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內河資訊

甘肅:蘭州百年“航運夢”終實現

2008-5-9 10:56:00 來源:陽光在線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4月30日上午9時30分,隨著“蘭航一號”駛離碼頭,沉寂了近百年的蘭州段水路航線再次喧鬧起來。一路順水東行延伸進入24公里新航線。沿途黃河美景盡收眼底,F代化高樓大廈群與河岸秀麗的景色交相輝映。    除了白塔山,水車博覽園和市區現代化建筑景觀外,記者一路也被一座座各式各樣的黃河大橋、吊橋以及獨特的山水風光所吸引。大約一小時后,“蘭航一號”相繼駛過了新橋、北出口、雁灘大橋、包蘭鐵路橋等大橋,讓人不由感慨蘭州真是座名副其實的“橋城”。尤其是九州臺梁塬地貌堪稱經典,位于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中心,黃土厚度是世界第三位,被人們稱作風神捏就的世界,黃河之水穿城而過,形成了神奇黃土地貌。船向前行駛10分鐘左右,來到了九龍壁景觀,它是著名的中流砥柱奇觀,遠觀使人產生視覺中心的錯感。據說古代蘭州的水運工具——羊皮筏子就是在這里起航。那時,從蘭州到包頭順水而下需要用12天的時間才能到達。一路前行,沿途的臥仙臺,仙狐洞,葫蘆谷,石龜望天,老鷹石,二十里桃源仙境,太極島,金沙灣等各個形態各異的天然景觀讓人流連忘返。再加上黃河兩岸的懸崖峭壁、綠樹、桃花、春草、飛鳥……美景一個接著一個,令人目不暇接。 
  站在船頭,迎著河風,偶爾有飛濺的水滴打在身上、臉上。一位游客興致勃勃地唱起了秦腔,仿佛聚集起主宰這隴原大地的能量。船上的乘客不停地與沿途的人們揮手,呼喊,抒發著自己的喜悅之情。層疊的山巒一層層地被“剝開”,再“合攏”,航道蜿蜒盤旋,每到轉彎處“蘭航一號”都會壓響鳴笛,響聲在空曠的峽谷中久久回蕩。據“蘭航一號”船長介紹,新航線河道最寬的地方是包蘭鐵路橋下,近700米,而在山谷中河道僅有50米。最深的河域在什川小峽碼頭,有30多米,而最淺處僅10米左右。最終,在歷時1小時40分鐘后,“蘭航一號”于上午11時成功到達目的地什川小峽碼頭。 
  記者體驗 
  4月30日,蘭州白塔山碼頭彩旗飄飄,鑼鼓喧天,蘭州至什川水上航線試通航儀式舉行。該航線的開通,使蘭州人的百年“航運夢”終于得以實現。 
  當日上午9時30分,在短暫而隆重的試通航啟動儀式之后,承載了蘭州人百年“航運夢”的“海巡110號”在一聲長鳴中,從蘭州港向東出發順流而下,在歷時1小時40分鐘后,“海巡110號”于上午11時成功到達本次試通航的目的地——什川小峽碼頭。 
  蘭州港至什川航線開建于2002年,整條航線全長約37公里,為5級航道標準。途經榆中縣、城關區、皋蘭縣,航道最深處30余米,最淺處10余米,沿途有數個50多米寬的峽谷,航道最寬處位于包蘭鐵路橋附近,約700多米。從蘭州港到什川順水航行需1個半小時左右,返程逆水到蘭州港行程約需3個小時。為貫通這一航道,國家投入與地方配套資金共約4700萬元,皆在發展蘭州旅游業,同時兼有貨運等功能。
 市交通局交通史志編纂辦公室的專職編輯表示,黃河蘭州段航運歷史雖悠久,但多年來,由于歷史和自然原因,航道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多,直接影響了航運的發展。2002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廳的大力支持下,黃河蘭州段先后實現了航道開發一期工程順利完工,并建成五級航道38.4公里。2005年12月23日,黃河蘭州段東西延伸開發工程正式開工建設。該工程是在原來一期工程基礎上向東西延伸共50公里,其中上游八盤峽至鐘家河橋段26公里,下游包蘭鐵路橋至什川段24公里。為確保航道貫通后的航運安全,相關部門先后對沿途航道的14處險灘進行集中整治,并進行多次的疏浚、護岸、炸礁等工程。工程完工后將建成八盤峽、四冶機械廠、新城、金魚池、柴家臺、桑園子及小峽7座碼頭。  
  4700萬打造37公里“黃金水道”,蘭州至什川水上航線試通航。 
  昨日9時20分,“海巡110號”出發。 
  歷史上的蘭州既是內地通向內蒙古、西藏、青海、新疆、寧夏等地的樞紐,又是西北的軍事重鎮,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蘭州地區的商貿活動自古繁盛。直到如今,人們還時常說起的“茶馬互市”、“絲路繁榮”,一個重要的樞紐便是蘭州。 
  騷泥泉早年是蘭州的一大水運碼頭,木排在此解體上岸銷售,皮筏子也在這蘭州港裝卸貨物,西津路上車馬來往不絕,一派繁忙景象,當年這里是名副其實的“蘭州港”。皮筏子運輸持續到50年代中期,隨著包蘭鐵路的通車而退出了市場。 
  黃河上游的青海、甘肅部分地區的草原,畜牧業繁榮,所產皮毛為中下游地區制革和紡織工業的原料供應地,但由于陸路交通不暢,而廉價的黃河水運便應運而生。蘭州的皮筏子長途運輸始于清光緒年間(1875年),所運貨物多為皮毛、油料、木材、糧食到蘭州,或經蘭州至寧夏、包頭等地;蘭州的瓜果、水煙、藥材、大豆、調料也是主要貨物。到1932年商業性運輸達到鼎盛時期,皮筏多達120余只。抗日戰爭開始后,皮筏子運輸重點轉到軍用品方面?箲饎倮笤俎D回商品運輸。共和國成立后,皮筏運輸曾一度得到發展,擁有大型皮筏35個,多次承擔大型機件的運輸任務。1954年至1956年,包蘭鐵路修建及寧夏石嘴山煤礦建設中,由天蘭路運至蘭州中轉的采礦、選礦用機械、推土機及部分鋼軌、鋼材等,均由蘭州皮筏子承運。在建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到1958年包蘭鐵路通車后,皮筏子的大規模長途運輸已由鐵路和公路完全取而代之了。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