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機業信息化:大塊頭也要有大智慧
2008-3-4 0:5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嘉賓簡介:姚磊,1987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曾從事工業自動化系統設計與研究工作。1995起進入企業信息管理領域,參與組織了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的信息化建設工作。現在上海重型機器廠有限公司負責信息系統建設工作。
重型機器是制造業的大塊頭,而龐然大物一向動作遲緩,重機業在信息化的過程中似乎也慢了半拍。對于上海重型機器廠(以下簡稱上重),亦是如此。這個建國初就成立的老廠,曾經一度瀕臨倒閉,直到2001年才開始煥發出勃勃生機。面對已經落后的信息化,這個大塊頭能否顯示出大智慧?AMT《前沿論叢》為此專訪了上海重型機器廠科技處負責人姚磊先生。
是什么促使上重開始考慮信息化建設?
上重在2000年左右非常不景氣,幾乎快要倒閉了,2001年開始逐漸好轉,產值從3億多到10億、20億,再到今年的40億。這個發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同行業中從來沒有這么快的速度。橫向比較,現在上重人均產值在同行業名列前茅,總產值也排在前三四名。但是在其他企業都在搞信息化的時候,由于上重正在走下坡路,所以信息化建設被耽誤了。現在上重的信息化基礎很薄弱,基本上是沒有什么像樣的信息化系統。財務上用的是用友的財務電算化,設計環節是CAD(一種基本的二維繪圖軟件),其他系統一概沒有。
經過幾年的跨越式發展,靠手工管理,靠人工管理上重已經力不從心,管理上漏洞百出。沒有系統的管理方法,全靠人的經驗,這種模式如果維持一個低水平、低產量的生產,還可應付。但要提升,再往高處發展,比如要達到產值80億的目標,光靠人的力量就實現不了。所以上重現在著手搞信息化建設,希望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信息化對一個制造業企業,一個重要的手段,輔助企業提升管理水平。
那信息化建設有沒有什么目標,準備為這個目標投入多少?
大的目標,我們稱為“集成制造”,就是從訂單簽訂到設計,到工藝、物資采購、產品生產過程、跟蹤統計、完工報產、成本核算這整個一條線,統統納入到一個系統來管理。解決現有的手工管理方式,各業務數據都集成在一個數據平臺里。這個要全部完成,從已經做了這方面工作的同行業企業來看,一般要三到五年時間,甚至有的企業做了十幾年,有些環節還達不到這個程度。
在資金投入上,我們有一個計劃,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的比例不會很大,幾百萬差不多了;最大一部分是軟件的投入,軟件部分在工程信息化這一環節是最大的,三維設計軟件都很昂貴,這部分是提升制造業真正能力的根本點;而其他管理系統的軟件花費不是很多,最多幾百萬到一千萬。因此,總體下來不會超過兩千萬。
而要上一套ERP系統,沒個幾千萬是上不來的。因此我認為,ERP在中國企業行不行的通,有沒有必要尚需論證。如果上面我們所說這些目標都實現,還要ERP做什么?因為ERP核心的理念有兩條:財務管理和生產計劃。其核心是按照生產計劃來排程,汽車企業實施這個就很有意義,但我的企業沒法實現自動的排程,所以我上ERP就沒有意義了。我用其他管理手段能達到ERP的目的就可以了。
為達成這個目標,都有那些具體的規劃?
現在市場上幾乎沒有貼合我們需求的系統。我們考慮,在建設初期開發一部分系統。自主開發要遵循一個原則,就是要有一個統一的戰略構想。 我們有一個總體方案,這也是我們對機械制造業信息化建設大平臺的設想。平臺核心的兩塊是基礎網絡和數據庫。沒有基礎網絡,什么都做不了,而所有東西都在核心數據庫里。外層有兩個平臺:一是辦公自動化平臺,二是產品數據管理平臺。這不是一般意義的PDM,而是包含產品生命周期的,要貫穿整個一條線的產品數據,實際上是一個集成數據平臺。這兩個平臺,應該整合在一起,在這兩個平臺之上,是管理信息系統、質量保證體系,也是國內企業最薄弱的制造自動化。
談到制造自動化,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特點。以化工企業為例,比如生產汽油的,從重油到輕油到最后的成品油,生產線上的所有設備都是自動化控制的。他們的制造自動化系統,就是要解決每臺設備的控制系統和數據源,即上級管理系統的通信問題,制造系統核心是設備的自動控制問題。鋼鐵企業的軋鋼生產線,或者汽車的裝配生產線,其制造自動化系統就是解決這些設備、機器人的問題。而重機制造業不是流水線的生產,是離散型的生產,目前來講,離散的機床都是人工控制的,不是自動化的。這個對企業基礎要求高,要求所有加工設備都是數控的,而且CAPP即輔助工藝都數控化。這是上重公司的基本設想,制造業企業信息化應該實現的系統就是這些。目前制造業沒有一個企業達到這個要求。
上重現在開展了哪些具體的工作?
