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供應鏈論文

農副產品供應鏈制約因素及對策

2008-3-7 0:0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入世之后中國農業產業鏈將在世界范圍內與發達國家農業產業鏈展開競爭。我國農產品中的糧食、油料作物和棉花等大規模種植的品種處于比較劣勢地位,生產成本明顯高于國際市場同類產品,而勞動密集型的農副產品在數量和價格上則具有相當大的比較優勢。這些農副產品主要包括:果蔬、肉類、禽蛋和水產品等。但是在這些產品的供應鏈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限制著整個供應鏈的成本節約和價值增值。在農業產業鏈中,農產品供應鏈對于提升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糧、油、棉等大類農產品成本相對于國際市場同類產品的高出部分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流通環節,通過供應鏈管理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現代消費者對農副產品要求品質優良,品種豐富,產品新鮮、安全,供應及時,這對供應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農副產品供應鏈管理的范圍和目標 

   

  所謂供應鏈管理,是在滿足服務水平需要的同時,為了使系統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應商、制造商、倉庫和商店有效地結合成一體來生產商品,并把正確數量的商品在正確的時間配送到正確地點的一套方法。供應鏈管理涵蓋了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客戶的客戶”之間有關最終產品或服務的形成和交付的一切業務活動,其目的是使整個供應鏈產生的價值最大化。 

   

  農產品產業鏈主要包括以下環節:農業產前環節—產中環節—產后加工環節—流通環節—消費環節。其中: 

   

  農業產前環節:種苗業、飼料業、信息指導、產品規劃  

   

  農業產中環節:田間管理、技術指導、農用物資、肥料業  

   

  農業產后加工環節:品級分類、商品化加工、包裝加工、保鮮加工、儲存加工、食品加工  

   

  農產品流通環節:渠道規劃、網點布局、冷鏈流通技術、產銷地市場建設  

   

  農產品消費環節:品種品質提供、消費引導  

   

  農產品產業鏈包括農產品從種苗培育到大田管理、農畜產品加工、保鮮直至流通、市場銷售等所有環節和整個流程,在農業產業鏈主線上的各個環節都與其他許多產業相關聯。本文主要討論農副產品供應鏈的后三個環節,即產后加工到消費環節。 

   

  農副產品供應鏈管理追求目標: 

   

  1、 通過對供應鏈管理,最大限度地整合鏈上資源,降低成本,帶動整個農產品產業鏈的發展。 

   

  2、 傳遞市場信息,實現需求拉動。及時把銷售終端的信息輸送給供應商及生產者,調整物流配送及產品生產。 

   

  3、 向消費者提供品種、品質、新鮮度和安全性符合要求的標準農產品。這要求農副產品快速進入消費市場,減少中間環節。 

   

  二、 農副產品供應鏈的制約因素 

   

  我國現有的農產品供應鏈在實現上述目標過程中,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嚴重制約: 

   

  1、農產品標準化水平低。在農產品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產品標準化問題一直是困擾生產和流通的主要因素之一,對中國農產品順利地進入國內外消費市場產生著不小的抑制作用,其中在農產品出口和連鎖超市生鮮區經營過程中,農產品標準化問題反映的尤為突出。  

   

  2、產地分散,生產規模小,科技含量低。農業生產具有先天的分散性加上我國農產品生產者(農戶或生產企業)一般規模較小,不利于供應鏈的組織管理。在生產環節,農戶的科技知識和科技手段運用程度偏低,接受系統地科技指導機會較少,良種普及率和單產偏低,以水果為例:雖然我國人均79平米的果樹面積,以接近人均83平米的世界水平,但果樹單產只有世界平均值的66%,遠低于75公斤的世界平均擁有量,因此對農業生產要素資源的占有過大,生產效率比較低。  

   

