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制造業供應鏈質量管理
2008-3-1 21:3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世紀80年代,日本憑借全面質量管理有效提高和保證了產品質量,日本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所向披靡,使日本連續幾年超過美國雄踞世界競爭力排名第一的寶座。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科學技術飛速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在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傳統的“縱向一體化”生產與經營模式已經無法使企業快速、靈活響應客戶需求,“橫向一體化”思想興起,一種新的經營與運作思想及模式--供應鏈管理應運而生。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供應商及客戶結成利益共同體或動態聯盟,達到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與企業生產管理整體最優化的目的。構建高效精細供應鏈的目的在于使用盡可能少的資源,快速、低成本、高質量地開發新產品和提高現有產品質量,滿足客戶現有的及潛在的需求,贏得客戶對企業品牌及產品的信賴。
質量的涵義
在制造企業管理中,對質量管理是至關重要的一項工作,因為制造企業就是通過在各制造環節中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實現增值來實現企業價值的。對于質量,很多專家學者有過論述,從對質量管理學科產生重大影響的質量界巨匠對質量的論斷中,可以將質量的定義分為兩類:
一是產品和服務的特性符合給定的規格要求,通常是定量化要求;二是產品和服務滿足顧客期望。
第一類定義的代表人物有克勞斯比和田口玄一,克勞斯比認為質量就是符合規定要求,田口玄一則認為質量就是產品上市后給社會帶來的損失。
第二類定義的代表人物有休哈特、朱蘭、戴明、費根堡姆和石川馨,其中被廣為傳播的定義是朱蘭博士的適用性質量,朱蘭博士認為產品質量就是指產品的適用性即適合使用的特性。其實休哈特博士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對質量有過精辟的表述,他認為:質量兼有主觀性的一面(顧客所期望的)和客觀性的一面(獨立于顧客期望的產品屬性);質量的一個重要度量指標是一定售價下的價值;質量必須由可測量的量化特性來反映,必須把潛在顧客的需求轉化為特定產品和服務的可度量的特性,以滿足市場需要。正是由于質量的主觀性一面,質量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而且隨著顧客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同樣正是由于質量的客觀性一面,使得對質量進行科學的管理成為可能。
隨著ISO9000標準在企業的廣泛應用,ISO9000關于質量的定義逐漸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在ISO9000:2000中質量的定義為: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在這個定義中,產品質量指產品滿足要求的程度、滿足顧客要求和法律法規要求的程度。因此,質量對于企業的重要意義,可以從滿足顧客要求,滿足法律法規的重要性角度來加以理解。其中顧客要求是產品存在的前提。質量管理和質量鏈管理都是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實現全過程的管理,不同的是,質量鏈管理更加強調供應鏈成員企業在質量管理上的協同,可以說,在供應鏈成員企業內部,還是以全面質量管理為基礎的,一個組織,如果沒有很好的開展全面質量管理,就不具備質量鏈管理的基礎。
供應鏈環境下的質量管理
質量鏈與質量管理體系
質量鏈管理是供應鏈環境下新的質量管理理論及模式。從企業內部看,質量鏈起源于企業的市場調查和分析,包括產品設計、制造、銷售、售后服務與產品質量有關的全部過程,這些過程在形成產品的同時,也形成了產品的質量。從企業外部看,企業與質量鏈上的供應商、外協廠商、合作伙伴、分銷商等實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質量鏈上的所有質量活動,都緊緊圍繞產品質量的不斷改善而協調一致地開展。
所謂“質量鏈”管理體系,就是核心企業和各個供應商共同面對顧客服務,在統一標準和平臺上保證質量。質量鏈管理徹底打破“質量壁壘”的封閉界限,綜合運用技術、管理等多種手段,從觀念、方法、過程、體系等方面營造基于開放、合作、協同模式的新型企業間質量關系,以整體的、系統的、集成的觀點看待并組織產品全生命周期與全過程的管理,在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及最終用戶之間建立一條敏捷、暢通、受控、優化的質量鏈路,在整體上提升供應鏈成員企業的質量水平。
供應鏈環境下產品質量形成過程
供應鏈是企業間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產品和服務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顧客等組成的經營網絡。在供應鏈環境下,產品的生產、銷售、售后服務需要由供應鏈成員企業共同完成,產品質量客觀上由供應鏈成員企業共同完成,產品質量的形成和實現過程分布在整個供應鏈范圍內。具體來說,產品制造質量由ODM/OEM/EMS廠商、原材料、零部件供應商保證;運輸及銷售過程的質量分別由運輸服務提供商、經銷商保證;而售后服務質量由售后服務提供者保證。供應鏈環境下的質量管理具有如下特點:
