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宏觀調控對船用鋼材市場影響分析
2008-6-25 12:39:00 來源:世華財訊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摘要:中國出口加工型產業快速增長,導致了船用鋼材旺盛需求;出口產品加工貿易增長過快,引發經濟失衡及宏觀調整要求。宏觀調控政策對造船業和船用鋼材的影響分析:首先是進出口增長勢頭的回落;其次是船運量增長勢頭的回落;再次是造船和船用鋼材增長勢頭的回落;最后是鋼材價格上漲勢頭回落。
報告單位及作者: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專家團專家 陳克新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出口加工型產業迅速膨脹,刺激造船業強勁增長,船用鋼材需求旺盛。預計近期內中國造船市場繼續升溫,船用鋼材需求旺盛和價格高位運行局面依舊。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和宏觀調控政策取向的重大變化,中國船用鋼材市場亦會相應調整,導致增長勢頭的顯著回落。對此,要予以高度關注。
一、中國出口加工型產業快速增長,導致了船用鋼材旺盛需求。
從2000年開始,中國經濟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水平,尤其是“兩頭在外”的出口加工型產業發展迅猛,推動了進出口貿易總量的急劇膨脹。據統計,2007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值21,738億美元,比2001年擴大了3.3倍。從2003年到2007年,中國鋼材出口額由50億美元增長到500億美元,擴大了10倍;其中2007年船板出口量約為420萬噸,比2004年增長近6倍。另據測算,2007年中國加工貿易占中國外貿的比重超過40%。其中三資企業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60%左右。2008年1季度中國通過加工貿易獲取的貿易順差為642億美元,高出同期整體貿易順差227億美元,成為中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
中國船舶(600150,股吧)建造業也具有明顯的加工外向性特點。據有關資料,2007年中國承接新船定單中,出口船舶占據總量的87%。從2003年到2007年,中國船舶出口的年均增長率超過了30%。
中國加工貿易產業和大進大出貿易量的急劇擴展,極大刺激了礦石、原油、金屬、谷物、各種消費品等大宗商品的航運量的膨脹。據測算,2007年中國石油(601857,股吧)、煤炭、鋼材、精煉銅、電解鋁、橡膠的表觀消費總量為313,089萬噸,比2000年增長1.6倍。同期中國鋼材出口量增長了9.1倍,鋁材出口量增長了13.2倍,銅材出口量增長了2.6倍。
表1.2007年中國初級產品表觀消費量增長情況表
名稱 2007年(萬噸)2000年(萬噸)比2000年增長(%)
煤炭 229253 82722 177.14
石油 34594 22258 55.42
鋼材 51883 14121 267.42
銅 504 202 149.50
鋁 1202 350 243.43
橡膠 603 281 114.59
合計 313089 119934 161.05
大宗商品進出口貿易量的膨脹,推動了中國造船業和船用鋼材的旺盛需求。據國家統計局快報統計數據,2007年中國民用鋼質船舶產量為21,738萬綜合噸,比2006年增長23.5%,比2001年增長2.4倍。據此粗略測算,2007年中國船用鋼材消耗量不少于1,000萬噸,比2006年增長2成以上,比2001年增長3倍多。
中國造船業的迅猛發展和對船用鋼板的旺盛需求,推動了中國船用鋼板產量的大幅度增加。從2003年開始,在有關部門協調努力下,鋼鐵行業持續大幅提高造船用鋼的產能。從造船用量較多的中厚鋼板產量來看,2007年中國中板和厚板產量約為4,810萬噸,比2001年增長139%。其中2007年船用鋼板產量1,200多萬噸,比2006年增長86%,呈現大幅增長態勢。
