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服務業 服務工業化
2008-10-6 17:0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年4月,省政府出臺了 《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可謂及時。一方面這是積極響應國務院的號召,回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同時也是在節能、環保壓力下,積極尋求山西經濟增長的新空間。
回到山西省情,自古山西地理位置關鍵,山水相依,地形特殊,是連接大漠游牧和中原農耕的過渡地帶,是南北軍事、貿易的必經之路。斗轉星移,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山西在全國經濟地圖中處于相對邊緣的位置,尤其是不在南北經濟聯通的主干線上。東西方向又有著天然的阻隔,西部陜北、寧夏等地區經濟比較落后,交通不算便利,東西部貿易聯系較弱,有待進一步打通。山西資源稟賦得天獨厚,新中國成立以后一直作為全國的能源動力貢獻者。富有資源,但山西經濟并不發達,山西每天運出最重的礦產,換回本地或缺的制成品。為了克服 “資源詛咒”,有必要探索新型經濟發展道路。近幾年,我省一方面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倡導節能、環保,現在又提出了大力發展服務業,二者有何關聯?
我認為,核心是處理好服務業和工業化以及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就發展服務業而言,可以有多種選擇,一方面,利用山西豐厚的歷史人文資源發展文化產業,打造全新的產業。這種途徑的增量部分就是新產業新加值。同時,利用山西承接東部和西北的地理位置,發展物流商貿。這兩點在 《實施意見》中已有明確體現。但是,作為一個能源工業大省,產業結構升級的第一著力點應在工業體系上,其他產業與工業之間的產業關聯效應應當放在首位進行考慮,這是由經濟發展的工業化階段決定的。所以,服務業必須放在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進行考慮,選擇優化路徑進行發展。就山西而言,服務業與工業化緊密結合是一個關鍵。在這一前提下發展服務業,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不僅是山西工業化升級的需要,也是服務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服務業發展有其市場規律。從經濟發展歷程來看,服務業是農業尤其是工業發展之后帶來的衍生產業。工業制造業的發展與服務業息息相關,二者不是獨立的。一般的規律是工業由簡單的采掘到粗加工再到精細加工,最后制造為產品,進入產品的消費環節。在這些環節中,基于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的需要,企業往往完成有限的步驟,這就形成分立的上下游產業鏈條。進入精細化之后的制造業,是可以進行細分的生產過程。制造業細分,就為服務業發展創造了空間。比如,分立的企業之間有了市場交易的需要,企業內部專業化管理對特殊知識的需要。企業之間也出現了并購或者分離的需要。這就催生了法律、科技、信息、金融、安全、培訓等一系列服務行業。這本身就是工業化的升級過程,也是經濟增長的過程,最終人們的收入上升。細致的分工使得人們專門從事特定的職業,專業化回報也在上升,時間也越來越有價值,日常家庭勞務中的許多活動也分離到市場,進而出現生活服務業的繁榮。
服務業之所以有發展,是因為有服務的對象。事實證明,服務業與制造業密切相關、唇齒相依。大國的服務業占比之所以很高,一定是建立在其發達的制造業體系之上,這與專門從事服務業的都市型經濟不同,成功的都市型經濟往往基于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前者如美國、英國,后者如新加坡、瑞士和中國香港。作為有著豐富自然資源然而地理位置不再優越的山西,當然不能選擇脫離制造業的服務業。
從產業價值鏈條來看,比較理性的做法是,在戰略性方面向生產性服務業傾斜。尤其是向著促進工業升級的方向。 《實施意見》指出:“要突出發展文化旅游和現代物流兩大重點領域;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現代金融、科技、信息產業、服務貿易、會展、中介等面向生產的服務業,促進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這一定位比較準確,在現階段有其合理性。但長遠來看,還是應強調生產性服務業的首要位置。文化旅游山西目前的工業體系關聯不算大,物流是下游產業,對工業升級的拉動作用不夠明顯,雖然它們可以同時發展,但對于工業升級的推動有限,更為準確地講,文化旅游是另出新枝,挖掘文化資源。物流則是主要服務與以煤焦為主的貨物輸出,它的發展取決于能源市場的供需。比較而言,信息、科技研發、商工貿等等直接服務于煤焦化下游產品的進一步延伸,這些往往是與工業化鏈條尤其是制造環節緊密相關的旁側產業。
服務業貢獻的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在工業化階段,這一定位要十分明確。從山西的實際情況來看,由采掘業到能源粗加工進而到制造業是一個逐步完成升級的過程。山西的缺陷是制造業薄弱,沒有自己的產品,因而產業鏈條集中于上游。而工業化升級主要體現在制造技術的升級和產品升級,延伸產業鏈,在下游的產品化享受創新帶來的價值。發展生產服務業是與工業化一致的:服務業作用于工業體系的升級,起到拉動效應。現階段這種拉動,是在工業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的背景下實現的。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工藝的改進、生產技術的提高,最大程度地利用資源。這也正是服務業可以與山西的工業化密切配合、共同發展的良好基礎。
服務業發展政策的傾斜,會給山西經濟帶來如下契機:首先是工業由資源采掘和加工向著高端的制造業邁進。其次是服務業升級、轉型,也會提供中小企業作為的嶄新空間,催生一大批企業家。進一步,作為服務業與農業的關聯,農業市場組織有望走向產業化。山西特色農產品加工將大大受益,農業向著輕工業升級。再次是鼓勵勞動密集型為主的服務業,增加就業率,這會改觀山西重工業資本密集型就業吸納不足的現象。
發展服務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建設服務型政府,讓市場和民間力量擔當主要角色,尤其是鼓勵中小企業進入服務業進行創業。服務業的發展要接受市場的考驗。出臺 《實施意見》可以形成強烈的信號,各級政府積極性會很高,但依然要發揮市場力量。比如,服務業的競爭力在于異質性,如果全省上下完全一致,簡單理解僵化處理,結局未必如意。
服務業初期的發展,依賴于本土的需求。與山西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同步進行,服務業的布局圍繞山西區域內的分工。作為服務業中心的太原,其功能應當輻射全省,并在全國能源性服務行業方面占領制高點。其他各市要強化城市化服務的功能,服務本地為主。南北兩端的運城、大同要發展特色服務,連接省外。
服務業以中小企業為主,而高端的服務業是知識密集型或知識技術密集型的大腦產業。服務市場進出壁壘不高,競爭必然激烈,可以說,服務業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服務業的硬件設施比如交通、通信等差別不大,服務是無形的產品,是思想的爆發,是自由的創意,是經由教育發現價值的源泉。所以,實現山西服務業的發展,教育界要積極參與,高校要成為各種服務業高級人才的培養基地。所以,政策措施的另一用力點在于:針對服務市場機制的培育和完善,放低行業門檻,扶持人才培養和引進,釋放思想的力量,讓更多有創意、有抱負的人們在這篇熱土上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