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方物流:"看不見物流"怎么看
2008-11-5 13:2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當第三方物流剛剛被國人普遍認同時,一種全新物流理念———第四方物流的大旗又被人高高舉起。日前,在上海召開的一場國際物流研討會上,很多公司宣稱自己正在向“第四方物流商”轉型,并將給整個物流業帶來新一輪變革。
然而,這一標榜之舉卻遭到更多人的質疑:在現代物流基礎仍然薄弱的中國,需要的是更多的實干精神,而非一味玩弄概念。從第三方物流到第四方物流,再到可能出現的第N方物流,其中有多少適合中國國情?而這種所謂“看不見倉庫和車隊”的物流又會不會是一場商業炒作的假象?
物流新概念?
什么是第四方物流?從理論上來說,它是基于第三方物流之上的現代信息化管理模式,是整個供應鏈的“大管家”,是社會化大物流的升級版。
專家表示,要真正理解第四方物流,首先要對第三方物流的作用有深刻的理解。從上世紀80年代起,歐美許多生產經營企業為集中精力搞好主業,把原來屬于自己處理的物流活動,以合同方式委托給專業物流服務企業,同時通過信息系統與物流企業保持密切聯系。這種物流運作與管理方式因為獨立于物流發送方和接收方而存在,因此被稱為第三方物流。
經過20年的發展,人們普遍認識到專業化物流對企業發展作用巨大。通過這一物流形式,企業能夠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將有限的人力、財力集中于核心業務,進行重點研究,發展基本技術,開發出新產品參與世界競爭。同時,專業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利用規模生產的專業優勢和成本優勢,通過提高各環節能力的利用率實現費用節省,使企業能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此外,專業化物流還減少了企業庫存。由于企業不能承擔多種原料和產品庫存的無限增長,尤其是高價值的部件要被及時送往裝配點,實現零庫存,以保證庫存的最小量,因此第三方物流所提供的精心策劃的物流計劃和適時運送手段就變得必不可少。
可以說,作為一種新興的物流方式,第三方物流在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方面的功能已為眾多企業認可。但是,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層級提高以及企業要求的增加,第三方物流也開始顯現出力不從心的一面。這主要是因為第三方物流作為整個供應鏈的一部分,通常情況下不可能向客戶提供整個供應鏈的物流服務,即便在供應鏈某些環節的服務,第三方物流也只能完成其中的部分內容。因此從局部來看,第三方物流是高效率的,但從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整體來說,第三方物流企業各自為政,這種加和的結果很難達到最優,難以徹底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物流瓶頸。對此有人提出,必須密切客戶和第三方物流的關系并進行規范化管理,于是第四方物流應運而生。
事實上,這一全新概念由美國著名管理咨詢公司———安盛咨詢公司首先提出,并且將“第四方物流”作為專有的服務商標進行了注冊。盡管這一概念“誕生”至今只有7年左右時間,而且業內始終對此存有爭議,但全球物流業至少達成了一點共識,那就是物流管理的日益復雜和信息技術的爆炸性發展,使得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的的確確需要一個“超級經理”來進行管理和協調,這就是第四方物流的價值所在。也就是說,這種物流方式是在第三方物流的基礎上對管理和技術等物流資源進行進一步整合,為用戶提供全面意義上的供應鏈解決方案。
物流新時髦?
第四方物流已成為物流業的新時髦,但它會成為行業的“救星”嗎?有人對此不敢茍同。
據專家介紹,早在2002年,南方的一些物流公司、咨詢公司甚至軟件公司就紛紛宣稱自己是從事“第四方物流”服務的公司。甚至某地新成立的一家物流企業,其公司全名就直接叫“某某第四方物流公司”。在專家眼里,這些公司將沒有車隊、沒有倉庫當成一種時髦;號稱擁有信息技術,其實卻缺乏供應鏈設計能力;只是將第四方物流當作一種商業炒作模式,還有的直接將咨詢公司等同于第四方物流公司。應該說國內還沒有一家嚴格意義上的第四方物流公司,其根本原因在于沒有真正認識到什么是第四方物流,沒有深入調查、分析中國目前是否真的需要第四方物流,只是將第四方物流停留在商業炒作的階段上。
一部分專家認為,在國內物流產業尚不成熟的環境下,大部分企業還保留著“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模式,對物流效率缺乏重視,物流需求大多是通過企業自身完成的。據統計,在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中由傳統的倉儲運輸企業轉化而來的物流企業就占到48%,這些企業大多還是提供一些倉儲、運輸這類物流基礎性服務。因此,發展第四方物流的市場基礎并不具備。
其次,發展健全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服務功能和地位是發展第四方物流的關鍵,而第三方物流在中國仍處起步階段。統計顯示,歐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的比例約為76%,美國約為58%,日本約為80%,而中國僅為30%。所以從整體上看,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方物流仍處于發展初期。鑒于第四方物流必須在第三方物流行業高度發達和企業供應鏈業務外包極為流行的基礎之上才能夠發展起來,而我國的第三方物流仍處蹣跚學步階段,所以急于發展第四方物流無異于拔苗助長。
基礎最重要
有數據表明,我國物流業的發展十分緩慢。我國工業生產中物流所占用的時間幾乎為整個生產過程的90%,物流費用占商品總成本的比重為40%,全社會物流費用支出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0%;而美國1986年物流費用支出僅占其GDP的11.1%。我國物流業干線能力過剩,而末端物流能力不足的矛盾又非常突出,整個物流各環節的貫通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從而制約了工業、商業的變革以及新興的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從這個角度而言,與其奢言發展第四方物流,不如踏踏實實做一些實事。
統籌規劃,搞好物流配送的基礎建設應該是上海乃至全國發展現代物流業的頭等大事。專家表示,政府加強統籌規劃,注重物流設施的投資建設,是現代物流業成長的必要條件。搞好物流配送基地的建設,就是要在大中城市、港口、主要公路樞紐對物流設施用地進行規劃建設,形成大大小小比較集中的物流基地。在這些基地內可集中多個物流樞紐企業,便于物流配送業的發展。
發展現代物流業的另一前提就是建設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在這個平臺中,基于GPS的物流跟蹤定位子系統是技術關鍵,也是國內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不僅僅是技術難題也是個資金深淵。近期一項業內調查顯示,91%的企業認為物流信息系統投資費用偏高且市場條件不成熟,60%的企業認為物流信息系統自身技術及配套設施不夠完善,50%的企業認為缺乏售后服務支持。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不成熟,投資費用偏高,已成為制約上海發展現代物流業的最大障礙。因此,專家建議有關部門應該主動擔當“紅娘”角色,為物流企業聯系專業的信息服務商,提高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并在適當時候為企業提供資金擔保,扶持有潛力的物流公司在信息平臺建設上率先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