二、出口產品加工貿易增長過快,引發經濟失衡及宏觀調整要求。
中國大力發展“兩頭在外”的出口加工型產業,大進大出,因此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謂。這個發展戰略促進了中國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并且成為全球航運、造船業持續繁榮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出口加工型產業發展過快,也使得中國經濟增長出現了某種程度失衡。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原材料消耗增長過快,產業結構失衡。中國的出口加工型產業,大多建立在大量消耗資源性產品,如石油、煤炭、橡膠、礦石、大豆、棉花、玉米等初級產品的基礎之上。比如鋼鐵產量的過快增長,就導致和加劇了上、下游產業發展的不平衡性,即鋼鐵產能與能源、動力、原料、物流發展的明顯不協調,鋼鐵產能過剩與礦石、焦炭、燃油、電力和運輸供給不足同時并存。
二是中國環境污染嚴重,經濟增長難以持續。在世界產業結構調整中,中國為出口迅速膨脹中國鋼鐵等重化工業產品產量,導致了大量污染,破壞了可持續發展。
三是“兩頭在外”比重過高,明顯受制于人。中國許多工業產品,如鋼材、有色金屬、新聞紙、服裝、食品、耐用消費品等,所使用的原材料的很大部分需要依賴進口,比如鐵礦石進口量占到中國需求量的40%以上(按實際含鐵量計算)。另一方面,中國進口這么多的原材料,其中的很大部分并非自己消費,而是加工成產品后用于出口。按照粗略測算,2007年中國直接和間接出口粗鋼超過1億噸,約占中國粗鋼產量的3成左右。其中造船板出口量420萬噸,占同期船板產量的34%,成為世界主要的造船板出口大國,同時也是世界主要船舶出口大國。也就是說,2007年中國進口鐵礦石的一半左右都是為世界其他國家生產鋼材所進口的。這也另一個側面說明中國加工業體系,也包括鋼鐵行業中的船板加工生產,對境外市場的依賴過重。其結果是明顯受制于人。
從2007年開始,美國暴發次貸危機,其負面影響并向全球擴散,進而引發世界經濟顯著減速。最近,聯合國將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測值大幅下調至1.8%,比2007年的增長3.8%,回落了2個百分點。其中世界最主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則下降0.2%,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經濟衰退。世界經濟的減速,尤其是美國經濟進入衰退,消費者減少開支,勢必會對中國的出口加工貿易型產業帶來很大沖擊。
四是貿易順差太大,加劇中國通貨膨脹。據統計,2007年中國貿易順差為2,622億美元,比2003年的255億美元擴大了9倍多。中國依靠環境代價、依靠壓低本國工人的工資水平(2007年中國產業工人平均工資僅為美國工人工資的二十分之一),依靠“節衣縮食”(過量儲蓄和過度投資出口型加工業),將所生產的產品大量出口,導致貿易順差過大,外匯儲備過多,不僅導致眾多非議,頻繁的反傾銷,而且由于美元的持續大幅貶值,導致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并引發了中國資源性產品供應緊張,加劇了的通貨膨脹。因為大量資源被用于出口,因為央行需要投入大量人民幣購買美元,這就導致了流動性過剩。
三、由此而引發的調控政策取向。
近年來,人們已經發現并開始重視上述問題,有關部門陸續采取了一些對策,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節能減排,淘汰落后,促進產業升級。決策部門提升產業結構的主要設想是:逐步扭轉過度依賴出口、依賴投資、依賴加工貿易的經濟增長模式,向消費、出口、投資協調的模式發展。作為耗能污染大戶,鋼鐵等金屬冶煉加工行業首當其沖。其中落后的中、小型鋼鐵企業成為治理重點。除此之外,其他一些污染較重的出口型加工業也受到限制。
在淘汰落后的同時,有關部門積極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產品的發展。產業和產品升級的結果,將是物流金額的增加和物流量的減少。
