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運代理運輸時效優化分析
2008-4-16 17:4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客戶對供貨時效要求也越來越高。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既快又準的時效已成為物流人不斷優化和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那么,我們如何優化和提高運輸時效呢? 在物流服務KPI指標中,絕大部分企業都采用平均運輸周期來衡量物流服務時效的好壞,這樣的衡量方法真的有效嗎?客戶會滿意嗎? 對某企業來說,平均運輸時效從6天降低到4天,已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但詢問客戶后,客戶還是對改進后的時效不滿意,為什么呢?因為客戶關注的是每一單的時效,客戶會想起最長的時效8天,其肯定不會滿意。
從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送貨過程的不穩定性,即可靠性不夠,雖說平均運輸時效是4天,但客戶印象最大的是8天。所以我們在設定運輸時效衡量指標的時候,要以客戶為導向,在關注平均指標的同時還是要關注指標的可靠性,使訂單盡可能的都在指標以內,而衡量送貨時間是否可靠的指標可用準時交貨率來計算。
影響運輸時效的因素
由于運輸的不可控性,影響運輸時效的因素比較多,也難于防范,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客戶及物流企業對時效感到頭痛的原因之一,其涉及到人(搬運工、司機等)、車輛、貨物、制度、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為了更好地找出影響運輸時效的因素和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上面用魚骨圖的方法來進行影響運輸時效的因素分析。
運輸時效的優化和提高
設立合理的運輸時效考核指標。客戶對運輸時效的一般要求不外乎兩種:縮短產品交貨期和提高產品交貨準時率,這也是運輸時效優化追求的目標。產品交貨期能體現企業的運作水平好壞,準時交貨率能體現企業的誠信和競爭力。兩個指標缺一不可,而且此兩指標互相依存互相沖突,符合悖反原理,延長產品交貨期可提高產品的準時交貨率,縮短產品交貨期則會增加準時交貨率的達標難度。因此,企業在考核運輸時效的時候一定要設立兩個指標:平均運輸周期(衡量產品交貨期的指標)和準時交貨率(衡量產品交貨是否可靠的指標),只有在平均運輸周期和準時交貨率之間找到平衡,才能最終取得客戶的滿意,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我們在考察某物流公司運輸時效的服務水平時,也不能單純的考察某一指標,而是兩個指標都要考察。舉例來說,上海到北京,A物流公司的準時交貨率是100%,B物流公司的準時交貨率是95%,難道就能說A公司比B公司的運輸時效水平好嗎?其實不然,讓我們再看看A公司的平均運輸周期為48小時,B公司的平均運輸周期為30小時,綜合來看應是B公司的運作好于A公司的運作,因為B公司的平均運輸周期短,而且準時情況也比較好。 既然考核運輸時效的指標包括平均運輸周期和準時交貨率,那么他們的指標設定為多少合適呢?是不是越高越好呢?大家都知道,高服務是與高成本互相對應的,運輸時效也不例外。我們需要找到服務和成本的平衡點,使總成本最低。建議此類指標設定的范圍應參考行業內的標準和企業的實際運行情況來設定,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略高于行業標準即可,比如準時交貨率一般可設定為95%,此時總成本最合適,客戶也能接受此服務水平。平均運輸周期因不同的運輸方式會不一樣,采取什么樣的運輸方式取決于企業的市場策略和客戶的需求。通常來講,600公里以內比較適合公路運輸,1 500公里以內比較適合鐵路運輸,1 500公里以上比較適合航空運輸。公路的平均運輸周期可按40公里/小時來計算,比如上海到北京,1 500公里,如走公路,平均運輸周期可定為38小時,鐵路時效可把火車發運前等待時間(火車出發時間-發貨確認時間)、火車運行時間、提貨時間和配送時間相加即可得出鐵路的平均運輸周期,航空也可按如此操作,另外每一個公司需要根據自己的企業特點和實際運作現狀按照以上的常規計算規則進行適當的修正,以較低的物流成本滿足客戶的時效需求。 在進行運輸時效優化分析的時候,首要的就是要解決標準(平均運輸周期)問題,只要標準沒問題,其余的就是運作問題啦。如標準制訂的有問題,物流公司再怎么努力也達不到,我們就需要考慮修改標準,舉例來說,以上海到烏魯木齊的航空為例,假設航空時效是36小時,一般發完貨時間是晚上21:00,加36小時應是第三天9:00前送到不算遲到,此時客戶剛上班而且客戶晚上又不收貨,肯定就無法做到36小時的指標,根據一般的運作規律,在第三天12:00前送到應該屬于正常合理時效,因此上海到烏魯木齊的航空時效就要從36小時調整到39小時才比較合理和可操作,如物流公司在39小時以內還做不到,就是其運作問題,如航空拉貨沒趕上航班,未及時配送等。解決了標準的問題就相當于解決了平均運輸周期問題,下面主要就是解決準時交貨率的問題。
運作問題優化和防范
人,是運輸時效所有因素中影響最大也是最關鍵的因素,要提高運輸時效必須先從人的因素著手。
派專人對準時交貨率負責,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健全和完善全程信息跟蹤系統與數據采集流程,做到信息當天反饋、當天分析,對任何一票延遲的貨物都要查出相應的原因,如是不可抗力因素則只做記錄不去關注,如屬于相關環節的問題,則需要跟進相關人員分析原因并提交改進措施,直到問題最終落實解決。
加強對相關的人員時效方面的培訓和宣貫。通過遲到數據的分析,有相當一部分屬于操作人員對時效標準不熟悉導致,私自認為早一點晚一點無所謂,只要客戶不投訴就行,因此需要把時效方面的要求宣貫到每一個人,讓每一個人都明確時效的標準和注意事項,培訓內容可包括時效考核標準,時效計算方法,裝運操作要求,配送操作要求,信息反饋操作要求,異常問題處理操作要求等。
領導、司機和相關操作人員要重視。時效運作好壞與承運商相關人員重視程度有很大關系,只有重視,才會想很多辦法去解決。需要派懂業務的人來負責車輛的調度和計劃,如派多大體積的車輛,每車裝幾個點,車輛幾點出發,各城市的裝貨順序如何?如何跟客戶溝通,如何把握客戶的真實需求等,只有業務熟練才能很好地滿足時效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