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息化到知識化——第三方物流的知識管理
2008-1-22 1:5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管理已成為企業提升競爭能力的重要競爭武器。第三方物流企業作為一體化的物流服務供應商,具有雙重性質,即從硬件上需要具有利用物流設施和技術進行運作的能力;從軟件上必須具有利用豐富的運作經驗、專業的物流知識、分析手段為不同的客戶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這其中涉及到的物流網絡的規劃問題,國際物流問題,庫存管理問題,以及平衡配送質量和成本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光靠建設復雜的信息系統是無法完全滿足需要的。
第三方物流企業知識管理走向及內涵
1.第三方物流知識由信息化走向知識化
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注重利用信息技術對企業及客戶的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存儲、傳遞,管理對象主要是業務信息,將其編碼即成為我們通常所說的顯性知識。但是物流信息技術無法收集到對企業決策起實質影響的人的經驗、教訓以及思維方式等隱性知識;同時,企業的員工也難以利用信息系統借鑒、傾聽其他員工獲得的教訓,參考最好的實踐經驗和物流專業知識進行知識復用和知識創新。因此,第三方物流企業必須在實現信息化的基礎上,走向知識化。
隨著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進入系統集成階段和個性化服務階段,企業的顯著特征就是“知識化”。該階段的物流企業將不再以占有物流資源成為在市場中取勝的關鍵,而是以知識化為主要特征,更加注意專業化、科學化地運用物流知識,整合自有和外部物流資源,為客戶進行物流系統的整合、規劃和設計,更好地支持和服務于客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2.第三方物流知識內涵
考慮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雙重能力,本文認為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其中顯性知識分為以下三種知識:
(1) 陳述性知識:即物流管理概論、物流規劃等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物流專業及相關專業的知識,以及相關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
(2) 技術性知識:同法律法規、企業章程、操作規程、設施使用說明相適應的知識,如訂單處理、入庫、出庫、報關、貨代等的程序,以及物流運作過程所必需的文件;
(3) 操作性知識:涉及第三方物流企業運營的所有要點知識,如庫存分布、運輸路線、費率、客戶的詳細知識、各種發票數據等。
隱性知識,主要是指企業員工通過技術、文化感知、經驗、教訓以及思維過程所獲得的難以表達的知識,如庫存產品的需求偏好、預期送貨周期的延遲等,這類知識無法清楚地表達出來,只能通過行動表達出來。
3.第三方物流知識管理內涵
目前對知識管理的定義還沒有形成統一認識,主要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知識管理”,是指對知識本身的管理,包括對知識的創造、獲取、加工、存儲、傳播和應用等相關過程的系統管理。它要求將個人知識轉變為某個組織可以廣泛共享與適當利用的團體知識。
廣義的“知識管理”,不僅包括對知識進行管理,而且還包括對與知識有關的各種資源和無形資產的管理,涉及知識組織、知識設施、知識資產、知識活動、知識人員的全方位和全過程的管理。
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第三方物流的企業的知識管理,指利用信息技術、推崇共享和創新的企業文化、以及相應的人力資源管理,對企業內部以及企業外部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網絡的知識資源中所蘊含的顯性和隱性知識,進行獲取、加工、利用、存儲、傳播和創造。
第三方物流企業知識管理目標及體系
1.第三方物流企業知識管理目標
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目標,是在供應鏈總成本最小化、總庫存最少化、總周期最短化以及物流質量最大化等多個目標之間尋找平衡點,以實現服務績效最大化。為了適應這一靈活性,就需要為“特定的流程和特定的人提供有效組織、適時、適地的知識”,這就是第三方物流企業知識管理的目標。
2.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物流知識體系
第三方物流是由物品供需方以外的物流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業務模式,是在物流渠道中,由專業物流企業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內提供用戶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務。根據這一定義,參考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組織架構和運作流程,我們可以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物流知識分為以下四類:
