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綜合物流論文

鮮食葡萄低溫物流體系建設

2008-7-1 12:1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物流就是按用戶要求將貨物從供應地向需要地轉移的過程,是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相關活動的結合。1918年,英國猶尼里佛的利費哈姆勛爵成立了“即時送貨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宗旨是在全國范圍內把商品及時送到批發商、零售商以及用戶的手中,這一舉動被一些物流學者譽為有關“物流活動的早期文獻記載”。 
1.物流的發展
  發達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完善,物流體系已經非常成熟,在生產和流通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1.1美國物流發展階段
①物流觀念的啟蒙及產生階段(1901-1949年) 
②物流理論體系的形成與實踐推廣階段(1950-1978年) 
③物流理論的成熟與物流管理現代化階段(1978-1985年) 
④物流理論、實踐的縱深化發展階段(1985年至今)
1.2日本物流發展階段 
①物流概念的導入和形成期(1956-1964年) 
②物流近代化時期(1965-1973年) 
③物流合理化時期(1974-1983年) 
④物流縱深發展時期(1985年至今)
1.3中國物流發展 
我國自解放后物流體系開始形成,但發展遲緩。改革開放以后,各地出現了許多國營、集體物流企業和運輸專業戶,目前已形成以首都和大城市為中心,縣縣通公路的運輸網絡。在公路運輸中,提高了直達運輸比重,大力發展大型車、特種車和冷藏車,貨物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引起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物流技術設備,全國性物流信息系統正在建立。其發展可分為4個階段。
①形成階段(建國初-1965年)  
②停滯階段(1966--1976年)
   ③改革開放階段(1977--1991年)
    ④市場經濟發展階段(1992年至今)
2、葡萄低溫物流體系建設
葡萄在戰國南方被歸為“短腳水果”,意為葡萄采收后在常溫條件下,屬不耐長途運輸的水果。但現代工業的進步和保鮮科技的發展,早已打破農耕時代的傳統的葡萄常溫流通方式。一個從葡萄采收到消費者餐桌的低溫物流體系已在世界鮮食葡萄主產國廣泛建立。這一體系是以市場為龍頭,以機械制冷設施為基礎,以保鮮袋、保鮮技術為支撐,以食品安全、環境和和諧為保障的全程冷鏈體系。正是這一體系的建立才使葡萄從“短腳”度為“長腳”,使鮮食葡萄走向世界。據有關資料2002年全球鮮食葡萄進口量為251萬t,出口量為277萬t,累積世界鮮食葡萄進出口貿易量達528萬t,較10年前的上世紀90年代新的世界進出口貿易量增長1倍以上,拉動了世界鮮食葡萄的生產發展。2002年世界鮮食葡萄產量已達1634萬t,占同年世界葡萄總產量(6180萬t)的26.4%。
從世界鮮食葡萄生產與進出口情況可以看出,以中國為主的亞洲鮮食葡萄產量占世界52.9%(2004年)。但出口量卻只占9.6%(2003年),而82.1%出口量集中在以低溫物流體系為支撐的美洲和歐洲的發達國家和后興起的以打地域葡萄成熟時間差的智利等發展中國家,盡管兩面大洲的鮮食葡萄產量只占世界的35.9%,(2003)。
  雖然亞洲的鮮食葡萄主要是自產自銷,但同樣需要低溫物流體系的支撐。以日本為例:日本與中國一樣是人多地少,精耕細作型國家,葡萄生產與其它果樹生產受到世界果品市場的猛烈沖擊和本國“農村勞力老齡化、婦女化”的困擾,果品自給率不是一半,為保持國產葡萄的高效益,除產前的嚴格控制產量、疏花蔬果、果穗整形與套袋,更重要的是采后的低溫物流體系的完善。 
由于日本的主栽鮮食品種以巨峰、先鋒等歐美雜種品種為主,導致短期脫離低溫和保鮮食袋也會出現干梗脫粒。故采后全過程嚴格要求冷鏈和精細操作。
3、我國鮮食葡萄的物流方式
  我國鮮食葡萄采收后多數是短途常溫運輸走向市場,無法參與果品物流的大循環。長期以來,我國鮮食葡萄出口量停滯在數百t至數千t范圍內。各地普遍沒有真正的預冷庫,多數是當地的葡萄等果蔬冷藏庫在葡萄采收季節代用為葡萄庫,故預冷效果普遍達不到葡萄品溫為 0℃要求。 
