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緣何從“捧殺”到“棒殺”?
2008-7-14 11:1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很多投資者心目中,基金業2006年到2007年用翻倍的收益換來的光輝形象在半年的時間里就喪失殆盡。
“昨晚和老婆哭了一夜,上午剛和老婆辦了離婚手續,賣房的錢全輸在股市,現在我在網吧上網,晚上已沒處可去。”東方財富網的基金吧上7月9日的一則帖子中透露著無盡的悲涼。
這一帖子透露的內容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映射出基民作為一個群體,在今年以來股市大跌中的無助。
對于基金的質疑充斥各大論壇,而對于基金的各種質疑也屢屢見諸媒體,基金行業也從神壇跌進了地獄。 拔苗助長帶來的痛 基民中真正損失慘重的是2007年后進入的基民。
萬得資訊數據顯示,如果將時間周期拉長到2007年初,實際上在具有可比數據的基金中,從2007年1月1日至今,只有華安國際配置基金一只基金是虧損的,而華安國際配置基金是QDII基金,其虧損跟A股市場走勢無關,而其他基金均為正收益,甚至還有三只基金2007年年初至今的復權單位凈值達到100%以上。
但是2007年的基民的群體也是目前歷史上最為龐大的。萬得資訊數據顯示,2007年全年基金新增了1.57萬億份基金,基金規模增加了2.3萬億元有多。
而2007年新進的基民的損失相當慘重,截至6月30日,59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408只基金(QDII基金除外)披露的年中凈值顯示,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基金的凈值大幅縮水1.2萬億元,而由于基金份額和2007年底的時候變化不大,因此基金縮水的1.2萬億元的主要原因就是基金因為凈值的下跌,因此也可以理解成為基民的損失。
半年時間內,基金投資者出現高達萬億以上的損失,作為資產管理人的基金公司無論如何都逃脫不了關系。
證監會在2006年12月嘉實策略增長基金發行之后,就已經刻意控制新基金的審批,直到2007年3月才重新開閘,而到了2007年9月,新基金發行再次停止,直至今年3月。由此可見,2007年只有6個月時間有新基金發行,而在其余時間,真正唱主角的卻是基金大比例分紅和基金拆分等持續營銷手段。
而因為瞄上“凈值歸一”基金而被套的投資者不在少數。
“對于拆分和大比例分紅也需要反思,現在回頭看,助長了投資者的不理性投資行為,并且在‘凈值歸一’之后,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涌入,很多這時候進場的投資者深套其中,但是如果沒有出現這一輪大跌之后,那么基金業內也不會反思這些手段有什么壞處,畢竟通過這些方式,基金做大了規模,因此,當時大家認為這是一個中性的營銷手段。”某基金業內人士認為。
晨星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黃曉萍認為,很多投資人的確不成熟,他并不明白一塊錢的基金跟基金便宜與否并沒有任何聯系,但是明知道投資者不理解,作為專業機構,不應該為了擴大規模而刻意引導他們。基金行業普遍都這么做,實際上就是拔苗助長。
但是事后看來,基金公司的“罪狀”并不限于持續營銷。
某公司高層接受采訪的時候也承認,基金公司還需要深刻反省的一個問題是,在2006年到2007基金公司規模快速擴張的時候,基金投資能力和基金的服務能力是否有同步的提升,我覺得過去兩年的確存在基金投資和服務能力跟不上基金規模擴張的問題。
銀河證券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群航認為,基金公司在宣傳的時候也存在以自己的利益為重的狀況,這讓很多投資者都感覺到不是很舒服。
“比如一些基金在宣傳上,過去就積極宣傳長期投資,但是現在的市場行情下,不敢宣傳長期投資了,就極力宣傳定投,希望基民通過定投形式分攤成本”,王群航認為,“這里面就存在一些邏輯上的混亂,第一,既然認為現在買入的話可以分攤成本,那么現在加倉買入基金同樣也可以起到分攤成本的作用,但是實際情況是基金自己在減倉,很多基金僅僅保留一個基本的倉位;其次,最近基金公司發新產品的時候,員工為什么不大比例認購?”
