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業首次救災大考
2008-7-1 12:1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5月12日,汶川發生8級大地震后,海內外紛紛在資金、物資、醫療設備等方面鼎力相助……
然而,這次地震卻造成公路、鐵路和民航等交通設施嚴重受損,這給救援行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來自全國各地積極捐獻的抗震救災物資在后方堆積如山,如何能通過最迅速、順暢且透明的途徑運送到災區人民的手中,成為中國整個物流行業面臨的嚴峻考驗。
空中物流作用大顯
地震發生后,解放軍和武警立即出動進行搶險救災,創下解放軍軍史和中國航空史上單日出動飛機最多、飛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輸送行動紀錄。空運對于援救生命來說,其主要優點有:①高速直達性空中較少受自然地理條件限制,航線一般取兩點間的最短距離。 ②安全性能高隨著科技進步,飛機不斷地進行技術革新,使其安全性能增強,事故率降低,可以直接用于援救地震災區。③經濟性良好,直接能在地震道路不通時運用。④空中航行的平穩性和快速性減少了時間,所以在地震中采用空運物流太重要了。而且在傷員趕時間上也有明顯優勢。⑤山區路不好走,用空運直接有效。⑥有利于把快運援救物資和傷員及時處理完畢。另外,在一些高附加值危險作業和對時間有嚴格要求的貨物上,空運物流占有絕對的優勢。這次先采用了直升機在空中盤旋偵察后,后降落在白龍江畔的草灘上。飛機上運來的正是災區最急需的藥品: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鈉注射液。空降兵的某軍緊急前進到了五個鎮鄉受災的地方,先遣隊3000名官兵已經全部展開投入到各個救災的過程中。保障部隊后續的物資供應,已經給他們提供了3000份的應急食品,7000瓶罐頭,5800瓶礦泉水,有一個連直接空投到茂縣的受災地點。
中國軍隊出動直升機,向綿陽、綿竹、彭縣地區空投食品等物資12.5噸。解放軍在13日將11420名官兵空運到成都附近。空運物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災區物品緊張局面,更重要的是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災區救災的重視和關心。同時,空軍航空兵某師再次出動70架次伊爾76大型軍用運輸機,為四川地震災區緊急空運了800多名空軍救災官兵,以及藥品、食品、救災器材在內各類救災物資20多噸。為了確保把人員和物資盡早安全空運至災區,該師派出了精兵強將,根據當地和災區的夜間氣候條件,制定了周密的空運物流計劃。空運物流量比起過去有了進一步增加,在空運物流的基礎上又有了空降和空投物流,在災區空降了15名特種大隊的人員,空投了15噸物資,主要是食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高效運作體現綜合國力
空運物流應對嚴重自然災害、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軍事沖突等突發事件是對物資、人員、資金的需求進行緊急保障的一種特殊物流活動。其服務主要考慮準時性、安全性和缺損率三個方面。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較多的國家之一,經常發生地震、臺風、滑坡、泥石流、交通事故、火災、水災、旱災以及其他自然災害,這些災害一旦出現,必然會產生大量的空運物流需求。在通道能力上,要爭取在短時間內讓應急物資、搶險救災人員及時準確到達受災地區,從而提高應急物流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生命財產損失。
這次抗震救災中,在災害造成的山體滑坡、塌方造成公路通道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軍方通過結合空運和步行這兩種可以說是最高端與最原始的方式,力保應急物流的暢通。在極短時間內,遠距離運送如此大規模的部隊,顯示中國軍隊的軍力投射能力大增,而這是解放軍近年來運輸裝備、指揮體系和官兵素質現代化建設的結果。解放軍的表現,其實是一次對處置突發事件戰斗力的全面考驗,我們的軍隊應急解決能力已經達到現代化國家的水平。空運,速度最快的運輸方式,也是在這緊要關頭的不二之選,盡管天降暴雨,天氣狀況惡劣嚴重影響了空運救災的效率。但是,我們還是看到了一架架飛機陸續飛往災區,多軍兵種,多種方式,遠距離同步開進,譜寫了一曲震撼世界的救災搶險英雄壯歌。同時,通過這次抗震救災實踐,也顯示了中國物流業在災難救援中的作用正在顯現,體系也正在完善和成熟。