(1) 支持類知識 該類知識指企業物流運作個環節所需要的專門性知識,具有很強的專用性,包括關于運輸的知識、關于倉儲的知識、關于物料處理的知識、關于訂單處理的知識、關于庫存管理的知識和關于流通加工的知識。其是第三方物流企業所有知識的基礎,也是第三方物流企業“知識管理”所要管理的基本要素。
(2) 過程類知識 該類知識是對第三方物流企業所參與的客戶業務流程的詳細說明。從客戶需求出發,將所有的業務流程知識分為:面向供應的關于采購的知識,面向生產的關于生產制造的知識,面向市場的關于分撥配送的知識。這三種知識不僅包括復雜的內部流程知識,還包括三類知識之間復雜的協同知識。比如,客戶采購的流程、供應商的分布、訂貨周期等。這些知識同客戶聯系緊密,是第三方物流企業同外部交流的主要知識,是提供物流解決方案的骨架,是企業其他“物流知識”的載體。
(3) 計劃、經營類知識 計劃、經營類知識是支持第三方物流企業中長期決策,全面有效的運用供應鏈資源的必備的知識。第三方物流企業通常會介入不同客戶的不同流程之中,比如介入A企業的采購進貨流程的同時卻介入B企業的分撥配送流程,每一個流程都包含有長期和短期的計劃以及不同運行周期,這些計劃是以相對獨立的假設和限制條件為基礎的,常常會對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庫存、倉儲及運輸計劃的一致性造成影響。因此第三方物流企業必須具備制定高級計劃和進度計劃的知識,努力實現多個流程的一體化或聯合運作,促進物流決策在各方面的協調與配合,這些知識包括:市場預測,需求規劃(生產進度計劃、能力計劃、物流資源計劃、設備計劃等)、職能計劃和訂單處理。
(4) 決策、控制類知識 該類知識是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高績效的物流運作和服務的重要知識。涉及到物流規劃的知識,如物流設施規劃、物流技術規劃等;客戶支持的知識,如客戶詳細信息、客戶關系管理、客戶評估等;績效管理的知識,如績效評估體系,評估手段,績效反饋和監督機制等;以及信息管理的知識,如信息系統規劃,企業同客戶信息系統的接口方案。其是第三方物流企業最高層次的知識,是其它三類知識的綜合,同企業的中長期決策和核心競爭力密切相關。
這四類知識,以過程類知識為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縱向以決策、控制類知識為中心,對其他三類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和管理,是第三方物流企業最高層次的知識,關系企業長期發展;橫向,以過程和計劃、經營類的知識為中心,高效的組合利用支持類知識和決策、控制類知識,以增加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靈活性為主要目標。為了有效地促進四類知識的結合,必須建立基于IT技術的知識共享網絡,構成三種模式的知識共享,即企業內部局域知識共享、基于互聯網的企業知識共享,基于供應鏈數據庫的企業間知識共享。
第三方物流企業知識管理框架
第三方物流的知識管理框架是由知識采集、知識識別、行為管理、成果四個部分。
(1) 知識采集。是指應用企業入口網站、POP銷售點系統等與客戶交互的界面,ERP、企業信息系統或業務人員同客戶面對面的交流來獲得關于客戶需求、物流運作和管理過程中的輸入知識。此外,鑒于我國第三物流企業還處于成長階段,員工的理論知識普遍不足,企業可以借由招募新的具有專業物流知識的員工,以及同科研院校聯合培訓等形式,達到增長組織知識輸入的目的。
(2) 知識識別。是指根據過程類知識對輸入知識進行整理、歸類;利用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技術獲取信息中隱含的知識,分析、識別和判斷其所需要的支持類知識;通過知識挖掘等技術,借助企業知識庫和企業知識地圖
對支持類知識和過程類知識進行整合,形成知識流。比如,以采購訂單為基礎構建的采購流程的知識流,典型的需要采購的過程知識,關于倉儲、運輸、物料處理的知識,而不同的采購過程,比如生產采購和零售采購,就需要不同層次的倉儲、運輸的知識。因此在這一階段需要企業有層次的識別不同客戶需求和物流運作所需的知識流,以及這些知識之間如何銜接和應用,進而形成組織的知識資源。最終組織知識資源應包含兩類知識,一是內容資源,既參與者的知識和各類顯性知識,二是概念資源,包括企業文化,戰略目標等。
(3) 行為管理。是指針對組織知識資源所進行的知識處理活動,主要是指知識共享、交流和學習。通過建立推崇共享和創新的企業文化,在各種信息的技術(e-mail等)和適當的人力資源激勵政策的支持下,針對組織知識資源進行廣泛的交流和學習(視頻會議、BBS討論、在線學習、培訓軟件、師徒制等方式),鼓勵員工貢獻自己的隱性知識,實現顯性知識(知識庫)和隱性知識(知識地圖)之間的螺旋互動。這一階段,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以學習小組和項目小組的形式,針對某一客戶的具體需求,展開知識處理活動。
(4) 成果。是指在前兩階段知識挖掘和知識交流的基礎上,結合計劃、經營類知識和決策、控制類知識得到和企業決策、核心競爭力相關的知識組合,包括計劃知識流、經營知識流以及規劃、控制知識流。這一階段除了監測、評估、創造知識外,還要建立很好的正式與非正式的反饋機制(比如企業內訓、經驗或成果報告會等形式),以有利于知識的存儲和傳播。
最后,在知識的存貯和傳播上,利用大型數據庫技術、新型檢索技術、智能代理、搜索引擎以及網絡技術、組件技術,保證知識的交互性。第三方物流企業知識管理框架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