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走向敏捷化的供應鏈
2008-3-1 1:4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通過敏捷制造來達到敏捷競爭,將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形式,因此供應鏈管理在敏捷制造環境下應該有新的形式和策略與之對應,而具有敏捷性特性的供應鏈即為敏捷供應鏈(Agile Supply Chain,ASC)。
進入21世紀,企業經營的市場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全球化,使得以顧客為中心的企業管理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競爭環境和更為強勁的競爭對手。企業之間由單純產品質量、性能方面的競爭轉向企業所在的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同時,影響企業生存,發展的共性問題是目前競爭環境、顧客需求等因素變化太快,而企業自我調整、適應的速度跟不上。通過敏捷制造來達到敏捷競爭,將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形式,因此供應鏈管理在敏捷制造環境下應該有新的形式和策略與之對應,而具有敏捷性特性的供應鏈即為敏捷供應鏈(Agile Supply Chain,ASC)。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ASC的產生?與傳統供應鏈相比,ASC中又有哪些新問題呢?
一、ASC產生的五大原動力
早在1991年,里海大學艾科卡研究所就編寫了題為“21世紀制造業戰略”的報告,提出以虛擬企業或動態聯盟為基礎的敏捷制造的概念。報告認為通過敏捷制造來達到敏捷競爭是21世紀國際競爭的主要形式,同時ASC的出現也標志著供應鏈管理模式一次重要轉變,即由效能型供應鏈向響應型供應鏈轉變,制造模式由精益生產向敏捷制造轉變。傳統供應鏈的柔性增強,通過快速改造或重組來捕捉商機,最終實現ASC。結合其時代背景,可以發現五大要素最終促使ASC的產生:
(1)產品開發水平提高。這導致產品開發周期顯著縮短上市時間更快,促使企業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尋求合作設計、開發和制造的機會。這是21世紀市場環境和用戶消費觀所要求的也是贏得競爭的關鍵所在。這一點從美國制造業策略的變化可以看出。美國制造業的策略從20世紀50年代的“規模效益第一”,經過70年代和80年代的“價格競爭第一”和“質量競爭第一”,發展到90年代的“市場速度第一”,時間因素被提到了首要位置。
(2)客戶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戶不再滿足于企業提供的千篇一律的產品,他們希望得到滿足其個性和需求的多樣化的產品。這種需求在給企業造成壓力的同時也為其提供了新的競爭機會。
(3)供應鏈柔性更加提高。為了響應“瞬息萬變,無法預測”的市場,供應鏈管理不僅要具備技術上的柔性,還要具備管理上的柔性,以及人員和組織上的柔性。21世紀制造業將通過快速改造或重組來捕捉不可預見的機會。
(4)分布、并行、集成并存成為全球化供應鏈的特征。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分布性更強、分布范圍更廣是企業在地理上是分布;并行化程度更高,是指企業的許多流程可以跨地區、跨部門分布式并行實施;集成化程度更高,不僅包括信息、技術的集成,而且包括管理、人因和環境的集成。
(5)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敏捷供應鏈的關鍵是在Internet網絡環境下,實現各盟員企業之間的信息集成和共享。而近些年來,基于Internet的信息技術,如VRML(虛擬現實建模語言)、XML(可擴展標記語言)、CORBA(公共對象請求代理結構)、分布計算技術以及JAVA支持跨平臺、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等,都逐漸成為敏捷供應鏈的支撐技術。此外,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技術、RFID等新一代自動識別技術、電子資金轉帳(Electrical Fund Transfer,EFT)技術的普及應用為供應鏈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同時為實現敏捷供應鏈提供技術基礎。
二、ASC管理中的六大難題
ASC區別于一般供應鏈系統的特點在于,它可以根據動態聯盟的形成和解體(企業重組),進行快速的重構和調整。ASC要求能通過供應鏈管理促進企業間的聯合,進而提高企業的敏捷性。提出了供應鏈本身的敏捷性和可重構要求,以適應動態聯盟的需要。ASC支持如下功能:
①支持迅速結盟、結盟后動態聯盟的優化運行和平穩解體;