二是減少貿易順差。其實中國追求的是進出口貿易平衡,并不想要過多的貿易順差和過多的外匯儲備。所以2007年中國商務部年度工作目標之一就是減順差。主要措施是增加進口,抑制出口,抑制出口加工型產業的發展等。比如取消或降低進口關稅、下調或取消出口退稅、開征或提高出口關稅等。2007年7月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又發布了新的《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這些調控政策在2008年開始顯示成效。據統計,1季度中國出口總額3,059億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21.4%,回落6.4個百分點;1季度貿易順差414億美元,同比減少49億美元。其中鋼鐵出口量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4月份出口量和貿易順差情況繼續回落。
三是多次調整出口關稅,抑制過量出口。減少貿易順差,就需要抑制出口,包括鋼鐵產品出口的過快增長。近兩年來中國調整鋼鐵出口關稅已達6次之多。其中長材、熱軋板材等86個稅號產品退稅完全取消,鋼坯征收了20%以上的出口關稅。從2008年中國鋼鐵產品出口,尤其是3、4月份出口量反彈,以及國際市場鋼材價格持續上漲,關稅抑制效應逐步減弱情況來看,專家認為,中國鋼鐵產品出口關稅的調整還有空間。因為現在國際市場鋼材價格還在上漲,中國的鋼鐵出口量還是太多。比如,2008年前4個月中厚板(其中很大部分為造船板)出口量同比增長3成以上。
四是加快人民幣升值速度。為了實現減順差的目標,中國還加快了人民幣自主升值速度。統計數據顯示,自2007年4季度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達到5%。其中2008年1季度升值4%左右,按年計算超過15%,創下匯改以來的最快速度。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抑制中國商品的過量出口,增加中國供應,減少貿易順差;降低原材料的進口成本,緩解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一定程度上對沖美元貶值所導致的匯率損失;減少購匯人民幣的投放數量,抑制流動性的過快增長。預計目前目前人民幣的升值速度有所放緩,但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今后的升值大趨勢不會改變。
五是實施從緊貨幣政策。近些年中國經濟增長持續加速,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太快,物價上漲過高,為此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導致從緊貨幣政策的出臺。2008年以來,盡管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和出口外部環境緊縮,但因為物價水平的高位運行,國家“兩個防止”,實施從緊貨幣政策也不會改變,只是對實施力度進行調整而已。從緊貨幣政策的實施,將導致中國經濟增長和進出口增速的回落,尤其是加工出口型貿易量的回落。
四、宏觀調控政策對造船業和船用鋼材的影響分析。
一般而言,上述宏觀調控政策的出臺,及其效應的逐步顯現,以及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減速,將會對中國乃至世界航運需求、造船需求和船用鋼材需求產生重大影響。
首先是進出口增長勢頭的回落。國內外經濟增長的減速,尤其是中國逐步改變大進大出的經濟發展戰略,抑制出口加工型產業的過快發展,推動產業升級,發展高附加值產品,從長遠來看,勢必引發中國大宗商品貿易量和船運量增長勢頭的回落。統計數據表明,2008年1至4月,中國進出口總額7,911億美元,同比增長24.4%,雖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長水平,但是,如果剔除同期較高的通貨膨脹因素后,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實物量增長水平并不高。比如,2008年1季度,中國10種大宗商品出口總量同比僅增長1.9%,出口則下降9.1%。1至4月中國鋼材出口金額同比增長4.1%,但出口量卻下降了23.9%。因此,2008年以來,國內外航運市場上所承運的中國進出口商品數量的增長水平也不會有多高,應該出現了一定幅度的回落。
