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板企業”領跑服裝信息化
2008-3-5 3:0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年以來,紡織品配額取消后,中國遇到的貿易摩擦之多之嚴重前所未有,服裝更是屢屢遭受國外反傾銷調查、特保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提高服裝的出口競爭力已經迫在眉睫。其中,加快服裝企業的信息化水平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中國服裝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服裝行業真正實現CAD(計算機輔助設計)、OA(辦公自動化)、MIS(管理信息)系統的企業占全國服裝企業的比例不足10%,已實現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企業僅為0.3%。服裝企業對財務軟件和CAD設計軟件的應用相對比較普遍,而ERP系統的應用比較少。在生產方面的在線控制、在線質量檢測與控制、自動化生產過程控制以及電子商務等方面信息化程度較差。
信息化軟肋:人才、軟件、管理
信息化普及率低,是制約服裝企業后發優勢的主要因素之一。信息化普及率低,人才匱乏是首要原因,嚴重缺乏具有服裝專業知識的信息化人才深入參與信息化軟件的設計和運營過程,導致計算機技術與服裝專業難以實現有效連接,致使信息化軟件專業針對性差、運營性能不理想。
我國服裝企業的層次參差不齊,對科技應用的要求也有很大差異。大型企業集團要求各種技術、管理系統的無縫集成,需要的是完整的ERP系統;而中小型企業僅需要應用其中的某幾項技術。而且由于服裝企業的業務流程復雜、繁瑣、不確定因素多、不同產品不同企業之間的工藝流程大相徑庭等原因,服裝用軟件系統相對復雜,且要求較強的針對性和專業性。現在的軟件針對性不強,大而全,導致軟件價格不菲而性價比不高,嚴重制約了企業的信息化改造。
另外,國內外CAD廠商紛紛推出各自的ERP系統、SCM(供應鏈管理)系統、PDM(服裝設計信息管理)系統、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等,對服裝企業來說,不知如何選擇,如何應用。而且這些系統從不同角度對企業進行管理,其中好多功能模塊是重疊的,購進幾個系統會造成浪費,而僅購進一個又可能造成某些功能的丟失。
服裝企業管理模式、組織結構模式及產業流程模式不能和信息化技術軟件、信息化管理系統軟件相匹配,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由于我國服裝企業自身的管理模式、組織機構模式、產業流程模式落后,不能和先進的信息化技術軟件、管理系統軟件相匹配,導致服裝企業的信息化過程屢現失敗先例。
行業目標:使用CAD的比例達30%
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服裝產業的發展環境與競爭態勢,服裝產品過程信息化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因此,在中國服裝協會今年制定的《服裝行業"十一五"科技發展計劃(討論稿)》(以下簡稱《發展計劃》)中指出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是"加快產業信息化建設步伐,加速軟件的深層開發、合理運用及其有效集成,建立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模式。"
《發展計劃》中還提出,要加快服裝信息化人才的培養,采取措施盡快孵化出適合我國各層次服裝企業現狀的信息化軟件系統,加快服裝產業信息化建設。突破具有數據交換和實時動態的接口技術,使整個軟件基于通用系統平臺,實現無縫連接,形成配套的企業管理系列軟件產品,使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以下目標:使用服裝CAD系統的服裝企業比例達30%,CAD、CAM(服裝設計結果輸出)等技術性信息軟件配套使用率超過15%,CRM、ERP、SCM等各種信息化管理軟件普及率達10%。同時,企業信息化建設要與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相結合。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來完善組織結構,優化業務流程,建立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模式。以信息化為手段,整合并優化供應鏈、產銷璉及產業鏈,以滿足發展服裝CIMS(服裝集成制造),促進服裝產業的整體升級。
信息化樣板:50家優勢企業
要通過推廣使用信息化服裝技術,加速服裝行業信息化步伐,推動服裝產業整體升級。
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廣泛推廣使用相應的服裝CAD、CAM、MIS、FMS(柔性制造)、CRM、SCM、ERP等系統的同時,針對各個層次服裝企業的不同需求,引導軟件開發商和服裝企業加強合作開發針對性和適應性強的各類服裝用信息化軟件產品,并根據不同企業的實際情況,推廣使用相應的產品。經過對各種系統的整合,使企業級的管理系統成為功能模塊化的完整系統,靈活而規范地完成企業各項業務活動。從而提高企業信息化程度,促進服裝企業管理模式、組織結構模式的完善和產業流程模式的優化,具有快速反應功能的服裝集成制造系統,達到快速反應,提高企業競爭力和推動服裝產業整體升級的目的。
加速服裝行業信息化進程的捷徑是以主要產業聚集地的優勢企業為樣板。
中國服裝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協會將以產業聚集地優勢企業為目標,選擇50家企業重點推廣,以這50家企業為樣板,與當地政府聯手在行業內推廣,以點帶線,連線成面,加速服裝行業信息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