目前,我國鮮食葡萄多數尚未形成完善的無縫隙的冷鏈系統。主體物流形式還是常溫運輸,在常溫市場上批發和零售;另一種就是近年興起的經12h左右的冷庫預冷,但一般達不到葡萄預冷的溫度,加入防腐保鮮劑然后裝入普通汽車,外加保濕被,這種物流形式可稱為亞低溫物流。目前我國真正的冷鏈葡萄物流多用于北方葡萄走向南方高檔市場或用于走向國際市場。如新疆農五師北疆紅提公司經伊犁霍爾果斯口岸運往中亞各國、經滿洲里口岸運往俄羅斯或經廣東、廣西轉運至東南亞各國的葡萄均為無縫隙的低溫物流。
4、討論
4、1. 中國將成為鮮食葡萄生產和進口大國
2002年,我國鮮食葡萄生產已躍居世界鮮食葡萄第一大國行列,年生產量超過380萬t,占同年世界鮮食葡萄生產量的23.2%。但我國2002年的鮮食葡萄的進口量(含從港、澳轉口進入大陸市場的量)估計在10萬t左右,占世界同年鮮食葡萄進口量的4%,而我國2002年的出口量只有930t,只相當同年世界鮮食葡萄出口量的三千分之一。而同為發展中國家的智利鮮食葡萄生產幾乎大部用于出口,出口量達90萬t(2003年)占同年世界鮮食葡萄出口量近1/3,而其鮮食葡萄產量只占世界的6—7%。據有關方面統計,2005年我國鮮食葡萄出口量已達到7萬t,預計未來5-1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鮮食葡萄重要出口國也具胡成為世界鮮食葡萄重要出口國的優勢:
(1)鮮食葡萄產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具有這方面的比較優勢。
(2)中國有超過耕地3倍的荒山,荒灘可以通過局部改土種植耐旱性強的葡萄,并可實現節水型的寬行種植,墩植業,特別是西北地區降水少,病害極少,陽光充足,單位土地面積產出比高。具有發展出口型鮮食葡萄的自然資源優勢。
(3)中國的交通運輸工業的發展已取得舉世矚目的進步,完全有能力建立起鮮食葡萄全程低溫物流體系。
(4)我國鮮食葡萄貯運保鮮技術及產業發展已取得巨大進展。冬貯量已近總產量的10%以上;運輸保鮮也取得可喜進展。
4、2.以市場為龍頭的產銷合作組織有待加速發展
我國是在上世紀80年初開始實行包產到戶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對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90年代,果樹、蔬菜生產率先進入“過剩經濟時代”,“賣果難”問題突顯。單個農戶的果品只能就近進入農貿集市,而無法進入物流的大循環系統。分散生產,分散貯藏,無法集中走向市場則成為制約鮮食葡萄產業發展的重要阻礙。近年,各地建立的葡萄產銷合作組織,“公司+基地+農戶”的產銷形式等便是適應當前葡萄生產發展的一種具有生命力的組織形式。
4、3.市場觀念與市場建設
我國在葡萄等各種果樹發展中,常常是在當市場出現相對過剩時才想起產后貯運與加工,才想起找市場。這種“正向思維”的市場觀念是阻礙我國農產品,特別是商品性極強的園藝產品走向市場。同時,由于市場觀念的淡薄也阻礙著市場硬件的發展。目前,在我國大中城市市場幾乎大多數是農村大集的一種擴延,最好的情況也就是有個遮魚棚,多數無冷庫存放設施。 
4.4.發展建議
(1)加大開發貯運性強的優良品種力度 
值得推薦的品種有:紅地球、秋黑、意大利、瑞必爾、圣誕玫瑰、紅寶石、甲斐路等。 
(2)快速跨越葡萄“質量與安全兩個門坎” 
我國至今未能提出與國際農業接軌的農業標準化生產。要實現鮮食葡萄標準化生產,必須首先制定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鮮食葡萄質量標準,包括食品安全標準。 
(3)推進區域化栽培,建立商品基地 
針對某一品種所屬的種、品種群和該品種的生物學特性,選擇生態適宜區,并建立成片的產業化經營基地是增加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措施。 
(4)統一技術,成片建庫,分散貯藏;建立配套服務體系 
葡萄貯運(含貨架期)的保鮮是個系統工程,它應當包括采后的分級、包裝材料與設備,貯藏、運輸、市場設施與設備,保鮮材料等硬件條件的配套,還應包括質量標準、質量檢測、采后生理、貯運工藝技術與市場信息等軟件條件的配套。嚴格地說,還應包括采前標準化栽培技術及相對應的硬件材料的配套支撐。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