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成就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
2008-3-21 13:0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術”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令人贊嘆的技術成就輝映著一組喜人的經濟數字:上海港長江口內碼頭集裝箱吞吐量由1997年的253萬標箱增至2007年的2004.2萬標箱(不含洋山港區集裝箱吞吐量610.8萬標箱),增加了6.9倍;港口貨物吞吐量由1997年的1.64億噸增加至2007年的5.61億噸,增加了2.4倍,居世界第一。 R>
李盛霖部長曾這樣評價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工程以科技創新為手段,采用新材料、開發新結構、創造新工藝、研制新設備,走出了一條堅持自主創新的道路。這項技術的實施和應用,對實現“以上海為中心,江蘇、浙江為兩翼,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構想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2010年第四代集裝箱船和5萬噸級船舶將全潮雙向通航
長江口是三級分汊、四口入海的巨型河口,具有豐水多沙、潮量巨大、潮流與徑流交互作用、灘槽交錯、河勢易變的特點。1997年11月,國務院批準建設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當時,長江口航道自然水深僅6米左右,1萬噸級的船舶需要乘潮通航,每天只能通過15艘船舶,遠不能滿足靠泊在上海港及南京以下110多個萬噸級以上泊位的船舶進出需求。大型船舶必須在口外倒載,外貿集裝箱在境外中轉,每年僅煤炭、糧食、礦石和外貿集裝箱的運輸損失就達10億元,嚴重制約了長江航運及沿江經濟的發展。實施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打通長江口,成為完善我國港口布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于1998年年初開工,主要包括分流魚嘴、南北導堤和丁壩群等整治建筑物工程以及疏浚工程。一期工程于1998年1月開工,2000年3月達到目標水深8.5米。二期工程于2002年4月開工,2005年3月水深增至10米。三期工程主要以疏浚為主,基建疏浚土方總量為17208萬立方米,比二期工程基建實挖的5920萬立方米增加了1.9倍,主要包括長興潛堤工程、航道工程、疏浚和吹泥上灘工程、長江口潮位站工程、通信和導助航工程、過江光纜埋深工程、橫沙東灘基地碼頭改建工程等。
據預測,項目將于2010年前完工,屆時長江口將形成全長92.2公里、水深12.5米、底寬350至400米的雙向深水航道,第三代、第四代集裝箱船和5萬噸級船舶可全潮雙向通航,同時第五代、第六代大型集裝箱船和10萬噸級滿載散貨船及20萬噸級減載散貨船可乘潮通航。
成套技術創新成果多達74項
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術的創新成果多達74項,其中原始創新49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5項;獲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2項。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術成果獲2006年度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一期工程獲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質獎、第四屆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和2005年度國家優質工程金質獎。
據工程設計人員介紹,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一項具有世界級技術難度的重大工程。面對工程方案論證艱難、工程規模巨大、結構選型困難、施工條件惡劣、工程管理復雜等諸多困難,科研人員將技術創新貫穿于科研、設計、施工和管理全過程,集總體方案制定、工程結構研究、施工工藝創新、施工裝備研發、基礎技術研究及管理模式創新于一體,形成了我國獨創、世界領先的一整套大型河口航道治理的先進技術。
據了解,總體治理方案的重大創新在于提出了“導流、擋沙、減淤”的指導思想,采用了穩定分流口、寬導堤加長丁壩群的總體方案,以調整北槽流場,利用落潮優勢挾沙入海,減少航道回淤量,輔以疏浚,形成深水航道。目前,該項科技成果總體上已居于國際領先水平。
整治建筑物結構型式及設計方法的主要創新在于,結合長江口工程大浪軟基的特點,提出了“具有高抗浪能力,對地基承載力要求低的輕型重力式結構”的結構設計新理念,突破性地解決了波浪作用下地基土軟化的世界級技術難題。
施工工藝和施工裝備的創新在于,在國內首次建立了大范圍長基線GPS控制網和高程異常網,研發應用了全套水上施工大型專用作業船及相關施工工藝。
基礎技術研究的重要創新在于,首次建立了可考慮徑流、潮流、波浪和鹽水等多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長江口全沙(懸沙和底沙)數學模型,解決了長江河口航道回淤預報的技術難題。
工程管理模式的創新在于,實現了對流場、地形變化的全程監控,將現場監測,試驗研究與優化,調整設計、施工方案有機結合起來,實施了科學的動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