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教練:“商業金牌”的引領者
2008-10-21 11:0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丁雨
企業管理教練的重要性何在?面對這個問題,沈軍用一句話進行概括:“體育教練的目標就是讓運動員獲得運動項目金牌, 管理教練的目標就是協助企業管理者獲得商業金牌。”
對于聯想國際、云南白藥、一汽大眾、伊利集團、東方航空、平安銀行等眾多國內知名企業來說,沈軍的名字并不陌生,因為他和這些企業的快速成長和輝煌業績緊密聯系在一起。
作為世界企業教練協會注冊企業教練,香港企業教練研究院教授,亞洲企業教練網創辦人,沈軍由于較早在大陸開展管理教練計劃,被譽為 “中國企業教練第一人”,在國內企業教練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在與日俱增。
“今天的中國企業并不缺乏管理者,但我們缺乏優秀的管理教練。”
據沈軍介紹,企業教練技術是上世紀70年代發端于美國,并逐漸延展到歐洲和日本等國家,被許多企業廣泛認可的一種管理技術,目前流行于當今歐美企業界,把這項技術引入到國內是源于一次講課。
2002年12,在應西南交通大學之邀,給工商管理MBA學員講授 “知識經濟企業管理新技術”時,沈軍所講授的課程受到與會企業家們的熱情響應,課后,企業家圍攏在他身邊認真請教,表達了對掌握管理教練技術的渴望。
通過這次講課,沈軍深刻地感受到國內企業管理者進一步增加利潤、提升業績、改善效益、解決問題及達成目標的迫切要求。
從此,他致力于將這項管理技術引入國內,在他的積極倡導和熱情引導下,越來越多的知名企業開始引進管理教練技術,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向管理教練的目標邁進。
在談到企業教練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時,沈軍說,在以 “快”、“改變”及 “個性化”特征呈現的知識經濟社會,管理者經常處于 “忙”、“亂”、 “累”、 “煩”的狀態,由此,經常會陷入 “決策”與 “執行”的雙重困境,加之缺乏對知識員工管理的商業技能,導致知識員工的智慧流失而帶給企業的損失加重。
一些證據表明,在快速變化的知識經濟社會,人們逐漸認識到資本并沒有以前那么重要了。專家認為,尤其是在高技術和服務性行業,企業的績效受管理質量(而不是資本)的影響越來越大。資本及技術本身并不能帶來高生產率,成千上萬家企業的致命弱點說明,企業的根本問題既不是財政危機,也不是戰略問題,而是"管理者失職"。
“管理者失職”其一是說由于快速發展,管理者還沒有來得及掌握新知識經濟管理者必備的商業技能就匆忙 “上陣”了,他們經常沿用傳統的指揮、命令、控制式的管理模式,而該模式導致知識員工的智慧無法表現出來為企業創造價值,這就使得企業最終失去核心競爭力,而智慧的流失將給企業造成的隱性損失就像是將白花花的銀子丟在路旁一樣。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世界各行業面臨全球市場的迅速變化,學習和發展已成為企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傳統的管理模式,由于不能有效的解決企業遇到的 “決策”、 “執行”及 “管理知識員工”中所呈現的諸多問題而遇到了挑戰,基于運動心理學和教育學原理的管理教練,被發展出來以滿足各類企業的需要。
“大量數據表明,當管理者少些管理,多些教練時,企業業績將大幅度提高,員工的創造力也將大大提高,這也是管理教練越來越受歡迎的原因所在。”沈軍說。
“管理者更傾向于指揮,命令,控制,而管理教練更傾向于引發,支持,鼓勵。”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他的著作《21世紀的管理挑戰》里寫到“在20世紀,管理所做的最重要也是唯一的貢獻,就是把生產過程工體力勞動員工的生產率提高了50倍;在21世紀,管理需要做出的最重要貢獻,是使知識員工的生產率得到同樣的提高。”沈軍同樣對此深信不疑。
沈軍說,管理教練與管理者的區別在于:管理者更傾向于 “正確地做事”,而管理教練更傾向于“做正確的事”;管理者關注“事”,而管理教練關注“人”;管理者更傾向于給對方提供答案,而管理教練更傾向于讓對方發現答案。
教練式管理就是將體育教練對運動員的督導、培訓方式系統性地運用到企業管理領域來。教練式管理并不是一種全新的觀念,但在今天商業社會知識型員工的獨立性日益增強的背景下,它的優勢越來越凸顯出來。過去那種只重視重大決策和企業資源配置,只關心如何充分利用員工的才能來實現企業盈利目標的這種管理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今天的需求。
今天的企業領導必須更加注重員工的才能的培養,并與員工建立起密切的關系,一個卓越的領導人需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怎樣才能幫助員工成為一個更有價值的個體,同時如何使我們大家擁有更大的價值”。
而這個問題,正是每一個出色的教練都會每天不斷問自己的問題。
“教練者本身不一定是一位頂尖的選手,但他可以訓練出冠軍來。”
“對企業經理人來說,熟練地運用教練技術,可以有效提升部屬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團隊的整體作戰能力,帶出核心團隊,創造更大的業績,令自己更具影響力。”
沈軍說,“企業教練的實質就是打造企業團隊核心競爭力的有效工具。通過自己做給員工看,再放手讓其操作,并及時給予調適和指導,讓員工能做到知行合一,再幫助員工和團隊實現目標,從而創造一個學、做、教的企業學習環境。”