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7-2008)(節選15)
2008-5-15 18:3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編者按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陸江會長擔任編委會主任,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物流學會會長何黎明為主編的《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7-2008)將于“五一”前后出版,各地新華書店公開發售。全書分為綜合報告、專題報告和資料匯編三大部分,是了解中國物流發展的權威著作。
本文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學會副秘書長兼研究室主任賀登才撰寫,系《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7-2008)的《第一篇綜合報告》部分。本篇共四章:2007年中國物流發展的環境,2007年中國物流發展的特點,2007年中國物流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2008年中國物流發展展望。今天刊登第四章,敬請關注。
第四章 2008年中國物流發展展望
200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做出的戰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承上啟下的一年,也是舉世矚目的“奧運年”。我國物流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機遇大于挑戰。據預測,2008年我國物流業將會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的勢頭。社會物流總額的增長幅度不會低于20%,物流業增加值的增幅可達16%左右,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在油價上漲的情況下,基本上能夠保持2007年的水平。新的一年,有這樣一些趨勢應該引起重視。
一、現代物流業規模擴張和結構調整的趨勢
溫家寶總理在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考慮到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慣性難以減速,各地政府換屆后發展的“沖動”勢必強勁,2008年國民經濟增長的幅度一定會超過預期目標。再加上中國經濟總量的基數較大,第二產業的比重較大,外貿依存度偏高等因素,必將帶來物流規模進一步擴張的有利環境。
黨的十七大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經濟發展的熱點地區,國際上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國內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轉移。這兩個“轉變”和兩個“轉移”,勢必對現代物流業結構調整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物流需求“質”的提升要大于“量”的擴張。
二、國內物流市場國際化競爭的趨勢
作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和第四大經濟體,中國市場日益融入到國際市場,國內物流網絡逐步成為全球供應鏈網絡的一部分。中國的物流市場正在成為國外企業關注的重點,投資的熱點。一些國際化的企業將加快并購國內企業,完善在中國的網絡布局。同時,隨著全球化配置資源的推進和中國勞動力成本等方面優勢的減弱,國外企業也會把產業轉移的目標選擇在其他的發展中國家。面臨國際化競爭的中國物流市場,國內大型物流企業將加快資源重組,組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物流業的集約化程度會進一步提高。中國物流的國際化,開闊了企業發展的視野,提升了市場競爭的層次,也對中國的物流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制造和商貿企業物流需求集聚與分散的趨勢
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物流功能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許多制造企業走分離、外包、供應鏈管理的路子,通過主輔分離,集中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樣的發展趨勢,正在由家電、電子、汽車等行業向鋼鐵、機械、建材等上游企業延伸。整合剝離廠內物流機構,全部或部分外包物流業務,進而與上下游的采購、生產、配送、銷售等一系列環節結成供應鏈。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的企業,特別是商貿企業正在加大投資力度,強化自身物流功能。集中還是分散,自營還是外包?不同的企業會根據自己的判斷,作出不同的選擇。總體來看,制造企業的外包意向強于流通企業。
四、應急物流、農村物流和關系民生的物流加快發展的趨勢
2008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農村和民生的發展,回歸“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對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建立健全農村市場服務體系,將促進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為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提供便捷通道;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的發展,將支持發展關系民生的食品、藥品及危險化學品物流,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發生在2008年1月的雨雪冰凍災害,暴露了我國應急物流體系的脆弱。總結抗冰救災的經驗,國家必然重視應急物流體系的研究和建立。
五、物流基礎設施加緊建設的趨勢
黨的十七大提出 “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了現代物流的產業地位。2008年,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即將出臺,政府有關部門將加大對物流業的政策支持。加上新一屆地方政府開始工作,預計2008年各地將根據國家物流規劃,制定或修訂本地規劃,更好地協調物流基礎設施布局,促進物流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項目建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協同效應開始顯現。
六、物流運作集聚區快速發展的趨勢
2008年,區域物流將會出現許多新的“亮點"。一是圍繞沿海港口形成的“物流區”。除傳統的“廣(州)、大(連)、上(海)、青(島)、天(津)”等地以外,處于海峽西岸的廈門港、處于歐亞大陸橋最東端的連云港,特別是處于北部灣地區的“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等都有大的動作。二是圍繞城市群崛起的“物流圈”。如,成、渝地區的綜改試驗區,武漢周邊的“兩型社會”試點,遼寧中部城市群,黑龍江的“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湖南的“長(沙)、株(洲)、(湘)潭"等。三是圍繞產業鏈形成的“物流帶”。如青島的家電、長春的汽車、上海的鋼鐵、汽車和化工等。四是配合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東部沿海地區物流發展穩步提升,物流服務向中西部地區滲透和轉移將會加速。五是區域間物流合作逐步加強。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北部灣地區有望出現更實質性的合作,進一步化解區域間的市場壁壘,在更大范圍內實現物流資源的優化配置。
七、物流企業經營成本進一步上升的趨勢
2008年,由于需求旺盛和供給緊張,石油、礦石、糧食等重要資源國際市場價格仍將持續上漲,帶動各類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價格不斷上升,企業各類經營成本將進一步上升。2008年1月,中國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同比上漲6.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7.1%。中央提出當前宏觀調控的任務著重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對于物流企業來說,取得資金、土地、人力資源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運營成本會進一步上升。由于市場競爭的關系,主營業務的要價卻很難提高,企業的利潤空間將進一步受到擠壓。
八、物流管理創新和服務升級的趨勢
主要表現為傳統服務的整合和專業化服務的創新。2008年普通型的低端服務利潤會越來越薄,服務商面臨重新洗牌的壓力;而創新型業務、增值型服務和適合客戶需要的特色服務將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專業化物流的發展會更加深入。制造、商貿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的重視,將會推動物流企業向專業領域滲透,加速與供應鏈上下游的聯動。物流企業必須利用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連鎖經營和代理制等現代流通方式,針對企業物流需求,大力發展增值型、創新型業務,培育新的增長點。同時,培育自主物流服務品牌,有條件的企業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九、物流發展的政策環境更加寬松的趨勢
政府有關部門將會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一五"規劃的要求,加大對物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出臺相關政策意見,推動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二是商貿業、農業物流發展,將會有具體的支持政策;三是各有關部門將會研究解決物流企業發展中遇到的交通、稅收、土地和融資等現實問題,新一批物流企業營業稅差額納稅試點企業將獲批;四是有關部門將會繼續推進鐵路、公路、民航、水運等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綜合運輸體系和物流信息化建設;五是進一步研究打破區域間的市場壁壘,推進區域間物流合作;六是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品種的物流發展,將會得到政府部門的扶持;七是物流標準、統計、人才教育培訓及理論研究等行業基礎性工作,物流企業信用等級評價體系將會進一步完善。
本書在截稿前得到最新消息: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特別是組建“交通運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大部制”改革思路,將有利于社會物流資源的統籌和協調;物流的宏觀管理模式可能出現新的變化,這也將是2008年物流界關注的熱點之一。(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