  流通環節:在農產品的產后流通加工環節,嚴格篩選,規格包裝,以及各種具有科技含量的保鮮技術使用上都遇到推廣普及和規模化運用的難題,在目前情況下,這恰恰又是多數小生產方式下的農戶力不能及的事,現代科技加工和保鮮技術應用成為限制農產品的流通半徑范圍和流通量,影響消費環節的農產品品質,造成產后流通損耗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消費環節:中國的消費者在一些主要農產品的人均占有量上不算太低,但在農產品的消費質量上、產品的科技含量上、消費的時間和空間的均衡性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3、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由于信息溝通不暢,難以實現在科學準確的市場信息指導下組織農業生產,和農副產品的精確配送。精確配送是指在恰當的時間將符合品質標準的適量的商品配送到指定地點。由于信息準確性和及時性不夠,在實際物流配送中有許多無效配送,造成嚴重浪費。另外,現在市場上有時還存在一些農產品的賣者找不到買者、買者找不到賣者的情況。這種情況對于農業特產品尤其明顯。 

   

  三、 農產品流通環節和現狀 

   

  1、產品流通三級市場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農產品流通三級市場建設,即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和零售農貿市場。在國家鼓勵和市場調節之下,大規模的農產品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正在逐步形成,但區域內農產品綜合物流配送體系尚未成型,網絡分布不夠均衡,農產品大宗物流與連鎖超市生鮮區之間未能有效銜接,農產品的冷鏈物流還沒有出現。 

   

  2、農產品流通產業政策  

   

  目前的市場架構與國家的相關流通產業政策有關,現在我國各級政府鼓勵、支持的“菜籃子工程”中承擔零售環節流通的主渠道仍然是傳統的農貿市場或肉菜市場。例如:平均每2-3萬人規劃設置一個2000-25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每個農貿市場服務半徑約500米。現有農貿市場雖然購物環境和衛生條件較差,只經營未經加工的生鮮初級產品,但由于商販享受低成本包稅經營,這就在商品價格上具有競爭優勢,從而迎合了部分傳統消費觀念和購物行為。  

   

  從我國農產品市場結構看,大規模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立,局部實現了農產品不同地域及不同季節的調劑和互補,但還停留在初始原材料性農產品的集散和銷售上,由于常溫狀態下的初級農產品保鮮困難,損耗量大,反之又給季節性和區域性調配帶來無效物流和諸多不便。  

   

  3、連鎖超市生鮮區已經成為重要的銷售渠道 

   

  自從1996年深圳、北京等地的大型綜合超市就開始成規模地經營生鮮商品。發達國家的生鮮產品或者農產品銷售主要靠連鎖超市和食品商店。目前美國和德國的農產品的95%是通過這類終端銷售的,日本的店頭銷售比例也達到70%。中國隨著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超市生鮮經營成為農產品銷售的主渠道也是必然趨勢。 

   

  四、 提升供應鏈功能的對策 

   

  1、推進農產品標準化 

   

  近年來,依靠農藥、化肥等支撐的傳統農產品己越來越沒有市場了。在國內市場,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實行了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對那些喂用過藥物、激素的水產品和畜禽,施用過禁用化肥、農藥的農作物亮起了“紅燈”。 發達國家對“綠色”農產品要求更嚴格。  

   

  從去年底開始,在各級政府的主導下,一場以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為核心的農業標準化建設,正在東部沿海普遍展開。 山東省壽光市政府在畜牧、林果、蔬菜等行業制定了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生產標準。市委書記和市長主持召開兩次千人以上的標準化建設動員大會,給全市18萬農戶每戶發一本關于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書和一封告全市農民的信。目前,壽光率先在國內建立了標準化生產的檢測基地,從日本進口了檢測設備,成立了市農副產品檢測中心,在鄉鎮建立19處農產品速測室。全市每月監測200多個樣品,盡最大程度保證質量不合格的產品不流出壽光,市政府對此還制定了嚴格的考核制度,每月通報一次檢測結果。 

   

