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物流管理的一道檻
2008-4-8 15:4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作者:張鐸 孫宏雁
供應鏈其實并不是一條鏈,供應鏈系統中有眾多的供應商、物流企業和眾多的客戶,組成了一個“供應網絡”。 物流企業作為供應鏈中極為重要的中間環節,要對其上下游企業進行統籌管理,首先要實現供應商、客戶、不同系統和不同平臺間的數據無縫銜接。
物流企業作為供應鏈中極為重要的中間環節,對其上下游企業進行統籌管理。對于其上游企業,物流企業要與其建立起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必要時將虛擬供應網絡變成現實的鏈接,為客戶提供滿意的物流服務;對于其下游企業,物流企業要建立“以顧客為中心”的營銷理念,為其提供最優的物流解決方案。
物流管理呼喚標準化
物流中心的編碼管理是系統的核心。客戶要保持編碼與物流中心的一致性,物流企業要遵循物流中心的編碼規則。否則,物流管理系統將無法實施。
但是,現實卻不是這樣。物流企業、客戶、物流中心都各自為戰,國內物流領域由于沒有公共數據的接口行業或國家編碼標準,造成了信息系統相互不能兼容、數據不能交換、信息不能共享的局面。由于國內軟件業開發與管理不規范,國內物流編碼標準化的系列化程度不夠,推廣宣傳和監督執行的力度較弱,這些都是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
標準化消除信息“孤島”
物流管理信息系統中的編碼標準化工作已經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1999年,我國就已經初步形成物流信息分類編碼標準體系。物流信息分類編碼標準體系旨在匯集與物流信息系統相關的現有國家標準,提出待制定的相關國家標準,一方面明確標準制定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反映現有標準化狀況,為物流信息系統設計人員提供參考,為進一步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提供支撐。
物流信息分類編碼標準體系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門類,第二層次為類別,第三層次為項目。整個標準體系分為三個門類。第一門類為基礎標準,這些標準是制定標準時所必須遵循的全國統一的標準,是全國所有標準的技術基礎和方法指南,具有較長時期的穩定性和指導性;第二門類為業務標準,它是針對物流活動(裝卸、搬運、倉儲、運輸、包裝和流通加工)的技術標準,對物流信息系統建設具有指導意義;第三門類為相關標準,它是伴隨人類社會技術進步(特別是通信和信息處理技術進步)而產生的專門領域標準,其中EDI(電子數據交換)應用、商業貿易和政府審批(如報關等)與物流活動密切相關,而GPS(全球定位系統)則是提供對運輸工具(含運輸物品)的動態實時跟蹤和導航的工具系統,也與物流活動密切相關。
除此之外,國家還制定了大量相關的代碼標準,如集裝箱、口岸代碼的標準等。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統中應該遵循這樣的原則,有標準的一定要使用標準,不要企業自行“制定”自己的標準。
物流企業的管理者、軟件公司的開發人員一定要加強標準化的學習,了解并掌握標準化的最新發展動態。只有這樣,電子商務環境下的跨時域、跨地域的物流管理才能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