表2.2008年1季度10種重要物資出口情況表
名稱 單位 1至3月累計
出口量 同比±
%原煤 萬噸 1020 -10.6
成品油 萬噸 158 -42.3
鋼材 萬噸 1139 -19.4
銅 萬噸 1.25 140.4
鋁 萬噸 15.05 6
鋅 萬噸 2.18 -85.8
水泥 萬噸 780 1
化肥 萬噸 461 154.7
輪胎 萬條 7736 6
塑料 萬噸 22 10
合計 11334 1.9
表3.2008年1季度10種重要生產資料累計新增資源情況表
名稱 單位 進口量 同比±
%原煤 萬噸 1126 -18.2
成品油 萬噸 318.67 102.1
鋼材 萬噸 418 -0.9
銅 萬噸 46.9 -1.7
鋁 萬噸 6.99 21.9
鋅 萬噸
水泥 萬噸
農用化肥 萬噸 203 -40.1
橡膠 萬噸 83.97 18.8
塑料 萬噸 422 -7.6
合計 萬噸 2625.5 -9.1
從2008年全年的情況來看,由于歐美國家消費力度的減弱,由于中國從緊的貨幣政策,由于大進大出一般性加工行業發展的抑制,對外貿易將會出現較多減速。據商務部預測,2008年中國出口貿易同比增長10%左右,大大低于2007年26%的增長水平。如果剔除出口價格上漲因素,以實物數量表現出來的內外貿易增長水平的回落還會更多。
其次是船運量增長勢頭的回落。進出口貿易量的下降,就意味著大宗商品海運量的減少。21世紀以來,中國內外貿易量的強勁增長,引發了船運需求,尤其是國際航運市場需求的大幅度增長。隨著中國需求力度減弱,特別是出口量的大幅度下降,一定會導致船運量增長勢頭的回落。比如,2008年中國鋼材產量增長勢頭的回落,不可避免地會對進口鐵礦石數量產生重大影響。據統計,受消費需求回落的影響,2008年1季度中國粗鋼產量12,494萬噸,僅比2007年同期增長8.6%,增幅回落了近14個百分點。如果按照1至3個月的平均產量計算,預計全年粗鋼產量約為49,976萬噸,只比2007年增長2%左右。即使將今后的產量增加因素考慮進去,2008年中國粗鋼產量增幅也將在10%以內,大大低于2007年增長水平。這樣,中國對鐵礦石的進口量的增長水平也會相應回落。如果按照一般情況測算,2008年中國鋼鐵產品(鋼材、鋼坯、生鐵、鐵合金)的直接和間接出口量比2007年減少3,000萬噸,相當于減少4,650萬噸進口礦的消耗量;如果出現最糟糕的情況,即美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中國鋼鐵產品(鋼材、鋼坯、生鐵、鐵合金)的直接和間接出口量比2007年減少6,000萬噸,相當于減少9,300萬噸進口礦的消耗量,占2007年中國鐵礦石進口總量的四分之一。如果這種情況真的出現,勢必會對國際海運市場產生很大影響。
有關數據表明,2008年1季度,中國生鐵產量同比增長7.6%,鐵礦石精礦消耗量僅增加1,315萬噸,而同期中國鐵精礦產量(折算)1,600萬噸,已經能夠完全滿足中國鋼鐵生產對鐵礦石的增長需求。其結果勢必降低對進口鐵礦石的依賴度,進而削弱海運需求的增長勢頭。
有關統計數據也驗證了這一推斷。2008年4月末(4月29日),國際海運指數比年初(1月2日)下滑了4.5%。同期一些航線如澳洲航線海運價格指數也出現了下降,高的降幅為6.8%。
近些年來全球油價的大幅度上漲,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海運格局,減緩了外貿運輸量的增長勢頭。有觀點認為,100美元/桶的石油價格已經使得運輸成本大幅增加。如果石油價格攀升到150美元/桶甚至200美元/桶價位,將使得在全球經濟布局中,對運輸成本的考慮超過對對人力成本的考慮,因為遠距離運輸各種商品的代價過于高昂。也就是說,跨國公司在投資海外生產和采購基地時,將盡可能地縮短運輸距離。受其影響,全球大宗商品的運輸距離相應縮小,帶來實際運輸量增幅的減弱。