“在判斷股市不行的時候,基金公司應該向投資者充分揭示風險,如果投資者沒有這樣的風險承受能力,那么就應該建議投資者贖回,而不是在宣傳口徑上從建議投資者長期持有到建議投資者進行定投,建議長期投資是建議投資者一次過大筆買,建議定投則是讓投資者拆散了少量分批買,本質都是一樣的。”王群航認為。
“基金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短時間內的大幅下跌,基金公司應該吸取這次的教訓,應該深刻思考怎么做好營銷工作和投資者教育工作。” 王群航認為。 基金應打多少大板?
“實際上,所有基金經理對于去年四季度以來世界經濟情況以及中國經濟情況的變化都經歷了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所以基金的減倉也有一個過程,但是在去年底,沒有人會預料到現在的情況會這么艱難。”
某基金公司投研人士對于市場將所有的錯都歸咎于基金感到冤屈。
“基金公司肯定有自身的局限性,很多投資者常常會質疑我們,在指數位于5000點甚至6000點的時候,為什么不減倉,當時很多基金經理也公開表示估值水平比較高,但是因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依然堅定,所以認為企業整體的利潤2008年還會持續高增長,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基金對于油價的漲幅以及次貸危機的殺傷力的影響過于低估了。”另一基金公司投資部門人士坦承。
但是這位人士認為,如果要求基金經理在半年前就預計到今天的情況,那也是過于苛求。
“在6000點的時候,基金公司在投資上的確對當時中國的經濟前景認識不足,但是基金公司并不存在主觀上讓投資者虧錢的動機,畢竟這對誰都沒好處。”這位人士強調。
此外,有基金業內人士認為,代銷渠道同樣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到了2007年,證監會對于基金公司的監管已經非常細致,基金公司在做持續營銷的時候能夠宣傳的東西非常有限,對于基金公司的監管非常規范。但是對于代銷渠道,證監會無法監管,在2006年底到2007年,各代銷渠道之間拼規模非常激烈,而這時候新進的投資者非常不理性,代銷渠道一線的銷售人員對于投資風險的揭示也非常不足,這就導致新進投資者預期非常高。”某基金主管市場部門的高層告訴記者。
代銷渠道實際上現在也要為他們的不理性的行為付出代價。
“現在銷售最為困難的是北方地區,特別是東北三省地區,為什么出現這樣的狀況,因為在2003年、2004年這樣的時候,基金的銷售非常困難,這時候北方片區基金都是賣不動的。但是到了2006年之后,這些地區的投資者在財富效應的刺激下,開始有了投資需求,到了2007年下半年,這些地區的投資者是最為亢奮的時候,2007年所有基金公司負責北方片區的北京分公司的業績都是非常好的,就是因為這時候這些地區的投資者非常瘋狂,很多投資者在最高點的時候全倉殺入。”上述基金公司高層透露。
“現在銷售情況還算不錯的片區就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因為這些地區的代銷渠道和投資者都比較理性,很多投資人很早就開始買基金,有些03年、04年就開始買,一直拿著沒動,雖然指數大跌,但是很多投資者在基金上是賺錢的,他們受的傷害就小了很多,這些投資者對于基金的買賣時機有著自己的判斷。”上述人士表示。
這位人士認為,“現在反思基金行業的困境,無論是基金公司、代銷渠道還是投資者,都有不對的地方,基金公司活該,業績沒有做好,但是投資者也是不理性,在6000點的時候一窩蜂買,在3000點的時候卻不敢買。但是無論如何,3000點的時候風險都是比6000點低的。”
“市場行情是震蕩的,基金業績必然也是震蕩的,在股票跌的時候罵市場,在基金跌的時候罵基金,這并不合適,其實不看好的股票可以賣出,不看好開放式基金也是可以選擇贖回的,基民合適的態度應該是,只要你進來這個市場玩,就應該有相應的風險承受能力,市場并沒有說只能進不能出,如果你認為市場不行了,那完全可以選擇退出。基民虧了就應該認了,而不應該罵基金。”
王群航認為。
“經過了今年以來的這一輪大跌之后,整個行業開始對行業存在的問題有所反思,但是代價已經付出了,而在這其中,投資人受到的傷害是最大的。希望這一輪調整下來,基民能夠真正地去學習一些投資的技巧,明確自己的投資目標,冷靜地思考自己的投資周期和風險接受能力,建立適合自身的投資組合。”黃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