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十年經濟發展從百億級向萬億級大跨越
2008-11-30 13:1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1月30日消息:經過改革開放30年,上海譜寫了一個又一個發展的新篇章。上海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最新公布的報告顯示,本市國民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面貌大變樣。
經濟總量大跨越綜合實力大增強
經濟總量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的關鍵性指標。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經濟總量規模迅速壯大。1978年上海的生產總值僅為272.81億元,至2007年已達到12188.8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平均每年增長10.3%,經濟總量擴大16倍。特別是1992年以來,上海經濟已連續1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總量規模擴大4.8倍,經濟增長率落差僅為4.8個百分點,是上海經濟增長最快、波動最小的時期之一,為帶動長江三角洲乃至全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均生產總值躍上新臺階。1978年,按常住人口和當年匯率折算的上海人均生產總值不足1500美元,1995年該數字躍上2000美元,1999年升至3000美元,2007年又跨越5個千美元的臺階,達到8728美元,相當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國家或地區的水平。
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1978年,全市完成財政收入僅為190.67億元,2007年已達到7310.26億元,比1978年增長37.3倍,平均每年增長13.4%;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102.63億元,比1978年增長11.4倍,平均每年增長9.1%。能源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上海萬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907噸標準煤降至2007年的0.833噸標準煤,降幅達8.2%。
經濟結構大調整三次產業大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三次產業的結構比例從1978年的4:77.4:1..6調整為2007年的0.8:46.6:52.6,形成了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格局。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18.6%,提高到2007年的52.6%,比重提高了34個百分點。
以金融業為主體、貿易業為先導、交通郵電業為基礎的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均衡發展,房地產業與現代物流、旅游會展、信息咨詢等現代服務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7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408.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78年增長26.2倍,平均每年增長12.1%。
第二產業從“調整中發展”進入“發展中調整”階段,形成了支柱產業、高技術產業、都市型工業共同發展的新格局。2007年,工業實現增加值5298.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78年增長15.2倍,平均每年增長10.1%。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汽車制造、石油化工和精細化工、精品鋼材制造、成套設備制造和生物醫藥制造等六個重點發展工業行業共實現工業總產值14502.94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65.2%,比重比2001年提高10.7個百分點。其中,上海汽車生產量比1978年增長78倍,成品鋼材產量增長5倍,民用鋼質船舶增長11倍,發電設備增長24.9倍。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加快。2007年,上海郊區完成農業增加值101.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78年增長58.3倍,平均每年增長1.6%。農業總產值255.98億元,增長1.1倍,平均每年增長2.6%。
城市建設大發展服務功能大提升
經過30年的發展,上海作為國內經濟中心城市的功能進一步加強,國內航運中心的地位基本確立,國內金融中心和貿易中心的地位正在加速形成。
口岸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上?诎兑呀洺蔀槲覈M出口貨物的主通道和中轉樞紐。2007年,上海口岸進出口商品總額5209.09億美元,比1985年增長34倍,平均每年增長15.8%。其中出口商品總額328..8億美元,增長65.9倍,平均每年增長19.8%。
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洋山深水港區工程建成投入運營。2007年,全市完成貨物吞吐量56145萬噸,比1978年增長6.1倍,平均每年增長7%,連續第三年居全球首位。國際標準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615萬標準箱,躍居全球第二位,而1981年僅有6.6萬標準箱。航空樞紐建設加快,上海成為國內首個擁有兩個機場的城市。
由證券市場、同業拆借市場、外匯市場、保險市場、商品期貨市場等構成的比較健全的全國性金融市場體系,已在上海初步形成。上海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由1991年的46億元增加至2007年的380026億元;已上市股票數由8只增加至904只;股本市值由29.43億元增加至26.98萬億元。
2007年,上海旅游產業實現增加值858.09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7%。全年入境境外旅游者人數由1978年的24.02萬人次提高到665.59萬人次會展業初具規模,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會展中心城市之一。全市共舉辦國際會展309次,展出總面積475萬平方米。
內外客商大集聚對外開放大擴展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經濟格局由封閉、半封閉,逐步向開放式、外向型轉變,基本形成了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多領域、多形式、全方位的開放型經濟格局。
利用外資質量不斷提高,結構進一步優化。2007年,上海簽訂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項目4206項,合同金額148.6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79.2億美元,分別比1980年增長261.9倍、436.3倍和527倍。在上海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30個。利用外資領域從以工業為主拓展到金融、商貿、房地產、基礎設施等各個領域。大項目所占比重不斷提高。2007年,外資合同金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占全市外資合同金額的74%,比重比2000年提高6.3個百分點。總部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至2007末,落戶上海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投資性公司和研發中心分別達到184家、165家和244家。
對外貿易快速發展。2007年,全市進出口總額達2829.73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92.5倍。其中出口商品總額1439.28億美元,增長48.8倍。出口商品的結構不斷改善。科技含量較高的機電產品出口總額占全市外貿出口總額的68.5%,比重比1990年提高44.7個百分點。
在擴大對外開放領域的同時,上海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經濟循環從主要依靠國內資源和市場,開始轉向依靠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開拓多元化海外市場,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同時,上海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不斷加大對口支援力度,與長江三角洲及全國其它地區的經濟合作領域不斷擴大,與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經貿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深入開展。
居民收入大提高生活質量大改善
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總體上達到比較寬裕的小康水平。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637元提高到2007年的23623元,增長36.1倍,平均每年增長14.3%;農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665元提高到2007年的10222元,增長5.1倍,平均每年增長11.3%。
居民消費結構明顯改善,食品類消費比重即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2007年,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5.5%,比1978年下降20.7個百分點。用于交通通信、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等消費支出的比重穩步提高,分別從1978年的3.7%、1.2%和8.3%上升到2007年的18.3%、5%和15.4%,標志著城鄉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不斷增加,2007年末,每百戶城市居民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83臺,比1985年增加161臺;電冰箱103臺,增加83臺;洗衣機98臺,增加72臺;家用空調189臺,比1991年增加188臺;家用電腦104臺,比1995年增加102臺。
居民居住條件顯著改善。2007年,市區居民住房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6.5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1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房屋居住面積達61.22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24.14平方米。
與居民生活質量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2007年與1978年相比,全市煤氣生產能力增長4.1倍,全市家庭人工煤氣用戶增長2.9倍,家庭液化氣用戶增長81倍,全市用電量增長6.3倍,自來水生產能力增長2.4倍,市內公交線路長度增長5.2倍,公交線路數量增長4.3倍,公交運營車輛增長4.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