(1)供應鏈質量管理立足于供應鏈的高度來考慮成員企業的質量管理,供應鏈核心企業作為供應鏈組織的組織者及發起者,同樣也是供應鏈質量管理的主體。
(2)成員企業之間是合作共贏關系,需要建立長期的伙伴關系,孕育相同的企業質量文化。
(3)成員企業地理位置分散,信息交流主要依賴于IT技術,供應鏈質量管理對成員企業的質量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很多企業實行物流外包,3PL作為物流服務提供商加入了供應鏈,他們的服務水平也是影響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
(5)供應鏈具有明顯的動態性,供應鏈環境下質量管理的方法及手段應能適應供應鏈的動態性。
供應鏈環境下質量鏈管理的實施框架
鑒于全球供應鏈體系在地域與職能上的分布性,以及成員間的文化差異與利益沖突,協同質量鏈管理絕非基于單一企業環境的傳統質量管理模式的簡單延伸,而是一項涉及到技術、管理、社會環境等多個層面的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供應鏈成員企業的共同參與,并建立在統一構建的信息、技術與管理等基礎架溝之上實施質量鏈管理策略。實施質量鏈管理的基礎架構如下:
(1)基礎環境層。質量鏈管理策略的實施需要一定的基礎環境,以下幾個方面構成了在全球供應鏈環境下實施質量鏈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礎架構。
①社會環境基礎:包括全球化制造氛圍、電子商務氛圍、政府產業政策等方面;②企業文化基礎:供應鏈成員企業在企業文化與管理理念方面的彼此吸引、容納和兼容等;③組織構架基礎:多功能的協同工作組、扁平化的敏捷組織架構等;④標準基礎:一致或彼此兼容的質量體系標準、技術規范、信息接口標準等;⑤信息基礎:暢通的信息渠道與通訊環境、規范化的信息組織、高效的數據管理等。
(2)技術平臺層。質量鏈綜合管理機制、質量鏈信息共享機制與質量鏈協同工作機制共同構成了實施質量鏈管理策略的技術支撐平臺。其中,質量鏈綜合管理機制包括對質量鏈成員質量行為的考核與評價、質量鏈波動與異常監控等綜合管理職能;質量鏈信息共享機制用于支持全質量鏈范圍內的信息共享;質量鏈協同工作機制用于支持質量鏈成員之間就共同的質量問題或目標展開協同工作。
(3)執行層。在執行層上,基于基礎環境層與技術平臺層,對供應鏈成員企業的局部質量系統從組織、管理、過程、信息等多個方面加以整合與集成,組建敏捷、高效、協同運轉的質量鏈系統。
(4)目標層。實施質量鏈管理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供應鏈系統中的順暢、快捷、連續、平穩的質量流,包括質量信息流、設計質量流、需求反饋流、質量計劃流、質量改進流、質量控制流等諸多方面。
“質量鏈”管理方案的實施
企業的規模大小不是決定“質量鏈”管理方案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為管理系統的突破是通過產品設計和產品生產制造過程這兩個方面實現的。產品設計的改善是按照6Sigma設計方法進行。產品生產制造過程的改善是按照DMAIC五個階段進行,也就是定義Define、測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善Improve和控制Control這五個步驟。方案的整體實施可將企業戰略轉換成每個員工都可以理解和執行的具體工作目標,它通過對關鍵指標的測量,對6Sigma改善方案從關鍵績效指標的制定到每個改善專案的財務回報等各個環節都進行監控和管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實現質量管理的突破性改善,只有概念與決心是不夠的,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工具。“質量鏈”管理體系最大特點就是為企業提供了一系列有系統的、按部就班的方法與工具。這種工具使工程技術人員能在短時間內準確地找到造成產品和制造工藝中的缺陷,并分析出其根本原因和加以消除。
不僅如此,“質量鏈”管理體系改善方案還將一個企業的運作方法和文化從解決問題模式提升到不斷改善模式。傳統的企業運作模式是通過檢測來發現問題,工程技術人員在發現問題后才根據問題的癥狀采取解決措施。“質量鏈”管理體系能從觀念、方法、過程、體系等方面營造基于開放、合作、協同模式的新型企業間質量關系,以整體的、系統的、集成的觀點看待并組織產品全生命周期與全過程的管理,成功實施“質量鏈”管理體系可以顯著降低企業成本和增加生產柔性。
結論
供應鏈管理執行從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物流的計劃與控制等功能,它涉及的范圍較廣,但自始至終都貫徹了質量管理思想。從原材料采購到售后服務過程中環環相扣的質量保證,使合作企業之間建立了相互的信任,供應鏈才有了構建的根基。而供應鏈管理從整體出發進行全面的優化控制,與供應商實現信息的共享與集成,加強了企業間的溝通協作,為質量鏈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實施平臺。質量鏈在供應鏈的基礎上,無論是管理、人力、物資還是信息都圍繞質量展開,質量鏈成員共同參與產品開發、共同進行生產控制,共同降本增效,共同為顧客服務,共同提高整條供應鏈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