去年一年里最大的一個項目,我們稱之為“信息化必修課”,就是企業代碼標準的整合。制造業企業,尤其像上重這樣的企業,它的數據統一性就是信息化的關鍵點。各部門沒有統一標準的代碼體系,各用各的數據,沒有統一集成,達不到信息化效果。現在我們在做的是代碼體系的變化,就是標準化問題。因為原來代碼體系是沿用50年代的,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節奏和管理要求,財務部門結算困難,生產部門和設計部門無法溝通,同一個東西,兩邊叫法不一樣。這些不統一,用計算機是沒法管理的。
其次是管理流程的優化和整合。因為從手工管理到采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流程肯定會變化,有些流程要精簡,有些要增加一些必要的輸入輸出環節,這個用了一年的時間來完成。
目前,新的代碼體系已經編制出來,規范規則都有了,接下來準備選擇一兩個產品做試驗,試運行一下。通過試運行,來考驗新的管理體系能不能適應現有生產方式。
對上重而言,實施信息化最大的困難就是人的問題,觀念問題。一是信息化相關人員太少。上重機器廠目前全職搞信息化建設的就兩個人,上重公司的各個基層單位的情況也差不多。有信息化建設經驗的更少,目前人員大部分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搞軟件、搞應用問題不大,但要做管理系統的建設,就缺乏經驗。另一點就是各部門業務人員對怎么搞信息化無從下手,缺乏整體概念,不清楚信息化是什么東西,能幫助解決什么問題。
還有就是管理基礎問題。目前的上重是從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發展起來的,有的管理制度、管理辦法都已經消失了,有的制度已經不適應目前企業發展了。信息化建設就要從管理制度、管理體系來改變來提升,然后才能考慮用現代化手段。如果人工管理都不好的話,更談不上用信息手段取代。
來上重前,你曾經在一重參與組織信息化建設,對重機行業比較了解,整個行業目前信息化水平如何,信息化建設涵蓋哪些方面?
這個行業在國內能稱雄的,主要有六大企業:第一重型機械廠、第二重型機械廠、大連重工、上海重機、太原重機、洛陽(中信重機)、沈陽重機。說起信息化水平,一重比較高,是行業信息化最領先的企業。一重現在信息化方面主要的應用都有了,有些還比較完善;大連重工現在正在實施ERP;其他企業大都在CAD環節,信息化方面比較弱,而且信息化應用一般都是單項的,整體一個公司的系統都沒有。
重工行業信息化不是上一套ERP軟件就完成了,重工業信息化的建設,以我的觀點來看,應該分為幾部分:
技術環節的信息化。包括設計平臺(二維繪圖、二維設計、三維設計),產品數據管理的PDM,后續的CAPP/CAE/CAM。各重型制造業企業在這環節都做了一些工作,但都不是很先進。目前普遍二維設計都解決了,在90年代時,設計基本脫離手工,當時稱為“甩圖版”工程。三維設計目前有一部分,但都不多,屬于實驗性的。PDM目前只有一重有,工藝CAPP應用一重也已經有了,但效果很不理想,現在還在改進,其他企業還沒有。
企業MIS系統(也就是通常意義的ERP環節)。一重在這方面是自主開發,沒有采用商品化的系統。大連重工目前在搞ERP,中信還在選型,其他企業沒有。
質量管理系統。一般的ERP信息系統,在它的生產模塊里會包含一個質量系統,但這個質量信息系統的功能,對重型制造業來說,不能滿足需求。因為重型制造業基本上是單件小批量生產,按客戶訂單要求定制的。基本上一個類型的產品,甲用戶的要求和乙用戶的要求會有很大的差別,對質量的要求也完全不一樣,所以對質量信息系統要求相對高。另外,單件生產的特質,也沒有很好的規律可循。舉例來說,汽車制造企業質量就比較好控制,因為都是標準化生產。同一個零件,可以生產上百上萬個,幾十萬個。但我們一個零件就生產一個,而且可能以后再也不生產了。比如我們的冶金生產設備,就只給寶鋼生產一臺,而防洪閘門只給蘇州河口生產一個。這是企業產品特點所決定的,有些產品沒有重復性。
離散數據管理(一般稱做OA)。離散數據不像一般的工程數據有邏輯關系的,它可能是一篇文章、一個照片,或其他類型的文件的管理,里面包含了企業的業務工作流。常規上來講,市面上或IT業的OA軟件不是很適合生產類型的企業。實際上,OA真正在企業里用的并不多,在企業的生命力或市場不是很大,因為企業不可能天天都用這些事務管理,如同常規意義的政府辦公那種模式。我們發現很多企業上了OA系統之后,把它做成了一個內部的電子郵件,其實它就解決了這么一個問題。
離散數據需要有一套工作系統,我們叫“集成化的通用工作平臺”。這個平臺要能實現企業內部的實時通信、文件傳遞、包括一些請示報告的批準。還可以把它納入工作流里面,或者管理信息系統的業務流程里面,這都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如果能把我前面說得那幾個信息系統都集成到這個平臺上,員工只需打開這么樣一個平臺,所有工作就能完成。
重機業信息化與一般制造企業信息化比較有哪些獨特之處,未來會朝什么方向發展?
重型制造企業信息化最重要的在技術這塊,這是核心。因為我們上信息化的目的是提升企業的能力(競爭力和生存能力),技術提升了,才能開發出有別于其他企業的特有的有產權的產品,這是企業生存的根本。管理信息系統是加快企業產出、優化產出這個過程里的輔助工具,它的地位和作用不如技術領域的作用大,是次一級的。以前不用信息化,企業也能管理,用了信息化管的更好,只是一個提升而已,而不是必需。沒有技術信息系統,管理領域是無東西可換的,因為所有數據是在技術這一環節產生的。實現產品數據管理是其中的核心,也是整個行業信息化的特點和趨勢。
提到發展趨勢,在產品設計上,二維設計向三維設計的過渡,然后是向“虛擬制造”發展,“虛擬制造”就是數字化樣機,即在數字化的虛擬平臺上把將要出產的產品做出三維產品,進行加工、生產、裝備,看能不能實現最終生產的目標;在跟合作伙伴交流上,向“遠程設計”、“協同設計”方向發展,合作伙伴圍繞同一個產品,通過互聯網做一個遠程的同步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