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華
所謂慣性是指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在外力不變或合外力為零時,由于它本身的慣性而保持原先的運動狀態,是物體的固有屬性。
對物體慣性的通俗的理解如剎車,由于運動的汽車本身的慣性存在,司機在踩了剎車以后,汽車還要往前保持直線運動,并在地面摩擦力的作用下最終停住,如果汽車是在高速運動下剎車,則通常情況下其滑行的距離要比慢速情況下長,原因是其動能比較大;同樣的行駛速度,噸位大的汽車在剎車時需要滑行更長的距離;如果是高速行駛的汽車,在遭遇緊急情況下剎車,還可能導致車毀人亡!原因還是因為其巨大的慣性!
那么,為什么說庫存也有慣性呢?
企業存在庫存的前提是需求—由于市場對企業最終產品的需求導致了企業內生產線對于企業庫存的要求。一個企業生產需求量的大小就如同正在行駛的汽車速度的大小,而企業本身庫存結構的配套率情況就如同是汽車本身噸位的大小,二者的結合決定企業庫存本身慣性的大小,企業每天對庫存需求量越大,庫存結構配套率越低,則說明企業的庫存慣性就越大!庫存控制的難度也就越大!控制不好,也會導致整個庫存供應系統的崩潰乃至整個企業的滅亡!
現舉例說明如下:
某企業每天只生產一種產品,產品為2萬片,單片物料成本為100,則生產每天需要消耗200萬的物料;又假設該產品有200個不同的物料構成,每一種物料在單片成品中的用量是不同的。該企業截止到某日的當天庫存量為400萬,其庫存結構如下圖所示:(關于庫存配套率的定義,請參考本人在eworks上發表的《制造業庫存分析技術及其應用》)。
由表一可以看出,該企業只有250萬的庫存是完全配套的,大約有150萬的庫存無法配套,而生產每天需求200萬,為了不斷地滿足生產的需要,盡管現有庫存總數已達到400萬,還是需要不斷地補充物料,如P102,理論上可以滿足第二天100萬單位的生產;但問題是,消耗了這100萬以后,其整體庫存結構又變成了如下圖所示;盡管還有將近150萬的庫存,成品都是一件都無法生產,沒辦法還得往里繼續補充庫存,如P40等料,還得遠遠不斷地往里補充,截止某一時刻,庫存結構理論上可以如下:

而在實際操作中,由于供應商的交貨(OTD)表現不同,真正的情況可能會更糟,如表三所示:

該來的不來,不該來的還往里來,結果只能是不斷地加大庫存,以滿足生產的需要!最終形成了這樣的一種局面:庫存想減少,不但減少不下來,反而越來越多!大量的庫存積壓在手中,都不斷地出現物料短缺,想剎車都剎不下來,最終形成了庫存的巨大的慣性!后果是大量的庫存被積壓,產品無法生產,資金無法回籠,導致現金流中斷,生產停頓,企業破產!
根據以上論述,我們不難看出解決的辦法:
針對成品生產對物料的需求情況,分析庫存結構,提高庫存配套率,以減少總體庫存金額,從而減少企業資金壓力。
嚴格控制供應商的交貨,真正作到該來的要來,不該來的一個也不要!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減少庫存移動的慣性,作到剎車自如,想停就停,想前進就前進!
還有一招就是減少生產對庫存的需求,但它的前提是企業已經作好了破產的準備!
其實,在庫存控制的實踐中,由于影響庫存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真正操作起來是很不容易的;反之,如果庫存控制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就不需要去做專門的研究了,很多現有的職位,如庫存控制員、計劃員、采購員等,就可以不存在了!他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需要他們去解決一個矛盾:如何在保證供應的情況下去做到零庫存!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只有企業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