物流實踐 未雨綢繆
作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了應對各種可能的突發公共事件,日本各級政府采取了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完善相關的立法、修建水庫和整治堤防、對建筑物進行抗震處理、建立危機管理體制等,都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十分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信息化發展方面,不僅建立起了完善的應急信息化基礎設施,而且,在長期的應急實踐中,積累起了豐富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高效應急管理的經驗,為我國各級政府學習和借鑒提供了寶貴的財富。
其實,中國的相關組織一直都有減災防災的預案,因此進行了大量的救災物資儲存。1998年長江及2003年淮河、黃河的大洪水,2003年甘肅、內蒙古、云南的地震,人們至今還記憶猶新,抗擊自然災害產生了大量的空運物流需求。自然災害產生的空運物流需求每年給社會造成的額外物流成本目前無法估計,應是中國支出的最大、最有價值的空運物流成本。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中國政府在最短的時間內組織了大量救災部隊、醫療人員和救災物資,通過水陸空的立體操作方式送往災區,不少熱心的民間志愿者也籌集了純凈水、棉被、方便食品等物資送往救災一線。政府和民間的聯合行動讓災區同胞們得到了及時而有效的援助。
實際上,這是一次大型的地震物流的實踐,也是一次對于國家整體物流基礎能力、調控手段和執行力的嚴峻考驗。
完善機制 提高效率
盡管當今世界科技高度發達,但突發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等“天災”,決策失誤、恐怖主義、地區性軍事沖突等“人禍”仍時有發生,這些事件有的難以預測和預報,有的即使可以預報,但由于預報時間與發生時間相隔太短,應對的物資、人員、資金難以實現其時間效應和空間效應。從宏觀層面上看,從我國唐山大地震到美國“9·11”事件,從SARS、“禽流感”到近年頻發的礦難,人們在突發事件目前表現出的被動局面,均暴露出現有應急機制尚未具備相當好的應急處理能力,當危難發生在所有救護車不能第一時間趕到的現場,人們最先看到的是空中救援隊及空運物流。
空運物流與普通物流一樣,由流體、載體、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構成,具有空間效用、時間效用和形質效用。空運物流多數情況下通過物流效率實現其物流效益,而普通物流既強調效率又強調效益,因此,要建立機制,高效指揮。既然應急物流是專業化系統化的工程,那么必須重視和發揮物流專家的作用。在專業人員的指揮和參與下,軍隊和地方政府實現合作與協調。要完善預案,加強演練。應該根據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災害來進行演練,例如發生地震時,城市和鄉村的應對方案是有很大區別的,這一方面可以向地震多發國的日本多學習借鑒。夯實基礎,優化管理。國家有必要建立專門的法律法規,從法律的高度保證災害發生后能有效地組織和利用社會資源,如緊急征用急需的民間物資,并建立起相應的補償機制,災難之后給予相關企業補償,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企業界的積極性。必須找到最優化的運輸路線。因為在地震物流管理中,時間的要素顯得格外重要,效率就是生命;選擇最經濟的運輸方式,降低運輸成本。目前常用的運輸方式包括卡車、鐵路、集裝箱海運和空運等幾大類,成本各有高低。我們必須精打細算,如何將貨物的運輸時間最短化,因此要在物流的各個環節實行無縫操作,以最短的時間實現互相銜接。筆者建議,是否可以與具有全國性物流網絡的物流公司結盟,找那么三四家物流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伙伴,一旦遇有突發性的事故發生,在全國各地的紅十字會可以迅速聯系到結盟公司的當地分公司、辦事處進行貨物的集結和調運,從而形成全國一盤棋的有效管理方式,這樣對于事故的處理效率將會有較大的改觀,使我們的物流水平更加合理、有序、迅速、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