  現在一些大型連鎖超市集團在向全國推出生鮮食品招標采購計劃過程中,不得不參與推動標準化的工作,對招標采購主要農產品品種,聯合有關部門制定了相關農產品質量標準,包括:理化指標、感官指標、安全食用指標、鮮度指標等,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批量招標采購數量,農產品必須經過科技關、規模關和信譽關,并對產地要進行大氣環境測試、土壤成分測試、水資源測試,控制農藥使用。一些大城市對于“凈菜”地方法規,廣州市政府規定了凈菜的“五無標準”:無殘留農藥(或不超標)、莖葉類蔬菜無爛根、無枯黃葉、無泥沙、無雜物。  

   

  真正的農產品標準制定主體仍然是政府相關部門,農業部和財政部已設立財政專項資金支持農業標準制定和修訂,重點包括:種植和養殖業主導產品品種標準,產品質量分級、專用標準,生產技術規程,農藥、獸藥殘留等安全標準,農業生態環境標準,農業投入品及其合理使用標準,農產品包裝、儲運、標識標準等,要用5年左右時間完成2500項農業行業標準制定和修訂,初步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許多業內人士建議,國家應盡快制定食品安全質量法,重點搞好三大體系建設,即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檢驗體系和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  

   

  2、在供應鏈上發展“訂單農業”。 

   

  “訂單農業”雖起步遲,但發展快,效果明顯,群眾樂于接受,在農業生產和供應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通過訂單可以把分散的農戶和生產企業組織起來,農業生產者向企業符合要求的初級農產品,企業向農業生產者傳遞市場需求信息,實現產銷直接見面。農業生產者和企業形成一種穩定的契約關系。 

   

  農產品中的生鮮商品為達到保鮮的目的,要求快速進入消費環節,流通中的環節越少越好,因為生鮮商品的新鮮度和食用安全性就是其價值所在。但農產品生產和消費上的分散性又使生鮮商品在流通中不可避免地要進行一次或多次集散。承載這些集散功能的生鮮供應鏈管理所追求的經營目標并不是流通鏈條的增多和拉長,而是追求生鮮產品的品種、質量、數量與價格最大限度地適應于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基于這樣的考慮,連鎖超市向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訂單集中采購生鮮商品,減少中間環節,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才真正是符合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的流通方式。 

   

  另外,有關部門在訂單農業發展過程中要做到政府少干預,制訂相應的法規和配套政策,加大違約處罰力度。同時政府部門要建立“訂單風險基金”,并采取引導、指導、監察等措施,給訂單農業一個較為寬松、適宜的發展空間,幫助群眾走向市場。 

   

  3、 供應鏈下游發展區域生鮮加工配送中心 

   

  生鮮加工配送中心可以有效調控大宗農產品物流和各連鎖超市生鮮區之間的物流聯系,并以生鮮加工配送中心為核心,向農副產品供應鏈的上游延伸,最終重新整合生鮮產品供求雙方的各種資源,包括:資金、設備、原料、貨源、人員、專業化管理、信息等等,使投入更為合理和有效。其模式為 

   

  農戶初級農產品 食品工廠 

   

  配送中心 標準化商品 零售商 消費者 

   

  生產基地  

   

  物流 

   

  信息流 

     

  生鮮加工配送中心的作用  



  整合本地連鎖店的銷售能力,從基地直接進貨,減少中間環節;  



  部分農副產品直接從產地采購,或面向全國招標采購;  



  部分高毛利,低技術含量的加工產品自己加工生產,解決消費者對產品來源不清的疑慮。  

   

  由此通過生鮮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設和運作,對連鎖企業內部的銷售能力和庫存進行重組,可以提高門店的生鮮產品質量控制水平,加強采購談判能力;在此基礎上,企業可以多向產地市場采購,同時淘汰一些實力弱、運作不規范的中、小中介商和供應商,重建有效的生鮮采購渠道;這又有助于規范化管理程度,使連鎖超市與供應鏈上游的溝通更加順暢,商品采購供應更有保障。 

   

  配送中心還起到信息集成的作用。充分利用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實現信息共享。把零售店(超市)即時銷售信息和庫存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建成中心數據庫,并向生產基地和食品加工廠開放。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