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四大原因導致工業企業利潤增長下滑

2008-5-9 11:08:00 來源:上海證券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本報告從企業財務分析入手,通過對企業收入、成本及利潤的核算,分析影響企業利潤增長變動的因素及其對稅收的影響。根據本報告分析,勞動生產率下降和上游產品價格的快速上揚是造成今年1-2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增長下滑的主要原因 

由于工業企業生產和利潤增長下降,相應的流轉稅和工業企業所得稅增長也出現回落。雖然工業企業所得稅增長下降,但銀行利潤卻大幅增長,結果是在新所得稅法開始實施的兩個月,所得稅額加速增長。如果不考慮印花稅暴增,稅收總額增長與去年持平甚至微微下降。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我國宏觀經濟與財政政策分析》課題組

  本報告執筆:閆坤 鄢曉發

  稅收來源于經濟,稅收收入較快增長是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直接體現。我國的稅收收入結構是以流轉稅和企業所得稅為主,而這兩類稅都來自于企業。前者直接來自企業的生產,后者來自企業的經營成果。因此,稅收的增長與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密切相關。本部分從企業財務分析入手,通過對企業收入、成本及利潤的核算,分析影響利潤增長變動的影響,及其對稅收的影響。通過建立企業財務與稅收的關系,從而達到對企業經營和稅收收入進行深入研究的目的。

  企業收入、成本及經營利潤核算與比較

  企業的損益表顯示了企業的收入、各項成本及經營成果,企業的利潤等于收入減去各項成本。通過企業財務分析,核算企業收入成本,從企業的各項收入、成本及利潤的變動情況,可以發現影響利潤變動的直接因素。本報告的工業企業財務分析并不是針對具體的某一個企業,而是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總量指標。

  根據企業的損益表,企業的營業利潤總額(所得稅前)=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三項費用(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我們把2008年1-2月工業企業各項收入、成本及利潤的絕對值、增長率與去年同期進行比較(見表1)。

  項目的利潤敏感系數反映了該項目對利潤變動的影響程度。主營業務收入的利潤敏感系數為17.35,表示在其他成本不變的情況下,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利潤將增長17.35%。顯然,主營業務收入是企業利潤的最重要影響因素,也是企業產品在市場中的價值實現。主營業務成本的利潤敏感系數為14.67,其中工資總額的利潤敏感系數為1.4,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的利潤敏感系數只有0.25。

  項目的增長率之差乘以它的利潤敏感系數,得到該項目對利潤增長率變動的貢獻。根據表2計算,影響本季利潤增長率大幅下滑的主要因素是主營業務成本的上升,它對利潤增長率下降的貢獻達到14.67%(利潤增長率下降27.27%)。工業企業的主營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成本與直接人工成本構成,前者由原材料用量及原材料價格決定,后者即工資總額。工資總額增長對利潤增長率變動的貢獻達到10.85%,占主營業務成本對利潤增長率變動貢獻的一大半。原材料成本對利潤增長率變動貢獻大約為3.72%(14.67%-10.85%)。三項費用的增長對利潤增長下滑的貢獻為4.21%,其中利息支出增長的貢獻為0.89%。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對利潤變動影響較小,貢獻為0.93%。

  工業企業利潤增長下降原因分析

  (1)勞動生產率增速的下降是本季工業企業利潤增長下滑的主要原因。2008年1-2月利潤增長率下降27.27%,主營業務成本對利潤增長率下降的貢獻為14.67%。其中,工資總額增長對利潤增長率變動的貢獻達到10.85%,占主營業務成本對利潤增長率變動貢獻的一大半。可見,工資總額是本季工業企業利潤增長下滑的主要原因。

  工資總額由企業職工平均人數和工資價格決定,表1中工資總額等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根據表1,工業企業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比去年增加了10.7%,比去年同期增加5.4%。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增長19.2%,比去年同期增加1.2%。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從2007年1季度開始大幅增長,但今年一季度與去年相比只是持平。可見,今年1-2月工資總額快速增長的原因并非工資價格的增長,而是從業人數的快速增加,其背后的含義就是勞動生產率增速的下降。

  我們以工業企業人均增加值增長率和人均利潤增長率(均按可比價格計算)兩項指標來衡量工業企業的勞動生產率。2008年1-2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人均增加值的同比增長率和人均利潤同比增長率分別為5.13%和0.86%,分別比去年同期回落了7.44%和32.07%,勞動生產率出現了增長回落。由此可見,2008年1-2月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增速的大幅下滑才是工業企業工資總額大幅上升和利潤增長大幅回落背后的真正原因。