②支持動態聯盟企業間敏捷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功能;
③結盟企業能根據敏捷化和動態聯盟的要求方便地進行組織、管理和生產計劃的調整;
④可以集成其它的供應鏈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
因此,與傳統供應鏈相比,敏捷供應鏈管理中需要研究的新問題主要有:
1)信息系統的快速重構
在ASC中,最核心的研究內容之一是,隨著動態聯盟的組成和解散,如何快速地完成系統的重構。這不可避免地要求,各聯盟企業的信息系統也進行重構,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技術,實現對現有企業信息系統(MRP、MRPII、ERP)的集成和重構,保證它們和聯盟企業的其它信息系統之間的信息暢通,是供應鏈管理系統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ASC的另一項核心研究內容是,多種異構資源的優化利用。在跨企業的生產計劃調度和資源控制方面,聯盟內各企業的信息系統往往是異構的。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支持它們之間的協同工作,是ASC管理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2)合作關系決策問題
敏捷供應鏈中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往往具有圍繞主導企業構建、合作企業分布廣、合作企業的角色多樣性等特點,都將影響合作關系的建立。例如,某主導企業會針對市場出現的某種需求,選擇合作企業,確定供應商-制造商、制造商-分銷商、分銷商-客戶等角色關系,但由于對合作企業的信息不完備以及合作企業相對自治的特點,使主導企業難以選擇合適的合作企業。
3)企業間的協調機制問題
敏捷供應鏈與傳統的基于物流的單一企業的供應鏈是不同的,它更強調企業間的合作和協調機制,特別是在敏捷制造環境下的動態聯盟的敏捷供應鏈。在理論上,當供應鏈中各成員都作為供應鏈的子系統,并且都能夠從最大化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出發來進行自己的生產經營決策活動時,供應鏈才有可能實現全局最優。但企業在加盟敏捷供應鏈時,往往會從自身利益出發,展開合作對策,而且由于各成員關系的不對稱,進行協調之后的結果也是不對稱的,難以實現全局最優的目標。因此,如何制定成員間的協調機制是實現敏捷供應鏈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4)敏捷化重組過程問題
敏捷供應鏈是在供應鏈管理的基礎上融入動態聯盟的思想,對動態聯盟、虛擬企業相關的研究也可劃入敏捷供應鏈研究的范圍。因而其涉及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包括了工作流管理、企業關系管理、合作伙伴選擇問題、敏捷供應鏈信息交互等問題。因此作為敏捷供應鏈重要特征的可重組性在實施時由于過于復雜而難以實施。
5)風險管理問題
1999年發生在我國臺灣“9.21”的大地震,造成全球計算機配件價格的上漲;2000年3月,美國新墨西哥州飛利浦公司第22號芯片廠的車間發生了一起火災,導致愛立信公司損失了近4億美元的銷售額。這些實例證明在供應鏈中任何節點發生問題,都會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作。因此風險管理是供應鏈管理中不可避免的問題,特別是在敏捷供應鏈管理中,由于動態的市場競爭與變化的顧客需求使敏捷供應鏈中的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多,潛在的風險對其正常穩定運營構成更大的威脅。
6)利益分配機制問題
敏捷供應鏈管理強調企業間的合作與協同,合作伙伴間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有助于敏捷供應鏈運營過程的穩定,唯有采取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才能確保合作過程的順利進行和對市場機遇的快速響應。但由于供應鏈成員的獲益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各種因素十分復雜。例如,企業直接投入的資源、間接運用或占用的資源和資產,在供應鏈系統的角色、地位和所發揮的功能、作用以及對整個系統產出的貢獻等眾多因素都難以量化計算。因此,敏捷供應鏈中的利益分配問題是敏捷供應鏈合作關系中矛盾最突出的問題。
結束語
敏捷供應鏈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運營過程呈現復雜性和動態過程,涉及各合作企業間大量的信息、資源、組織、利益及其相互關系。因此,在更多ASC應用成功的案例出現之前,許多問題仍需研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