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中國海關國門衛士的守護與開拓

2008-11-25 1:0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三十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就像忠誠的衛士一樣堅守著國門第一道防線,肩負著稅收征管、打擊走私、通關監管、加工貿易及保稅監管、海關統計、海關稽查和口岸管理等七項沉甸甸的職責,光榮地履行了對祖國和人民的神圣承諾。
  面對國際、國內形勢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海關作為國家的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需要,不斷深化改革,實行“依法行政,為國把關,服務經濟,促進發展”的工作方針,全力打造科學、文明、高效、廉潔的現代化海關。無數的海關人為我國的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各國經濟技術、人員的交流與合作,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共贏,不斷地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因此,海關也獲得了溫家寶總理的高度贊譽:“海關是守護國門的忠誠衛士,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鋼鐵長城。”綜合治稅:強力支持國家財政海關稅收是中央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工具,也是保護和促進國內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屏障。海關不斷改進稅收的征管措施與方式,以科學征管保證了中央財政穩定增長,也用實際行動兌現了我國的入世承諾,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據統計,1981~1990年海關稅收凈入庫2036.7億元,1991~2000年海關稅收凈入庫8827.5億元,相當于前十年的4.3倍。中國海關以稅收工作為“軸心”,建立和和完善綜合治稅大格局,依法征管、科學征管,2001年海關稅收2492.3億元,約占當年中央財政本級收入的三分之一,2007年突破7000億元大關,達7586億元,與1979年的1.64億元相比,增長了4625倍,年均增長率為35.2%;自九十年代引進稽查管理,自1997年至2007年,共稽查企業10萬余家,補稅入庫近140億元,有效防止了國家稅收流失。
  入世后,中國海關履行我國政府承諾,實施公平、統一、透明的關稅政策;全面實施《WTO海關估價協定》,具體實施分步降低關稅方案。參與國際規則的制訂,爭取話語權,為我國外貿企業提供國際貿易規則上的保障。同時認真執行減免稅政策,積極落實CEPA、東盟早期收獲、對臺水果進口零關稅等各項貿易稅收政策措施,取得良好成效。把關服務:通關“管得住、通得快”
  進出境監管是個難題,既是管理,也是服務。要在有效監管的基礎上實現人暢其行,物暢其流,中國海關不斷努力,不僅在管理上創新,還以出色的服務獲得了廣泛的贊譽。
  中國海關致力于有效監管和高效運作的有機統一,大力推進“電子海關”、“電子總署”建設,為全面實現海關通關作業網絡化、監控手段智能化、智能管理數字化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中國海關將高科技設備廣泛應用于通關監管一線,到目前為止,已在全國海關設立了4個大型化驗中心,裝備了氣相/質譜聯用儀、X-射線衍射儀等一批先進設備,其檢驗結果在國際上可以互認。安裝了物品檢查設備(X光機)732臺、電子地磅426臺及電子閘門636套,大幅提高驗放效能。
  建立健全服務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區域海關協調管理機制,實現“屬地申報、口岸驗放”,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形成沿海與內地、東部與中西部之間多點聯動,海陸空全方位便捷、快速通關的良好局面。以下數字更能見證改革開放30年的口岸發展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初期(1979年)進出口總值為293.3億元,進出境運輸工具70萬艘/次、進出境旅客827萬人次、進出口貨物8389萬噸;2007年進出口總值達到21737億元、監管進出境運輸工具3033萬艘/次、進出境旅客35375萬人次、進出口貨物242980萬噸。分別是1979年的74倍、43倍、42.8倍、29倍。以上數據無可爭辯地表明: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得到飛速發展,提高了中國產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力,我國已成長為世界貿易大國。
  海關統計是中國進出口貨物貿易統計,是國民經濟統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海關總署研發的進出口監測預警系統作為國家級研發課題取得成功,實現了對貨物進出口全過程的實時監測、快速反應、科學預測和動態預警,為國家宏觀經濟決策和促進對外貿易發展提供高層次的信息服務。促進加貿:服務外貿“半壁江山”