  (2)上游產品價格上漲造成的原材料成本壓力也是利潤增長下滑的重要原因。根據表1計算,原材料成本對利潤增長率變動貢獻大約為3.72%。原材料成本上漲快于產成品價格,或者上游產品價格增長快于下游產品價格,導致中下游產業利潤下降。原材料成本上漲快于下游產品價格的根據有二:第一,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7.4%,比上年同期回落0.3%。另計算,2008年1-2月直接材料成本(主營業務成本-工資總額)增長28.64%,比去年同期高0.24%。由于產銷率比較穩定,成本增長快于收入增長,說明成本在快速提高。第二,上游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明顯高于下游工業品的出廠價格漲幅。根據2008年1季度的分行業工業品出廠價格,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排在前五名的依次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價格分別上漲34.34%、31.85%、20.77%、19.6%和18.81%。這些行業的出廠價格都遠高于平均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6.9%。而其它眾多下游制造業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都遠低于6.9%(見表2)。

  成本推動型是本輪通貨膨脹壓力的典型特征,它也具有輸入型和結構型兩大特征,二者密切相關。近年來,我國的進口增長迅猛,但在國際市場價格的決定方面缺乏話語權,這就更加助漲了進口價格的攀升。

  (3)產品的市場銷售壓力增加,是利潤增長下滑的重要原因。主營業務收入對利潤增幅下滑的貢獻為5.21%。在產品價格普遍上揚的情況下,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反而出現一些回落,表明產品的市場銷售壓力增加。市場銷售壓力可能是來自于國外市場,也可能是來自于國內市場。國外市場的壓力主要是因為美國經濟的下滑和人民幣匯率升值。國內市場的壓力主要是國外市場的傳導和國內的通貨膨脹壓力。事實上,原材料成本的快速上漲,企業急需通過產品市場轉嫁成本。但下游行業常常缺乏產品定價的能力,轉嫁成本的能力有限。

  (4)其他因素。三項費用的增長也是利潤下滑的重要原因。三項費用中,利息支出在2008年1-2月增長34.1%,比去年同期高16.62%。但數據表明,由于利息支出在成本中占比重較小,利息支出的大幅增加對利潤影響并不大。進一步分析,2008年1-2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資產總額為347107.1億元,其中負債合計201931.1億元,而同期的利息支出只有721.9億元。很可能是因為企業的負債來自銀行融資的比例仍較小,而是大量使用零成本或低成本、但風險較高的商業信用。

  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對利潤變動影響較小。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是企業銷售產品和提供工業性勞務等主要經營業務應負擔的城市維護建設稅、消費稅、資源稅和教育費附加,它在企業承擔的稅負中只占小部分。占企業稅負大部分的是增值稅和所得稅,前者是價外稅,后者是對企業經營利潤征稅,二者都不進入企業的收入、成本及經營利潤的核算。

  企業所得稅加快增長源于第三產業

  流轉稅增長下滑,所得稅加快增長,印花稅超快增長

  稅收主要有流轉稅、收入稅、財產稅和行為稅,其中流轉稅與收入稅構成了我國稅收收入的主體。流轉稅與收入稅分別針對企業的生產環節和利潤環節進行征稅,對企業影響較大。表3顯示了我國2008年第一季度的稅收情況。一季度,全國稅收收入承接上年勢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累計完成15102億元(不包括出口退稅額和關稅),名義同比增長33.8%,增幅居近年同期最高。分稅種看,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關稅和印花稅都增長較快。

  稅收的“超高”增長似乎與企業增加值和利潤增長的回落相背離。根據前面描述,2008年第一季度,企業生產和利潤皆出現增長的回落。GDP同比增長10.6%,比去年同期回落1.1%。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1.5%和10.9%,分別比去年同期回落1.5%和0.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6.5%,比去年同期回落27.3%。僅從這一組數據直觀地看,針對企業生產和利潤環節征收的稅收也應該出現增長率的下降才對。

  為了解釋這個“背離”,我們把所有的稅收增長都按照GDP平減指數進行剔除,得到可比價格的實際增長率。事實上,我們在統計GDP、工業增加值以及利潤時,使用的都是可比價格的實際增長率。按照可比價格,2008年一季度稅收總收入增長23.6%,比上年同期提高2.3個百分點。

  從結構看,稅收增長呈現出幾個特征:第一,流轉稅出現增速的較大回落,流轉稅主要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其中增值稅占比最大。增值稅主要來自工業企業,尤其是制造業。它的增長下滑與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下滑是一致的。第二,所得稅增長明顯加速。在所得稅率下調以及工業企業經營利潤增長下滑的前提下,所得稅增長加速似乎不合邏輯。第三,房產稅增長加快,但基數仍小。第四,受去年五月提高印花稅率的影響,印花稅超快增長。一季度,印花稅達到597億元,名義增長383.8%。第五,受人民幣升值影響,關稅增長加快。一季度關稅名義增長率為34.5%,比去年加快11.9%。

