
2006年,姜軍投資500萬元規劃建設了蔬菜、水果等批發市場,為廣大農民的農副產品銷售提供了方便,同時為2000多農民提供了商飲服修的崗位。在姜軍的批發市場里,僅農民經紀人就有200多位,每天進行貨物裝卸、短途運輸的有1600人,周邊農民圍繞姜軍的市場發了家、致了富。目前,在八家子、望虎等村屯,出現了前幾年少有的“幾多幾少”現象:農閑時節聚在一起打麻將的少了,研究經商項目的多了;因家境不好小伙打光棍的少了,外地的好姑娘嫁過來的多了;村子里打架斗毆的少了,互相幫助講和諧的多了。
長途運輸的蔬菜需要經過這樣的裝箱保鮮處理
從村村通到路路通
北鎮全市共224個行政村,村村通油路建設任務共330公里,2007年10月,北鎮市在錦州地區率先完成了公路村村通建設任務。
溝高線是貫穿北鎮東部,連接5個鄉鎮的交通要道,全長41公里。由于路面破損嚴重,通行不暢,人民群眾意見很大,先后幾次啟動大修,都因資金投入大、拆遷任務重等諸多困難而擱淺。2007年,北鎮市痛下決心啟動溝高線大修,硬是把安排在 “十一五”末期的項目提前到了2007年。在專項資金沒有到位的情況下,公路系統職工集資2300多萬元,保證了工程如期開工。為保證工程進度,溝高線大修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吃住在工地,實行倒計時,一天一調度,一天一通報。路面工程在90天全線完工。這項工程不僅速度快、質量高,而且沿線18個村屯全部得到了治理,開挖邊溝6萬米,硬化邊溝1.2萬米,修建公用道口245個、民用道口944個。
在北鎮市交通戰線上,有這樣一位雷鋒式的人物,他就是養路工人幺洪成。1979年,幺洪成由一個普通農民正式成為養路工人,從此把滿腔熱情都獻給了自己鐘愛的養路事業。星期天和節假日,他從不休息,出勤率一直100%,他和同事們一起把山區公路修成文明路、全優路,并一直保持12年,榮獲錦州市交通局頒發的“信得過道班”錦旗,還兩次榮獲省“文明道班”稱號,幺洪成本人也多次榮獲“先進個人”“十佳雙文明個人”稱號。在18年路政員生涯中,幺洪成共拒收肇事司機送的禮金達十多萬元,被司機稱為“文明路政員”。2000年退休后,幺洪成不管刮風下雨、酷暑嚴寒,仍整天奮戰在公路上,分文不取,義務養護3公里村級沙石路。正是有著許許多多像幺洪成這樣默默奉獻的養路人,北鎮市的鄉間公路不僅實現了村村通,更保證了路路通。
在當前農村公路管養沒有成型模式的情況下,北鎮市開創了工區管理網絡化、養護管理專業化、路政管理法制化的新模式,填補了以往農村公路管養體制不清、責任不明、監管無序的空白。根據全市農村公路分布輻射現狀,全市設立5個養護工區,每個工區配備3名交通助理,負責路況普查、信息傳遞、規費收繳、路政管理、日常養護、溝通協調的職能。北鎮市還成立了路路通農村公路養護公司,實行企業化自主經營管理,配置了專業化的養護機械,聘請了專業化的技術人員,引進了專業化的管養工藝,使鄉村油路、橋涵、過水路面恢復到位95%,好路率由原來的62%提高到75%,實現了農村公路“有路必養”、“有路必管”。
上貨
構筑鄉村物流“綠色通道”
跑運輸干物流最怕啥?從業十幾年的姜軍深有感觸地說,一怕路不好,二怕罰款多。姜軍說,他們拉的農副產品多數是新鮮的,耽擱不起,有時因為天氣、修路等原因堵車,一等就是幾十個小時,眼瞅著新鮮的蔬菜、水果打蔫甚至爛掉,真是心疼啊!出車在外,罰款也是讓很多司機頭疼的事兒。盡管現在姜軍的貨車都“規矩”得很,但是大江南北跑起來,罰款也是家常便飯。外地的貨車都愿意跑北鎮來拉貨,姜軍告訴記者,北鎮的運管部門幾乎不罰款,基本是教育加服務。
一位大貨車司機在采訪中向記者講起這樣一件事。今年4月,群眾舉報一臺內蒙古牌照載貨汽車,在溝北公路廖屯段拋錨。北鎮市運管稽查人員驅車前往察看,一輛普通的5噸載貨汽車,經過車主的“精心”布置,弓片加多,車身加長,欄板加高,車上的貨物已經把車壓得嚴重變形。運管稽查人員看到這種情況,感到違章的嚴重性,這樣的車輛上路就等于定時炸彈一樣,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執法人員當即對司機進行嚴厲的批評教育,但是考慮到司機家在外地,身上僅有的錢還要修車,就做出了免于經濟處罰的決定,責令其寫下保證書。運管稽查人員還幫助司機找了另外一輛貨車,將貨物轉運,介紹司機找了一家信譽很好的修理部,感動得這名司機熱淚盈眶。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北鎮市運管所連續多年向社會公開承諾:凡是執法人員收受管理對象錢物、收款不開票、收款少開票的,不論數額多少,經舉報查實后,給予舉報者5萬元的獎勵,對責任人執法證件收回,并予以除名。凡是被查扣的車輛,全部由法規室處理,重大違規事件召開所長辦公會集體研究處理,稽查管理實現了微機檔案化。對運輸蔬菜瓜果等鮮活產品的車輛,不查不扣,一律放行,確保鄉村物流“綠色通道”的暢通。多年來,北鎮運管執法隊伍無一起違規違紀現象,更無公路“三亂”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