  三十年來,向全世界輸出商品的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基地”。這要歸功于改革開放以來加工貿易的大發展,它同時也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特色之一,占據著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的半壁江山。
  加入世貿以后,中國海關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啟動了中哈聯合監管試點項目,探索建立大湄公河次區域“一站式檢查”模式和區域跨境通關擔保制度,推動了中國與周邊區域的共同發展。配合自貿區談判完成了包含原產地規則和貿易便利化等海關內容的中國-智利、中國-東盟、中國-巴基斯坦等3個自貿協定的簽署。瞄準國際物流朝陽產業,推動“區港聯動”,建立保稅物流園區和保稅港,扶持保稅物流業發展,成為海關管理制度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最直接體現。打擊走私:維護公平貿易秩序如
  果把國民經濟看作一個健康的肌體,那么走私就是毒瘤,不僅破壞了正常的身體組織,還攪亂了整個新陳代謝,影響極為惡劣。1999年我國開始組建海關緝私警察,綜合運用刑事執法和行政執法手段,近10年來,共立案偵辦走私犯罪案件12165起,案值798.48億元,抓獲犯罪嫌疑人31243名;立案調查走私行為案件109296起,案值457.84億元,有效震懾和打擊了走私犯罪分子,反走私斗爭成效明顯。2004年海關總署聯合兩部委舉辦“以國門的名義-全國打擊走私成果展覽”,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果,顯示了中國海關維護國家經濟利益的堅定決心。
  中國海關還加強與國際海關、區域海關的合作與交往。與60個國家開展了以情報交換、案件協查和聯合行動為主要內容的執法合作,尤其是聯合緝毒方面不斷取得新成果。
  此外,為規范和整頓進出境秩序,維護公平競爭,1995年國務院頒布《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后,中國海關不斷加大知識產權邊境保護力度,截至2008年上半年,全國海關共查獲侵權貨物案件18000多件,案值近13億元人民幣。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優質品牌保護委員會連續4年將海關評為中國最有效率的知識產權執法機關;2006年6月,全球反假冒組織授予中國海關“全球反假冒年度政府機構嘉勉獎”,這是中國政府部門第一次在知識產權執法方面獲得國際獎項;2007年6月,世界海關組織向中國海關頒發了“世界海關組織2007年打擊假冒和盜版成就獎”。口岸開放:廣架貿易金橋口
  岸是窗口,是聯通世界的渠道,不僅是人員、貨物、交通工具合法進出境的地方,還是開展國際經貿、國際交往和國際旅游的必經通道。口岸開放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志之一。海關以科學的規劃、有效的管理,架起了一座金橋,便利了國際貿易的開展。
  中國海關處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根據國家對外開放總體要求和地方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科學規劃口岸設置,審理口岸開放,指導地方口岸工作,構建起了現代立體口岸開放體系。目前,全國共開放海、陸、空口岸268個,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和窗口。口岸開放,極大地改善了投資環境和城市建設,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大發展。
  根據《海關法》規定,國家在對外開放的口岸和海關監管業務集中的地點設立海關機構,全國海關實行垂直領導。目前,全國共設有41個直屬海關,568個隸屬海關,通關監管點近4000個,關員(海關緝私警察)5萬余人,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經濟主權。與此同時,組織協調口岸各有關部門,規范口岸日常管理,優化口岸資源配置,推動口岸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大通關”和電子口岸建設,提高口岸通行能力和服務效率,不斷提高口岸開放綜合效益。
  為我國進出企業發展壯大、商品順暢流通創造良好的通關環境,中國海關加強了與國際海關、區域海關的合作與交往。30年來,中國海關已經同117個國家(地區)海關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對外簽署了42個雙邊的海關協定,覆蓋了57個國家和地區;先后加入了9個重要的國際海關公約,并在WCO等多個重要多邊組織中積極參與海關國際事務和重大熱點問題的協調和解決,參與多邊合作的能力不斷提高;中國海關在東盟10+1、大湄公河次區域(GMS)、上海合作組織(SCO)等區域海關合作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三十個春秋,彈指一揮間,歷史又將翻開新的一頁。面對風云變幻的全球局勢,中國海關將一如既往地以赤誠之心守護著國門,秉承著勇敢的開拓創新精神,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所有的力量。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