  所得稅加快增長與所得稅率下調的背離原因

  一季度,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的名義增長率為34.86%和35.7%,分別比去年同期提高9.6和10.5個百分點,實際增長率為24.6%和25.4%,分別比去年同期提高3.6和4.4個百分點。新的《企業所得稅》于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將原來內資企業所得稅稅率33%調整為25%。很顯然,新稅法實施的直接結果應該是企業所得稅的下降。并且根據前面分析,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大幅降低,工業企業的所得稅增長肯定是下降的,甚至可能出現絕對值的下降。2008年1-2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稅前利潤為3482.4億元。如果按照25%稅率并假定3月份利潤取1、2月的平均值,近似地算,2008年1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交企業所得稅為1306億元,比去年同期工業企業應交企業所得稅(按30%稅率計算得到1320億元)要低。因此,企業所得稅迅猛增長的解釋只有一個,企業所得稅加快增長的來源在于第三產業。

  對所得稅加快增長的解釋大致有兩個:

  第一,企業所得稅的加快增長來自第三產業,尤其是銀行機構的利潤大增。由于不對稱上調利率導致的利差擴大,銀行的利潤大幅增長。14家A股上市銀行一季度平均凈利潤同比增速高達119.14%(剔除建設銀行、中信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不可比數據),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凈利潤增速排名前列。即使以稅前利潤來看,工商銀行今年一季度稅前利潤為436.8億元,同比增長56.3%。建設銀行一季度稅前利潤為418億元,環比增長167%。交通銀行一季度稅前利潤為102.8億元,同比增長42%。民生銀行一季度稅前利潤為32.64億元,同比增長105.2%。浦發銀行一季度稅前利潤為36.9億元,同比增長118.7%。興業銀行一季度稅前利潤為38.7億元,同比增長83.7%。招商銀行一季度稅前利潤為83.13億元,同比增長126.3%。

  銀行經營利潤的大幅增加主要來自利差的擴大和中間業務的迅猛增加。由于股市的繁榮,使得銀行活期存款大量增長,進一步提高了銀行存貸的利差,目前這一水平大約為4%,且達到了全球最高。相比較之下,亞洲市場目前的利差水平在2.5%左右,香港地區在1.8%-2%左右。銀行經營利潤的大幅上升,遠遠抵消了所得稅率下調的影響,致使銀行貢獻的所得稅大增。

  第二,征管因素促進個人所得稅的加速增長。2007年稅務機關進一步加強了稅收征管工作,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納稅人自行申報個人所得稅的工作在各地稅務機關開展順利,完善了全員全額扣繳申報管理,同時強化了轉讓二手房等財產轉讓所得稅的征管,加強征管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而造成的減收,使得個人所得稅大幅增長。

  稅收并未超快增長,而且可能會出現增長的回落

  一季度稅收收入名義增長33.8%,似乎是超快增長了。但是,按可比價格計算的一季度的稅收收入的增長率為25.1%,僅比去年同期增加3.1個百分點。而且,國內增值稅、消費稅、進口產品的消費稅和增值稅、營業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費等稅種的增長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也就是說,占稅收收入主體的流轉稅的增長是下降的。

  由于印花稅的超高增長,使稅收總收入增長出現“虛增”。2008年一季度,印花稅收入達到597億元,實際增長率達到346.9%,比去年同期的增長增加47.4%。并且,2008年一季度印花稅占到稅收總收入的3.95%,比去年同期提高2.7個百分點。這樣一來,如果剔除印花稅對總稅收收入的貢獻,2008年一季度稅收收入實際增長率與去年同期增長率將再縮小大約三個百分點。于是,2008年一季度稅收收入的實際增長率與去年持平,甚至略有下降。由于印花稅是對交易行為進行征稅,它與企業生產和利潤并不直接相關,因此對印花稅進行剔除,以更清晰地考察稅收與企業生產和利潤的關系是可行的。

  總之,如果按可比價格進行統計,并且允許剔除印花稅這一特別的因素,一季度稅收的增長并沒有“超常”。并且,在下一階段,稅收增速很可能出現下降。首先,國際經濟走低還將持續,國內通貨膨脹壓力也將持續一段時間。工業企業的生產和利潤增長面臨繼續下滑的風險,從而促使增值稅和工業企業所得稅增長進一步下降。其次,拉動本輪稅收增長的重要因素是企業所得稅,而本輪所得稅加快增長又要歸功于銀行。但銀行的利潤受貨幣政策調控的影響明顯,并且其中間業務很難持續超高增長。兩種因素綜合起來,銀行的利潤也很難維持超高增長。最終,新所得稅法的減稅效應將會顯現出來,促使所得稅增長的回調。第三,拉動本輪稅收增長最為重要的因素??印花稅已經從3%。下調至1%。,印花稅繼續保持超高增長是不可能的。綜上分析,下一階段我們擔憂的可能不是稅收超快增長的問題,而可能是促使企業利潤增長和稅收持續快速增長的問題了。