再次是造船和船用鋼材增長勢頭的回落。中國大宗商品船運輸量增長勢頭的回落,遲早會傳導到造船生產上來,引發造船增長勢頭和船用鋼材增長勢頭的回落。據有關資料,2008年中國新船成交量將有所下降,不僅低于2007年2.4億載重噸水平,也難以突破2億載重噸關口,只是大體保持前5年的平均水平。造船增長勢頭的回落,當然會引發船用鋼材消費增長力度的相應減弱。
據有關資料,目前中國手持船舶訂單中集中集裝箱船的比例下降,散貨船比例上升為58.8%,估計單位載重噸平均用鋼量不到20%,單位載重噸用鋼量呈現下降趨勢。這也會弱化船用鋼材的增長勢頭。
最后是鋼材價格上漲勢頭回落。進入2008年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鋼材價格繼續強勁上漲。據測算,到2008年3月末,中國30個主要城市、5大品種的鋼材平均價格為5,642元/噸,比2007年同期上漲41.8%,絕對噸價提高了1,662元。其中船板價格漲幅更大。據有關資料,2008年4月末,中國船板價格普遍超過7,000元/噸,比2008年初上漲20%以上,遠遠超出了所增加的生產成本費用,溢價泡沫隨之顯現。盡管近期內船板價格還將高位運行,但隨著今后大宗商品進出口貿易量增長勢頭的回落,隨著中國及全球造船增長水平的回落,隨著船用鋼材需求增幅的回落,以及船板新增產能的釋放,中國船板等船用鋼材價格的上漲勢頭將得到遏制,呈現高位回落局面。
中國船用鋼材價格上漲勢頭的回落,與人民幣的升值趨勢也有密切關系。
五、此次調整,并不意味著漫漫“熊市”到來。
當然,提示美國經濟有可能出現嚴重衰退,世界經濟存在明顯減速風險,以及受外部緊縮影響,中國的出口加工型產業將會受到沖擊,進而引發大宗商品貿易量和船運量增長勢頭的回落,引發造船和船用鋼材增長勢頭的回落,甚至出現船用鋼材價格的一定幅度調整,并不是說這種情況馬上就會發生。但是,中國相關產品的生產企業和貿易商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風險的存在,未雨綢繆,謹慎應對。
另一方面,這種情況即使出現,也并不意味造船業和船用鋼材漫漫“熊市”的到來。此次需求及價格行情的調整,很可能只是一次泡沫的擠壓與釋放。由于世界及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并未動搖,依然堅實。主要是中國和新興經濟體的需求增長空間很大,可以逐步替代或部分替代(不能完全替代)歐美國家經濟下滑后減弱的需求份額,因此可以避免了更大需求危機的出現。比如,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還有龐大的低收入人群,還有較為薄弱的醫療、教育、公用設施等巨大的投資空間,尤其是環境保護方面薄弱,都需要大量的物資投入。除此之外,印度、巴西等人口大國也存在類似情況,由此而產生了旺盛的大宗商品旺盛需求,可以支持全球航運業和造船業的繼續發展和價格行情的高位運行。當然,這種替代是逐步的,需要一個時期來消化,在近期內并不能完全替代歐美國家減少的份額,因此,世界需求及價格行情都不可避免地要進行調整,這是一種幅調整后的相對歷史高位。
受其影響,2008年并包括今后一段時期內,中國造船產量增幅只是適度回落,整體需求依然旺盛。據中國船舶工業統計快報數據,2007年中國新接船舶訂單9,845萬載重噸,比2006年增長132%;手持船舶訂單15,889萬載重噸,增長131%。這就保證了2008年造船及船用鋼板的繼續快速增長。2008年1至4個月中國民用鋼質船舶產量691萬總噸,同比增長63.5%的統計數據已經顯示了這一點。另據有關資料,如果按照2007年末中國手持新船定單15,889萬載重噸測算,2008年中國造船量將超過2,500萬載重噸,2009年將超過4,000萬載重噸,2010年將超過5,000萬載重噸。到2010年,中國船用鋼材需求量將超過1,800萬噸,其中船板需求量接近900萬噸(還有觀點認為會突破1,000萬噸)。雖然增長水平出現回落,但仍保持了增長局面。不僅如此,國際船運市場行情還受到地緣政治的很大影響。最近傳言美國正在加緊制定進攻伊朗的戰爭計劃。如果美伊之間真的暴發戰爭,哪怕僅是一時的沖突,都會導致礦石、石油等初級產品價格的大幅飆升,導致大宗商品的搶運。受其影響,船用鋼材行情也會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