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物流標準化進程中的問題與對策
2008-4-8 16:0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物流,是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到較高水平的產物,而物流標準化作為物流產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已成為現代物流與傳統物流的分水嶺。我國物流標準化工作剛剛起步,推進中種種問題依然突現,因此需要各方有效的對策及時跟進。
發展的現狀
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我國物流業開始起步,進入本世紀后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熱點。近一兩年,才從系統論的角度提出解決物流標準化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制定頒布了一系列物流或與物流有關的標準。除技術標準外,也制定了對有關物流行業的通用、工作和管理標準。同時,我國已經參加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與物流有關的各技術委員會與技術處,并明確了各自的技術歸口單位。在我國,包裝、標志、運輸、貯存方面的國家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的約占30%;公路、水路運輸方面約占5%;在鐵路方面約占20%;在車輛方面約占30%。此外,在商品條形碼、企事業單位和社團代碼、物流作業標識等方面也相應采用了一些國際標準。我國在物流標準化方面的努力對于規范當前物流業發展中的基本概念、促進物流業迅速發展,并與國際接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物流標準化建設還只是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實際問題還未觸及。
面臨的問題
應用推廣存在障礙
首先,我國物流標準化工作被人為地分散在各個不同的管理部門。比如條形碼標準由中國物品編碼中心負責、集裝箱標準技術由交通部科學研究院設計、托盤技術有鐵道部科學研究院承擔,因此難以形成統一的管理體系,應用推廣比較困難。其次,物流市場基礎比較薄弱,也直接影響到物流標準化的實施。我國經過多年改革開放,企業已全面實現了市場化經營,但是,從經營方式上看,企業“小而全”、“大而全”的結構與觀念還有很大影響;從生產發展水平看,企業生產的物質成本與勞動率成本都還有很大潛力。物流作為“第三利潤源泉”,還沒有普遍成為企業生存發展必須追求的主要途徑與當務之急。這兩個原因造成了物流市場實際需求的不足,這與物流市場的潛在需求與物流業的急速膨脹,形成巨大反差,直接影響到物流標準化的應用與推廣。
基本設備缺乏統一規范
目前,我國物流系統貨物的倉儲、裝卸和運輸等環節缺乏統一規范而難以有效銜接。在我國物流企業中有的采用歐美標準,有的采用日韓標準,更有甚者自己定義標準。由于托盤標準的不統一延緩了貨物運輸、倉儲、搬運等過程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的提高,也嚴重影響了物流配送系統的運作效率。另外,各種運輸方式之間裝備標準也不統一。比如海運與鐵路運輸集裝箱標準就存在差異,使得海鐵聯運必須經過再次拆箱、裝箱后才能實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海鐵聯運規模的擴展。在公路、航空中,運輸方式間裝備標準的不兼容影響了綜合運輸的發展,降低了物流效率。
數據交換與信息共享滯后
截止2001年,我國已擁有電信網絡干線光纜超過30萬公里,基本形成以光纜為主體,數字微波和衛星通訊為輔助手段的大容量數字干線運輸網絡,包括分組交換數據網、數字數據網、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和公用中繼網在內的四大骨干網絡的總容量達到62萬個端口,EDI、ERP、MRP、GPS等技術也得以應用。許多部門和企業都在建立自己的信息數據庫,但是物流領域沒有公共數據的接口行業和國家編碼標準,造成了電子化物流網絡相互不兼容,數據無法自由交換,信息不能共享。
采用國際標準比例低
在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下,我國的標準包括物流相關標準在制訂過程中較少考慮與國際標準的一致性。近幾年,隨著物流在我國的興起,以及加入WTO,我國也開始注重物流的國際化標準的重要性,參加了一些國際標準化組織,并在包裝、標識、運輸、儲存等方面采用國際標準。但是由于我國物流業還處于起步階段,所以物流標準化落后于發達國家。因此,目前能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物流標準所占的比例仍然很低。所以,目前我國急需建立一個與國際接軌的完善的物流標準化體系。
對策與建議
政府部門要重視物流標準化工作
一方面要在計量、技術、數據傳輸、物流作業和服務等方面做好基礎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標準化工作的協調和組織,積極推廣與應用國家已頒布的各種與物流活動相關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對一些由傳統企業轉型過來的企業以及準備進入物流行業的其他企業,政府可以在推廣標準化方面予以政策支持,比如采取物流企業市場準入條件來制約物流企業必須貫徹物流標準化,對于貫徹物流標準化的企業,政府則給予政策上的扶持等。
企業應成為物流標準制定和實施的主體
如果沒有企業的參與和實施,物流標準化建設只能有頭無尾。從長遠看,物流標準化關系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關系到企業的自身利益問題,企業應該積極參與和配合物流標準化的推廣和應用。
制定物流基礎設施標準規范
要形成整個物流體系的標準化,必須在物流系統的各主要環節包括包裝、運輸、裝卸搬運、儲存中尋找一個基點,由于集裝形式是未來物流的主導形式,所以集裝系統是使物流過程連貫而建立標準化體系的基點。基于物流基礎模數的物流設施的標準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基礎,物流設施標準化的基礎是物流基礎模數尺寸,基礎模數尺寸一旦確定,設備的制造、設施的建設、物流系統中各個環節的銜接、物流系統與其他系統的配合就有了依據。
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服務系統
物流信息服務系統的建立必須以統一的數據庫為基礎,如果物流的各參與方都要建立自己的數據庫,而且要根據各自的需求,不斷地補充、修改自己的數據庫,不斷地重復建設,不僅造成大量資源浪費,也帶來了數據庫信息的不統一,數據更新不夠及時等問題。因此,需建立物流信息數據庫,包括商品信息和物流節點信息兩個數據庫,從根本上避免數據庫的重復建設,使得需要數據庫的用戶可以直接將該數據庫中的數據下載到自己的數據庫中使用,不僅節省人力、物力,還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同時,對于那些沒必要或沒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數據庫系統的用戶,該數據庫將成為其共有的數據庫,在需要時調用數據。因此,綜合的物流數據庫的建立將為整個物流系統中的用戶提供標準化的數據來源,是保證物流信息傳遞的重要環節。
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應與國際接軌
國際標準化組織和一些歐美國家為了促進國際物流的發展,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國際上公認和通用的物流標準。我國在促進和推動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過程中,應盡可能采用國際標準。這既能加快我國物流標準化的建設步伐,也不失為與國際物流標準保持協調一致的有效手段。
作者: 韓曉飛 趙金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