  表1:工業企業的收入、成本及利潤核算

  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其中:工資總額平均從業人員數(萬)平均勞動報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應交增值稅三項費用合計其中:利息利潤總額

  2007年1-2月 48764.241089.53869.4 7069.9 5473708.81672.83859.3520.82932.07

  增長率 27.7 27.4 24.3 5.3 18 23.6825.4720.331 27.4843.78

  2008年1-2月 62547 52989.25106.7 7827.5 6524904.82083.44828.9721.93482.4

  增長率 27.4 28.4 32 10.7 19.2 27.4 23.6923.45 34.1 16.51

  增長率之差 -0.3 1 7.75 5.4 1.23.72 -1.783.12 6.62 -27.27

  利潤敏感系數17.35 14.67 1.4 -- 0.25 1.35 0.19 1

  對利潤增長率變化的貢獻(%)-5.21 -14.67 -10.85 -- -0.93 -4.21 -0.89-27.27

  注:①工資總額作為主營業務成本中的一項列出。工資總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②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指企業銷售產品和提供工業性勞務等主要經營業務應負擔的城市維護建設稅、消費稅、資源稅和教育費附加。主營業務稅金在利潤前進行扣除。③應交增值稅是價外稅,利潤總額并沒有扣除增值稅。④項目的利潤敏感系數是指假定其他項目不變的情況下,該項目單位變動引起的利潤變動,如主營業務收入對利潤敏感系數表示主營業務收入每單位百分比變動引起利潤的百分比變動。⑤對利潤增長率變化的貢獻是指利潤增長率變動中,多少是由其增長率變化引起的。對利潤增長率變化的貢獻=增長率之差×利潤敏感系數。

  表2:2008年1季度分類別工業品出廠價格增長率

  分類采掘業食品類原材料工業加工工業一般日用品衣著類耐用消費品

  增長24.911.39.2 4.43.4 1.96-0.58

  表3:2008年一季度我國稅收收入及增長

  稅收收入國內增值稅國內消費稅進口產品的消費稅和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費房產稅印花稅

  2008q1 151024677 730 1881 21242576 1231 80363 135597

  08q1增長率33.824.4 23.0 31.7 29.234.8 35.7 25.324.8 19.8383.8

  07q1增長率25.520.0 22.2 27.8 28.625.2 25.2 38.724.8 8.4313.5

  08q1實際增長率23.614.9 13.6 21.7 19.324.6 25.4 15.715.3 10.7346.9

  07q1實際增長率21.315.9 18.1 23.5 24.321.0 21.0 34.020.6 4.7299.5

  工業生產增速減緩

  工業生產增速減緩,工業企業利潤增幅回落

  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4%(3月份增長17.8%),比上年同期回落1.9個百分點。分企業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12.9%;集體企業增長11.6%;股份制企業增長18.9%;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14.3%。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長17.3%,輕工業增長14.7%。工業產銷銜接狀況良好。一季度,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7%,比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

  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3482億元,同比增長16.5%,比上年同期回落27.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利潤率為5.57%,比上年同期回落6.01%。2005年以來,工業利潤同比增長率穩步上升,但在2007年下半年開始有下降跡象。2007年5-8月工業利潤同比增長率為31.08%,比上年同期回落5.8%。2008年1-2月,該指標則大幅回落。工業企業銷售利潤率自2006年也一直保持不斷上揚趨勢,今年1-2月開始了大幅回落。

  上下游行業分化,上游行業利潤暴增,下游行業情況堪憂

  上游行業利潤大幅增加,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和黑色金屬礦開采業利潤大增,農副食品受國際、國內價格糧食價格大幅上揚的因素,利潤也是大增。有色金屬礦采選業近兩年利潤大增,但近兩個月受價格回落的因素,利潤沒有增加。下游加工制造業的利潤增幅普遍回落,大幅下降或者虧損的行業有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銀行利潤增速迅猛

  2008年一季度,商業銀行的利潤普遍大幅增長。14家A股上市銀行一季度平均凈利潤同比增速高達119.14%(剔除建設銀行、中信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不可比數據),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凈利潤增速排名前列。中國工商銀行第一季度凈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77%,達到331億元人民幣。中國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長85%,至217億元人民幣。中國建設銀行第一季度凈利潤達到321億元人民幣。凈利潤增速前三名分別是北京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分別為189.8%、187.4%和156.66%。交通銀行一季度凈利潤為79億元,同比增長99.7%。民生銀行一季度凈利潤為24.67億元,同比增長123%。興業銀行一季度稅前利潤為30.9億元,同比增長119%。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